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二十四名將評說

民間流傳有這樣一首打油詩: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三國二十四名將評說

這二十四人當中,不屬於魏蜀吳陣營的就有呂布、顏良、文丑,張繡是後來降的曹操,雖然曹操沒殺他,但是曹丕沒有曹操的度量,據說曾經指著張繡的鼻子罵過,然後張繡憂憤而死,所以把張繡也排除在魏國陣營之外(竊以為只能說曹丕的度量小,其實張繡是間接幫了他的忙,如果曹昂不死的話,接任魏王的八成是曹昂,那就沒有曹丕什麼事了)。

剩下的二十人裡,魏國的五子良將中只有三人入選,分別是張遼、張郃與徐晃,再加上夏侯惇與夏侯淵兩兄弟與典韋、許禇兩侍衛,加上與關羽大戰的龐德,再還有一個後生鄧艾一共八人;蜀國的五虎大將都在,再加上魏延與姜維,一共七人;孫吳方面則是小霸王孫策、太史慈、甘寧、周泰四人入選。

三國二十四名將評說

從實力上來看,仍然是魏國佔優,不說上榜的人物,榜單下還有于禁、樂進、李典、曹洪、王雙、韓遂等猛將,而且多是騎兵將領,所以縱橫北方無對手。

孫吳雖然只有四人入選,但是東吳多水軍,投降曹操的劉表舊將張允、蔡瑁被反間計殺了之後,曹操軍中沒有什麼出色的水軍人才,畢竟南船北馬那是自然規律。

古代魏國打吳國都要從濡須口那邊走,因為要依靠水路運輸,所以巢湖北方的合肥是攻守兼備的重要節點,打赤壁用水軍曹操不在行,攻城孫權同樣也不行,二十萬人打不過張遼數千人,還讓張遼留下了“威震逍遙津”的美名。

三國二十四名將評說

蜀國雖然頂尖人才不少,但是畢竟人口最少,青黃不接,以至於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之語,雖然廖化也算作名將,但是像他一樣輔助的人才太少了,所以蜀漢只能偏安一隅。

在《三國演義》中,武將多是喜歡陣前單挑,所以來了個武力值排名,但是其中有人從未交手過,所以也不能得出準確參數,只能根據交過手的將領之間的成績來大概判斷,但是就像運動員比賽一樣,人是會受到狀態影響的,所以只能是作為參考。

呂布單挑應該是無敵的存在了,哪次都是幾人上來圍攻呂布,送女兒去袁術那裡也是與曹操營中數將惡鬥,雖然沒能衝出去,但是要考慮到他馬上還有個累贅,所以已經非常難得了,而且呂布馬上馬下兵器弓箭沒有短板,屬於典型的猛將。

三國二十四名將評說

趙雲的身手也很厲害,不說長阪坡斬殺曹營有名戰將四十七員,就說周倉未投奔關羽之前與裴元紹廝混,裴元紹想搶趙雲的馬,被趙雲只一回合便斬於馬下,堪稱牛人,但是似乎趙雲沒怎麼攻城掠地,基本上都是在給劉備當保鏢的工作。

典韋可惜死的早了,在宛城最後楞是用屍體當兵器,到死都在保護曹操,堪稱保鏢中的極品,死後佇立轅門不倒,讓曹操大哭一場,比哭曹昂都傷心。

關羽、張飛皆萬人敵,相對來說關羽有謀略一些,可惜敗走麥城,直接改寫三國曆史,張飛、馬超都是有勇無謀之輩,雖勇亦不足為懼。

黃忠可惜出場時年齡太大,要不然排名更高,他與呂布一樣,武藝上沒有短板,射術同樣精湛。

許禇,曹操的另一貼身侍衛,曾經祼身戰馬操,絕對的“虎痴”。

三國二十四名將評說

江東小霸王孫策,性格上的弱點被郭嘉準確判斷,果然死於刺客之手。

太史慈,應該是江東第一猛將了,曾經在解孔融北海城之圍時求救平原相劉備,劉備極力挽留,未能得人,一直引以為憾。

夏侯兩兄弟,最早跟隨曹操起兵,是嫡系中的嫡系,而夏侯淵的侄女竟然是張飛的老婆,所以三國中各國的關係並沒有我們現在看來那麼差,後來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因為司馬懿的逼迫而投降蜀國,後主劉禪還叫他是舅舅。

張遼、張郃基本上能夠與張飛打上一會兒,縱然落敗也不會敗的太難看,徐晃和龐德緊隨其後。

甘寧在三國的水軍中是頂尖人物,以前在江上當水匪,人稱“錦帆賊”,前期投靠劉表,曾經一箭射死凌操,後來投降孫吳與淩統一直不和。

周泰曾經救過孫權,身上大小創口一百餘處。

魏延文武雙全,可惜奇謀沒有被諸葛亮採納,要不然蜀漢還能再延長一些國祚。

顏良、文丑一對難兄難弟,在關羽看來如“插標賣首”之輩,猝不及防之下被關羽斬殺。

鄧艾,也有人說二十三位是文鴦,文鴦號稱後期第一猛將,鄧艾則是長於謀略,說話有點結巴,成語“期期艾艾”說的就是周昌與鄧艾。

姜維,又一個文武雙全的勇將,武力能夠打平晚年的趙雲,謀略能夠接手諸葛亮的重任,奈何蜀國積弱,無力迴天,最後一計害三賢,姜維、鄧艾加上鍾會三人全部死於亂軍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