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收納空間,善待自己

日本作家高島美里說:“你的辦公桌,就是你工作的樣子。”

是啊,桌子整潔,人就神清氣爽;桌子混亂,人就煩躁焦慮。

我的同事小米,桌上總是堆滿亂七八糟的東西。

在她的桌邊,專業書、筆記本和備忘錄,歪歪扭扭疊成一座山,似乎隨時要崩塌。

電腦前攤著一大堆文件,上面貼滿熒光色的標籤,花花綠綠。

桌面上,七零八落地丟著唇膏、護手霜和香水瓶,而桌角上,訂書機、數據線和糖果混在一起……

因為辦公桌缺乏秩序,小米總是心煩意亂,經常拿錯文件,弄丟優盤,工作效率也很低。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表明:

桌面凌亂,會潛移默化地擾亂思維,讓人無法集中腦力,做出正確決斷,找到有趣創意。堆積的物品,也會讓你覺得萬事待辦,從而倍感憂慮。

日本三菱公司的調查也顯示,長期不整理桌子,會讓60%的人工作遲緩,40%的人還會患上“辦公易怒綜合症”:找不到東西,就大發脾氣。

那麼,為什麼不養成收納的習慣呢,讓自己不慌不忙,有條有理。

先進行“斷舍離”,移走和工作無關的物品,然後將文件按照待辦順序、重要等級編號,歸入檔案夾。

再把書籍分門別類擺放整齊,小東西放入多層收納盒。

如果東西太多,設置一個桌面擱架,就可以延展縱向空間,提升儲物能力。

這樣,桌子就會視野通透,整齊爽利,而你也能從容工作,平心靜氣。

西北鐵路公司總裁威利斯曾說:“習慣於整理辦公桌的人,工作更高效,形象也更正面。”

你的辦公桌,就是你的風水,舒適的環境,會構建明快的氣場,讓你心情愉悅思路清晰,工作自然順利。

你的辦公桌,也是你的名片,展示著職業風範和工作理念。乾淨有序的桌子,讓人覺得你辦事有條不紊,懂得輕重緩急。

收納空間,善待自己,這是我們要儘早養成的第一個工作習慣。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主動精進,挑戰自己

管理學家柯維曾提出“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積極主動”排在第一。

主動,代表你有精進自己的願景,有服務他人的思維。

這種好習慣,終將成就你。

作家王世民講過一個故事:

有位朋友,在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工作。

最近,該機構有個校區業績滑坡65%,運營人員紛紛離職,朋友卻主動請纓,接下這個燙手山芋。

職場中,很多人害怕主動承擔難題,擔心解決不了會自降身價。其實,難題才是你放手鍛鍊的良機。

因為老闆知道問題艱鉅,就不會有太高預期。你努力之後,不見成效,也是情理之中;扭轉危局,就是意外之喜。更何況,逃避問題,只能原地踏步;直面問題,才能加速晉級。

進駐校區後,朋友沒有被動等待下屬報告,而是主動開展市場調研。

他很快發現:業績下降,主要是因為客流減少。

為精準開發客戶,他開始分析現有客戶群體,並找到規律:有80%以上的學生,都上過附近一家早教中心。

這家中心只收3歲以下的小孩,但很多父母在孩子滿3歲後,還想讓他們繼續學英語,便就近選擇了本校的課程。

發現關鍵的客源後,朋友就主動去跟早教中心談合作,請對方給他介紹學生,給對方相應提成。

同時,他跟早教中心聯手推出課程包,選擇該課程的孩子,3歲後可以自動轉學。從此,校區的客戶量持續攀升,態勢可喜。

但朋友並沒休息,他把自己收集用戶畫像、開發關鍵渠道的做法,整理成了一套方法論,加上操作細則和實施建議,推薦給老闆,以供其他校區參考,讓他們未雨綢繆,防止業績走低。

老闆看到,他既有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精神,又有主動總結經驗的高超能力,更有主動規避風險的前瞻格局,就提拔他做了區域總監,管理整個大區。

如果你能主動分析、解決和避免問題,就會能力進階,職位升級。

你要做的,不是規避挑戰,拈輕怕重;而是通過實戰,修煉實力。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比約克,講過一條提高個人實力的重要原則,叫“必要難度”

這個原則是說,工作時,有必要主動增加難度,刻意迎戰棘手問題,這樣,大腦才會調動更多機能,盤活更多知識,讓你的水平迅速迭代。

作家採銅曾說:“訓練能力猶如訓練肌肉,科學加量主動挑戰,才能成效可觀。”

好的成績,更垂青於主動者。不躲在舒適區裡,固步自封;才能躍遷到更高層面,遊刃有餘。

主動,意味著擔當和進取,也意味著提高你職場的“能見度”。

一個既有責任感又有上進心的人,被老闆發現後,當然會有收益。

主動精進,挑戰自己,這是我們要儘早養成的第二個工作習慣。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心存正念,專注自己

美國有一檔真人秀節目《天橋風雲》。

講的是一群時裝設計師,聚在同一個工作室,比拼才藝。

有位叫瑪戈的姑娘,滿懷希望來參加競賽。

可是沒多久,她的工作就出了問題。

她總是看不慣另一位設計師,克萊爾。

克萊爾喜歡用粉色輕紗做衣服,溫柔又少女,但瑪戈討厭這種風格,就整天吐槽,說人家很俗氣。

克萊爾喜歡徵求他人建議,邊溝通邊設計,瑪戈對此十分鄙夷,她翻著白眼撇著嘴,批評克萊爾沒有獨立工作的能力。

有一次,克萊爾做了一件俏皮的短上衣,和一條印花長褲。瑪戈曾看過類似的衣服,所以,她覺得克萊爾抄襲別人的構想,既無新意,又違背比賽規則。

為此,她忿忿不平,滿腦子想著“克萊爾怎麼能這樣”,根本無法專心工作。

結果,她把自己的衣服做得一塌糊塗,得分墊底,差點被淘汰。

職場中,遇到不順眼的同事,看到不妥當的做法,在所難免。別人的工作方式、工作理念,不可能全都讓你滿意。

如果你一遇到看不慣的事,就滿口怨言,滿心鬱悶,這種習慣,就會嚴重消耗心理能量,引發負面情緒,讓你無法好好工作。

心理學上有個修養心性的法則,叫做“正念”

意思是,你要採用正向的思維習慣,把意念聚焦在自己身上,將心思放在當下時空,不要隨意評判,這樣才能提升專注力,讓內在智慧逐漸顯現。

研究發現,如果個體能以“正念”的方式來工作,就可以節約20%~40%的時間,也更容易做出成績。

不為他人所擾,才能不為煩惱所迷,聚精會神,才能提高效率。

你無法改變別人,只能調節自己,不留心那些跟你無關的事情,不糾結那些浪費精力的情緒。

就像喬布斯所言:“請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別人的生活裡。”

在節目最後,瑪戈終於學會了心無旁騖,把diss同事的勁頭都用在設計上,將工作做到極致。

於是,她成功逆襲,成為競賽前三強,她的設計還闖進了紐約時裝週,驚豔眾生。

當你心懷正念,平和專注,你的能力就會讓人驚喜。

心存正念,專注自己,這就是我們要儘早養成的第三個工作習慣。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開放心智,升級自己

剛入職時,曾有位同事勸我:

你的電郵寫得太短,工作郵件的標題和內容,都該長一點。

我聽後,很不認同。

我覺得寫信簡短,才能節約收件人的時間,但我沒反駁,而是問道:“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同事看我在求教,十分高興,就告訴我:

郵件標題長一點,才能寫清來源、目的和重要程度,讓人看得清晰。回覆問題的信,正文要長一點,把問題逐一附上,詳盡解釋,才能避免重複溝通。附件名也要長一點,寫明內容、作者、版本,方便別人直接保存。

聽到這裡,我恍然大悟。

同事不是說郵件要冗長,而是說,要詳細得恰到好處,時刻為收件人考慮。

因為我抱持開放的心態,樂意聆聽,她才願教我這些東西,而她教的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免去很多試錯成本,與人溝通順利。

職場裡,常會有人教你一些好經驗。

有些經驗,乍一聽,跟你的固有觀念可能很不同。

這時,你的態度,就決定了你能否學到東西。

你願意傾聽,別人才會傳經送寶;你態度消極,別人也沒義務教你。

《第五項修煉》一書中講過一個心理學概念:習慣性防禦

意思是,一旦聽到不同的觀點,大腦就可能進入防禦狀態,把別人的“建議”解讀為“質疑”,讓你採取消極反應:懟人,或者不搭理人。

這會影響你習得新知識,也影響人際關係、團隊效能。

那麼,怎樣打破這種防禦呢?

作家成甲曾提出“綠燈思維”的策略:聽到不同意見時,要第一時間在心裡亮起綠燈,不要否定或反駁。

保持心智開放的習慣,別人才樂於教你,你才能接觸豐富的觀念,收集多元的信息。

這樣,即使別人說錯了,你也不失禮。如果別人說得對,你就有了新的知識儲備,提高了認知效率,更能優化自己。

而且,通過傾聽和溝通,你也讓別人獲得了認同感,與他建立了信任,加強了你們團隊的凝聚力,可謂一舉多得。

開放心智,升級自己,這就是我們要儘早養成的第四個工作習慣。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優秀不止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習慣。

習慣,就像是潛意識裡內置的程序,左右你的言行,指引你的工作。

壞的習慣,會讓你難以拓展能力邊界;而好的習慣,會為你奠定成功根基。

工作時,若你能收納空間,創造清爽的環境;

心存正念,設定專注的心情;

開放心智,優化職業的方法;

主動出擊,開闢精進的道路。

那麼,這些習慣,就是你的底氣,你的助力,幫你厚積薄發,日累月積,打造職場競爭力。

加里·勒曾說:“你本人就是你所做事情的累積,若你不斷重複正確的行為,成功就不再只是一個狀態,而是一個你親手打造的習慣。”

是的,累積行為,收穫習慣,累積習慣,收穫命運。

如果你早點養成正確習慣,那你的成功,就不是偶然的概率,而是必然的結局。

這4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作者簡介:溫暖小武,富書籤約作者,大學教師和自由翻譯,文靜金牛女,浪漫學院風,用暖心的文,換真心的懂,把日子講成段子,把生活譯成生動,願你溫柔且有力,一切美好,水起風生,簡書、微博、知乎@溫暖小武。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