如果吳三桂不投多爾袞,滿清能入主中原嗎?

回弦雨


後金(清)在崛起的過程中,除了18副遺甲起兵統一女真諸部的努爾哈赤外,皇太極不論文韜武略,還是功勞更在其父之上。身為努爾哈赤第八子的皇太極能夠脫穎而出,和他的傑出表現是分不開的。

1612年,年僅20的皇太極隨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

1618年,為其父獻計獻策並親臨戰陣,打贏和明朝的第一次大戰-撫順之戰。

1619年,薩爾滸大戰中皇太極轉戰各路,為後金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1625年,皇太極和阿巴泰率精騎5000打跑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

1626年,皇太極即汗位。

1627年,親率大軍對明朝發起寧錦之戰。

1628年,出征察哈爾,收服蒙古諸部。

1629年-1630年,率軍從蒙古突入內地,攻打北京,史稱“己巳之變”。雖然沒能成功,但卻用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

1633年,降服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

1636年,稱帝,定國號“大清”。併發兵徵朝鮮,將朝鮮變成藩屬。

1636年-1639年,兩次入口之戰,長驅直入攻破山東濟南府,虜獲無數。

1640年,松錦大戰生擒洪承疇,降祖大壽,佔領了松山、錦州等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池。

1642年,最後一次入口之戰,長驅南下至山東兗州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劫掠黃金、白金、人口、牛馬無數。

皇太極在位期間,不但對外武力擴張,而且對內進行民政軍等一系列改革,搞農業生產,造紅衣大炮,改單一騎兵為步、騎、炮多兵種的部隊等。不但鞏固了清朝在東北的統治,而且為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在明崇禎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病逝,8歲的福臨(清順治帝)繼位。這對內憂外患的明王朝來說,本來應該是件好事,然而明朝卻是不幸的。因為福臨雖然年幼,但是輔政的多爾袞卻眼光毒辣,認為入主中原的時機就快來了。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這一年對明朝來說,是特殊的一年。農民起義軍在闖王李自成率領下攻取了京師(今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延續了兩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它的風雨飄搖,頃刻間轟然倒塌。

駐守寧遠(今遼寧興城)的吳三桂奉命前來拱衛京師,結果走到半路上京師已破,遂返回山海關。李自成派人招降,吳三桂已決意歸順,但率軍進京的途中,聞知小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一怒之下退回山海關,自知非大順軍對手,遂向清軍求援。

此時清攝政王多爾袞早已率10萬大軍出發,準備趁亂以圖中原。最初計劃繞過山海關,沿以往去京師劫掠的老路南下。在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後,立刻改變行軍路線為沿遼西走廊急行南下。對多爾袞來說,這真是瞌睡遇到送枕頭的了。後金女真從和明朝撕破臉開始,山海關一直是難以逾越的防線,從來就沒能夠攻破過。

遼東通往京師的道路主要有三條,對應的三個關口分別為古北口、喜峰口和山海關。通往古北口和喜峰口的那兩條路,都是沿著河谷穿行於燕山山脈崇山峻嶺之中的山道,山路狹窄崎嶇難行,小股兵力襲擾劫掠尚可,不太適合大規模軍事行動。在這種路況下,士兵倒還好說,主要是後勤補給、攻城器械等運輸是個大問題。後金在皇太極時期多次從那些山中小路竄入關內,大肆掠奪一番再退回遼東,沒有後勤保障只能襲擾,打完就走見好就收。

唯一能夠進行大規模兵力調動的那條路,就是被山海關等眾多關城所扼守的遼西走廊,北起遼寧錦州,南至山海關(今河北秦皇島市)。遼西走廊西倚遼西山地,東臨遼東灣,長約180多公里,寬10公里左右。這條狹窄的通道上,明朝花費鉅額的人力、物力、財力打造出眾多的關城,背山靠海,城高池闊,真的是易守難攻。最堅固的關城就是山海關,扼守遼西走廊上最狹窄之處。山海關城高14米,厚7米,雄關堅城,號稱天下第一關。

在如此狹窄的咽喉地帶,巍然聳立的山海關並非只有一座關城,而是由7座城堡組成的一個防禦體系。最大的關城居中,背靠大石河,前倚長城,兩翼各有一個城池,分別為北翼城和南翼城。在關城外、長城的另一邊和關城緊挨著的是東羅城,稍遠處是威遠城。

在靠近海邊一側,是威海城和寧海城。萬里長城在寧海城這裡延伸到海中,這是萬里長城唯一一段海中長城,稱為老龍頭長城。寧海城比別的城要更高、更堅固,因為此城要防禦可能來自水陸兩個方向的攻擊。

山海關的這些關城堡壘之間互為犄角,可以互相策應,士兵也可以通過從城牆上快速支援其他堡壘。有雄兵坐鎮山海關,想要破關,真是難如登天。

一聽說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要投降,多爾袞估計有種被金山砸暈的感覺,大呼一聲“天助我也!”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叛變,親自帶領10萬大軍進軍山海關,並且帶著吳三桂的老爹吳襄,準備再次招降,結果被拒。文的不行,只好動武了。吳三桂主力部隊約4萬,加上高第1萬部下和3萬鄉勇,約八萬人。雙方在大石河擺開陣型開打,雖然兵力人數差不多,但是吳軍士氣低落,真正有戰力的士兵人數並不多。首戰不敵,吳三桂敗退回城。

多爾袞早已到達山海關外,只不過並未著急出手,他像一個精明的商人一樣,在看在等。他在看大順軍的戰力如何,畢竟從未和大順軍交過手,不知深淺。他在等雙方兩敗俱傷,等吳三桂真心來降,等最佳出手時機。吳三桂果然來了,剃髮稱臣,跪求多爾袞入關相助。

第二天的大戰,清軍以精銳騎兵2萬埋伏兩翼,趁大順軍和吳三桂雙方廝殺疲憊之際,突然殺出。大順軍猝不及防,在清軍騎兵凌厲的攻勢,傷亡慘重,切戰且退。退回京師的李自成,沒有固守城池以待援軍,而是放棄京師,撤向山西、陝西。因為失去山海關的京師已無險可守,大順軍主力分散在各處,留在京師只有被打的份兒。

山海關之戰,如日中天的大順軍敗於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軍,山海關從此對清軍洞開,清朝也開始走上中國的歷史舞臺。山海關之戰,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和歷史走向的戰爭,其意義深遠。

雖然說明朝氣數已盡,滿清卻是如日中天,入主中原也許只是早晚的事。但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山海關沒那麼容易破,多爾袞也沒那麼容易入關。吳三桂的投降,加速了這個過程。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不能!多爾袞不同於皇太極,皇太極做夢都想入主中原,但是多爾袞卻想都不敢想,多爾袞最大的夢想就是守住遼東,把遼東做為一方樂土,讓滿族人的子孫後代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1643年,皇太極毫無徵兆的突然死去,各方勢力經過劍拔弩張的角逐,最終二次競爭王位的睿親王多爾袞做出讓步,折中由皇太極的幼子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和齊爾哈朗做為輔政,後來多爾袞排擠掉齊爾哈朗,大權獨攬,成為名符其實的皇帝。

原本多爾袞就沒打算入主中原,這樣一來皇帝都坐上,更不想給自己憑添煩惱了,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才是。另一方面,他也摸不透明朝的底細,自然也沒有入主中原勇氣和信心。


(多爾袞劇照)

但是歷史卻給了多爾袞重新選擇的機會。

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上吊,天下大勢重新洗牌。這時一個人點撥了多爾袞,這個人就是明朝的降臣,號稱第一大漢奸的范文程。

范文程對多爾袞說,現在我們不能安於現狀,應該侍機而動,在李自成與吳三桂之間尋找機會。因為吳三桂代表的是明朝,和大順軍是對立的雙方,范文程斷定他們之間不會聯手。所以,他建議多爾袞開赴山海關,坐收漁翁之利。

不論吳三桂主動進攻李自成,還是李自成到山關消滅吳三桂,對清軍都有利,因為李、吳最後只能是兩敗俱傷。如果李自成不去攻打吳三桂,即便是吳三投降了清軍,李自成固守北京將會是另一種情況。結果是,情況大大出乎多爾袞的意料,吳三桂激怒了李自成,並將其引出來決戰,而李自成並不知道吳三桂已經勾搭上了多爾袞。這樣一來,李自成就等於羊入虎口,被吃掉已經成為必然。吳三桂又充當了滿清的打手,清軍實力倍增,橫掃中原指日可待。


所以,多爾袞這個時機把握的相當準確,這個機會是李自成為其創造的,但把這個機會賜予他的卻是吳三桂。如果,吳三桂和李自成聯手,多爾袞連山海關都進入不了,更不要談入主中原了。到時候,放羊牧馬才是多爾袞一輩子的歸宿。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能。清軍入關那時,國內軍隊與地盤最多的是李自成,我們從李自成的農民軍和清兵兩個方面來分析分析這個問題。

毫無遠見的李自成

李自成在進駐北京後,就掌握了全國最高統治權,但看似強大的李自成,實際上他是最不可能統一全國的。一是因為,他手下的謀士牛金星、宋獻策沒有卓越的政治遠見,比起劉邦的謀士張良、李世民的謀士房玄齡那可是差太遠了,他們居想出了“拷掠糧餉”這一招,逼迫官紳捐錢,只要捐的不夠,就嚴刑拷打。

進京後依然如此,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是武官之首的劉宗敏,劉宗敏動用酷刑對付那些不肯繳納或繳納不夠的官紳、皇親。吳三桂的父親因為錢繳的不夠,結果被劉宗敏拷打的大半死,使得開始有意投靠李自成的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靠了滿清,不得不說這個劉宗敏真是罪大惡極,不但如此,他們對北京的商戶也照樣拷掠錢財。

滿清方面

1627年一月(農曆),皇太極發動對明朝藩屬國朝鮮的戰爭,當年朝鮮戰敗,向滿清稱臣,與此同時,滿清對蒙古漠南地區也發動侵略戰爭。1832年,滿清征服漠南蒙古地區的察哈爾部,此時蒙古漠南地區已大部分歸屬滿清。到1835年年底,蒙古漠南地區(相當於今天的內蒙古)就已經完全歸附滿清。

直到1644年滿清從山海關入關之前,清兵就已四次從蒙古漠南地區南下進犯華北,第一次是在1629年十月(農曆),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突然從漠南蒙古地區的喜峰口破長城南下,居然打到了北京城下。因此,吳三桂不投降清朝,清兵也可以從蒙古漠南地區南下進犯華北。

崇禎的不作為

崇禎這人疑心病很重,很多忠臣良將被他罷免和屠殺。他一共在位17年,就殺了總督5個、11個巡撫,2個內閣大學士,換了14個兵部尚書等等。比如說,調查都不調查就將科道官們全部投入大牢;冤殺名將袁崇煥。

崇禎年間,幾乎年年鬧災荒,其中以陝西、河南為最重,人民生活困苦,崇禎不但賑災的錢不夠,還向人民三次加收賦稅,三次加的錢高達1600多萬兩。後來老百姓實在是沒錢了,崇禎便向滿朝文武官員要錢,結果也沒弄到多少。當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居然發現國庫“銀尚存三千餘萬兩”,而明末以來中央財政收入每年“不過二百五十餘萬(兩)”,崇禎死也沒把國庫這筆錢拿出來,從這些就能看出崇禎的昏庸無能。

相比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李自成和崇禎就差多了,所以就算吳三桂不投降滿清,滿清也能統一全國的。


歷史洞察線


歷史沒有如果。但可以合理推測一下,這種推測,並非必然,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

個人看法,不能。至少暫時不能。因為山海關是後金大軍入華北的必經之路。繞道蒙古,路途險遠,只能輕兵襲擾劫掠。大炮運不進來就難克北京堅城,後勤給養供不上來在關內就站不住腳。所以只要山海關不失,京師守軍不犯低級錯誤,後金軍就拿不下北京,更不能南下。多爾袞當時並無必勝之心,更沒有一口氣併吞中華之計劃,只是待機而動。如果李自成吳三桂能一心抗敵,多爾袞碰個硬釘子估計也就此止步。李自成則面臨兩面受敵的巨大的危機,而且維持遼東戰守的巨大軍費也是大順無法措手的。所以李自成很可能謀求與後金媾和,承認後金的獨立,然後騰出手來平定中原。至於大順能不能改掉流寇精神,建政安民,站穩腳跟,是後續發展的關鍵。能站穩,和後金或可相安無事。如果大順能一統中國,而後金獲得和平後內部腐化甚至內鬥,大順反攻關外也未可知。反之,如果大順流寇習性不改,不能建立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政權,後金也不會客氣,甚至像宋朝一樣和江南明軍隔海會盟夾擊大順也不是不可能。


錫兵中士


滿清入主中原,應該是由於明未封建統治集團,也可以說是當時的士大夫,文人階層再無方向,無人可選的情況下錯誤的選擇了一個主人!當時明的科技,軍事技術要高於滿清,努爾哈赤所有的政治,軍事理論都源於李成梁。如果不是明的黨爭,太監專權,土大夫看不到前途。加上有歷史教訓,明初的大殺功臣,李自成進京的所做所為。逼著明末所謂的統治階層,大多數的所謂精英,病急亂投醫,投靠了滿清,沒有這些因素,滿清入主是絕不可能。家國天下,沒有大量的漢人貴族,土人投降,當時滿清的軍力絕無法統治整個漢族。清滅南明投降的漢人軍隊出了多大的力,史書都有記載!吳三桂只不過是他們的代表而已!


魔心聽風


明末政治黑暗,社會動盪,農民起義不斷。清軍入關,改變換代已經是必然了。吳三桂即使不降清,頂多是推遲清軍入關的時間。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在當時,吳三桂,李自成和清朝統治者是最有實力競爭天下的。

但是從李自成進京逼死崇禎皇帝時,他可以說是已經涼了。民心盡失。再加上他也是流氓,稱帝坐天下就更不可能了,根本沒帝王之材。

再說吳三桂,在明末,他只是一個邊關將領,手下不過只有五萬兵力。李自成三次找招降他,他已經有投降的意思了。然而,李自成把他愛妾搶走了,吳三桂生氣了,投清,引軍入關。滅了李自成。

當時清軍有20萬左右的部隊,有十多萬都是滿八旗,清初時,八旗子弟可不是鴉片戰爭時的八旗,當時的八旗軍受嚴格訓練,驍勇善戰。清軍的兵力是吳三桂的四倍,如果他不投,滅吳三桂也不過是時間問題,不過是他投降了,倒是加速了清軍入關的時間。

歷史不會重來,經歷了明末的戰亂,百姓民不聊生,急需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來恢復生產力,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結束了戰亂和動盪,順應了歷史潮流。



執筆畫丹青


明亡之後 有吳三桂在山海關 滿清從山海關進不了中原 有可能繞道蒙古打進中原 那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滿清和李自成 一對一 誰也不知道什麼結果 吳三桂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站哪一邊 哪邊就贏 吳三桂天下第一漢奸 最後什麼下場


用戶6352123861108


即使沒有吳三桂投降,滿清入關也是一樣的,因為這是歷史的必然。首先明朝末期,百姓生活水深火熱,政府不能以民為先,這是內部原因。其次是滿清入關前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可謂是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即使沒有吳三桂,也可能會有其他人做滿清的這股東風,所以入關成功。真正應該反思的是明統治者,沒有做到防患未然,富國強兵。


春暖花開5040913616627


吳三桂如果不降後金,也改變不了歷史走向。只會使後金推遲幾年入關而已。原因如下:

一是大明王朝已經覆滅,南明殘餘各自為戰,根本無法與後金抗爭。

二是李自成部都是一些流民,盜寇,就算不被剿滅也必出內亂而瓦解。

三是吳三桂關寧鐵騎再厲害,也是一無牢固的後方,也是除了驍勇善戰,沒有完備的作戰體系和文韜武略之人才,成不了氣候。


風之子10


畢竟滿清人口少!回觀歷史滿清以閃電般的速度入主故宮,漢人還沒反應過來。如果拉長戰線估計滿清沒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