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王立群、康震、酈波和蒙曼四個人?

自以為心若頑石0


他們都能說會道,可算得是成功人士,但並非學養之集“大成”者。他們各自經歷不同,但都喜歡讀書,且會動腦筋,可以教人。問題是:思想和學養都缺乏深度。以王立群為例,書讀不少,見識則無。有一次看他與易中天在央視做節目,談及“坎坷”,王說年青時因“出身不好”,上不了好學校,為了生計,經常去捶石子……說的是滿臉憂傷。當時我就想,王大師,捶石子我也幹過啊!用不著這樣“訴苦”麼!這點挫折都覺得很苦的人,肯定做不了什麼。我這樣說或者過分苛刻,但是唯有吃苦不訴苦的人才能成大事。他們幾位都沒吃過很多苦頭,雖然出名,或者很“虛”。


望君山人


這四個人因為“詩詞大會”火了。我覺得可以一個一個來說。

王立群是河南大學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式是中國古代文學。除了出版了《百家講他》系列的相關圖書之外,還出版過《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和《成書研究》等著作。王立群給人的感覺是老成持重,他最早在《百家講壇》講的是項羽。應該說,當時《百家講壇》找他講漢代人物,其實是想借著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系列的火爆勢頭。王立群講課,雖然也借用現在一些流行詞語,但是他對於人物的分析,尤其是人物內心的活動更具體,也更帶感情。但是,有時候的他對於人物的分析有點過度,腦洞稍微大了一些。

第二個是康震。康震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教授,康震在上《百家講壇》的時候,還是副教授,而且是是節目裡最年輕的。老實說,我開始不喜歡他講的《李白》。據說,曾經《百家講壇》的節目組對他講的《李白》也不是很滿意,有點死氣沉沉,學術氣味有些濃厚。從《李白》之後,康震又講了《杜甫》,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看不到康震的身影。直到後來康震再講《蘇軾》的時候,換了一種方式,語言上更加有趣,也更加註重講述故事(我一直覺得他講《蘇軾》是他所有節目裡面的巔峰)。據說,是因為節目組多次與他溝通,讓他在思想上有了轉變。後來,康震又講《唐宋八大家》等。最近,因為詩詞受到社會的關注,他憑藉幽默的語言,成了大眾喜愛的學者。

第三個是蒙曼。蒙曼最開始講的是《武則天》,可能是因為她是女性的緣故,所以講歷史上偉大的女性,觀眾更加認可。所以,對於歷史人物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深諳大眾傳播之道,直到如何調動觀眾的胃口。也許是因為講歷史的男性偏多,所以蒙曼作為女性,更能夠讓受到關注。

第四個是酈波。老實說,這四個人裡面我不太喜歡酈波。前三個人雖然講的內容很通俗化,但是往往也不失學者的價值,比如蒙曼在講武則天是否曾經殺掉自己女兒的時候,就做了很多嚴謹的分析。但是酈波講《海瑞》,講《張居正》,無非是把《明史》等史書的內容重新翻譯成了白話文,然後如同說評書一樣講出來。他後來,在很多話題上,見解也不如前幾個人。大概是酈波的形象氣質更符合我們對傳統文人的想象吧,所以也獲得了不少的粉絲。


兮兮說事兒


說實話這幾個人我都喜歡,但是最喜歡的還是康震老師,因為他有才幽默風趣。

康震

康震,男,1970年3月生,陝西綏德人,著名文化學者,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師範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和詩詞,是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王維研究會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學會理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 其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唐宋八大家》系列、《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李清照》等;擔任中央電視臺《漢語橋》、《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




說起康老師不得不說他對中華古典文學的博學,作為曾經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系的副院長,他的博學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最開始喜歡他是他當最愛是中華的老師,出口成章,語言幽默風趣,簡直是一個可愛的老頑童,而是知道的多,講解通熟易懂,和藹親暱沒有架子。


川滇二姐么妹


這四位老師,我都是看詩詞大會的時候才知道的,不能說了解,只能說認識吧。


王立群老師是史學家,歷史造詣深厚,點評時旁徵博引,很有學者風範。他的點評很多成為網絡流行語,比如“過錯是暫時的遺憾,錯過是永生的遺憾!”“命運就像掌紋,雖然曲折,但是卻可以自己掌握。”


而且王老師的態度溫文爾雅,不溫不火,值得點贊!

酈波老師很有儒生氣質!語言表達清楚,乾淨。尤其是對有關愛情詩的點評,很純粹,很美好!

曾經看過他的一些禪意散文,文字溫暖,很喜歡!酈波老師的笑容可掬,讓人容易產生親近感!做他的學生一定很幸福吧!


蒙曼老師跟于丹的風格迥然不同!于丹有一種唯我獨尊的霸氣外露!而蒙曼老師給人的感覺就是鄰家大姐講故事或者說是“這首詩真美啊,我們一起來分享吧”!

我想如果蒙曼老師來當小學老師,孩子們也一定能聽懂她的話,也喜歡聽她的課!

康震老師的講解氣勢磅礴,很大氣,比較適合講解毛主席的詩詞!他一讀,味道就出來了!

如果他願意當中學老師的話一定很厲害!估計能成為中學生的偶像!


凡眼看紅樓


王立群、康震、酈波和蒙曼這幾位都是名動天下的人物,也都是大學教師。對大眾來說,最熟知的就是明星、有錢人的身份了。

都不是純粹學者了

王立群是河南大學教授、康震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是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都是名校學者,但是他們的學術身份明顯不如在央視舞臺上獲得的名聲大,都是

從《百家講壇》這個學術娛樂節目成為紅人

然後通過一系列的出書、社會活動等成為名動天下的學術明星,後來青歌賽、《詩詞大會》等一系列節目加持下,幾位人士的名氣繼續暴漲,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在這些節目上也有露馬腳的時候,比如酈波在《詩詞大會》上就暴露出來只會評詩不會作詩的尷尬。

但是這幾位已經都不是純粹的學者了,曾經

在央視《百家講壇》走紅一時的馬瑞芳出過一本書,書名是《百家講壇:這張“魔鬼的床”》,意思百家講壇這個電視文化的產物就像是西方神話中那張魔鬼的床,人被捉到床上,長了截短,短了拉長。對“學術人”變成“電視人”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百家講壇的內容流變

電視傳播面向的是大眾,我國大眾的認知和常識水平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啟蒙,只能是講一些通俗無比的內容。

這一點,從百家講壇本身的變化就能看出來,最早的百講,不慍不火,傳播的都是高深的內容,丁肇中、葉嘉瑩、楊振寧等高端學者登壇開講,都是最為前沿的知識和觀點。

後來因為收視率一直在低段位徘徊,在業績壓力面前,不得不轉身,成為了一個類似電視書場的節目。從易中天的《品三國》和于丹的《論語心得》開始,一路開掛,成為心靈雞湯和歷史評書的傳播重器。這些登上百講的人,也就成了大俗特俗的電視文化的俘虜了。

至於他們在爆紅之後,私生活上的表現如何,是否與電視上仙風道骨一樣,坊間傳言多多,估計也會很精彩吧。


何殊我


酈波、康震之初印象

酈波老師如宋詞,濁世中翩翩佳公子;康震老師像唐詩,厚重內斂中年成功男。

酈波老師

初識酈波老師,很喜歡!溫文爾雅,文質彬彬,君子如玉的感覺。記得在中華好詩詞節目中講喜歡李商隱的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與此可比擬的是納蘭性德的‘只道當時是尋常’。然後直言不諱自己是有故事的人。讓人感覺為人很通透,爽直。但我又在其他場合看到酈波老師稱自己是有故事的人,這感覺就像范增在多個節目裡說自己會背離騷,並不厭其煩的背誦,這就有點賣弄的嫌疑。


另一個不好的印象是在談白居易的‘憶江南’

主持人剛唸完"春來江水綠如藍”酈波老師就解釋起藍是藍草,一種顏料!我就起了輕視之心,覺得‘藍是顏料’這無關詩詞的宏旨。詩言志,我們應該關注詩詞中作者情感的表達,酈波怎麼能本末倒置,盡扯些細枝末節,八卦趣味呢!

後來想一想可能是節目的需要,觀眾對錶面性的知識,趣味野史更感興趣。另外,酈波老師本來就是一介書生,不可能像政客一樣講話成熟,老練,無懈可擊。從另外一方面說明酈波還有一顆赤子之心。

以上,不是批評。因為愛,才關注,才挑剔!人因為有缺點,才顯得有溫度!

康震老師

康震老師是酈波老師的師兄,年歲較長,語言也更為老辣。其對詩詞的評價:中肯、幽默,富有現代氣息,已把古典詩詞與自己的語言融為一體,毫無掉書袋的嫌疑。康震老師講話音調鏗鏘,富有詩詞韻律節奏感,語言是有魅力的。一手簡筆寫意畫的功夫也不錯。

更重要的是與董卿的配合、調侃,自然親切,連眼神都有默契。真讓人懷疑董卿是康震的紅顏知己…可見,康震老師人情練達!


另外,康震老師在評價詩詞時有了自己的一點點觀點,這個很難能可貴。像蒙曼簡直可稱為百科全書,像詩詞文章、名人典故、八卦野史,無一不知。可惜,沒有一句是自己的。

王立群老師

王立群先生能夠出現在大眾視野,歸功於百家講壇。王立群先生最著名的就是讀史記。但其實並不是真的讀史記,而是講歷史故事(前面詩書君已講過,深表同感)。從中你可感受到立群老師的博學和一個個邏輯完美的歷史故事。但史記僅是歷史故事嗎?司馬遷受宮刑後仍秉承父志的心血之作,這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僅是如此嗎?遺憾的是沒聽到塵封在千年歷史塵埃中憤怒和嘆息。

但我很贊同王立群老師的一句話:真正讓我讀懂《史記》的是經歷,是‘文革’,是現實。人們往往說讀書讓人讀懂現實,我的體會,常常是現實讓我讀懂了《史記》

有可能是節目限制了王老師的發揮,才識不能盡顯。

中國詩詞大會上王立群老師對詩詞評說中往往加些歷史背景、歷史典故的解說,這也非常契合他的身份。但有一句非常不贊同:‘瓊瑤老師歌詞寫得好…’。(瓊瑤的歌詞大多直接套用古詩詞,自己創作成分很少)這讓我覺得立群老師是詩詞欣賞上的鄉巴佬(實在是無奈,找不出恰當的詞既能表達我的意思,又不失對王老師的尊重),歌詞界有許多大神如羅大佑、李宗盛等其創作才思是遠勝瓊瑤阿姨。對此,王老師可能瞭解得少。不過術業有專攻,這也無傷大雅。

綜上:四位老師給我的感覺就是歷史典故知道得多,八卦野史瞭解多。前人講的,書上寫的講得多。唯獨沒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觀點。

可能我們對四位老師的瞭解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還深藏如海。我真心希望如此!

題外話:讀書人有些可稱為讀書界的貴族,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書香門第的家庭氛圍,血脈基因都會內化成你的氣質。若成年後再讀書,思維已被固化,其氣質、審美很難改變,其眼界很難得到提升(讀書要趁早)。即使讀再多,也只能是文化上的暴發戶而已(自然科學除外)。這麼說可能被噴,也可能是錯誤的,但是是我目前真實想法。

關注,就是對險峰最大的支持


險峰論劍


要說最喜歡哪一位,那真是感覺難分伯仲,每個人都有十分突出的特點。

先說王立群老師,有人也許感覺他不溫不火,不如其他幾個老師犀利激昂。其實你仔細看他解讀的南唐後主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跟劉邦《大風歌》,就知道王老師其實是一位非常睿智深情的學者。

蒙曼老師,經常是言簡意賅的用平常語言說出深刻道理,感覺蒙曼老師的點評更加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

酈波老師,儒雅的學者氣質是大家公認的,給我最深印象的是酈波老師三觀很正,他提出的不要盲目崇拜劣質偶像,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非常贊,還有很喜歡的是酈波老師的集句,別有一番風味,而且他在中華好詩詞表演《一剪梅》,才藝也不輸康震老師啊。

康震老師,第一印象就是幽默,有他的時候總是笑聲不斷,妙語連珠,而且康震老師點評毛主席詩詞真是一絕,主席詩詞在他慷慨激昂的解讀中讓人更感覺豪邁壯麗,氣象萬千,不多說,大家自己感受。

四位老師或婉約或抒情,或優雅或豪邁,既博學多才又輸出正能量,各有千秋,珠聯璧合,都是非常讓人崇敬跟喜愛的,因此雖然有的朋友指出中國詩詞大會不如中華好詩詞那樣有難度,但是從總體的觀賞度來說,還是詩詞大會更好。

詩詞是語言藝術的精華,有了這些德才兼備文化人的解讀,相信這一民族文化瑰寶會得到更好的發揚跟傳承,也希望看到四位老師更多的節目。

(本文只是簡單總結了下,更多四位老師的詳細內容,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如畫四季)


如畫四季


當時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課紅過的人很多,但是,當他們成為點評嘉賓,面對公眾臨時發揮的時候,就能顯現出真正的文化底蘊來了。比如說以前號稱是季羨林關門弟子的錢文忠,還有說《論語》的于丹,都曾經紅極一時,我記得當年蒙曼老師剛出來在《百家講壇》講課的時候還曾有過小於丹之稱。

但是,後來央視的若干節目請這一撥人出來當點評嘉賓,明顯看出錢文忠和于丹功力不逮,碰到很多詩詞典故的時候他們都不知道如何接話,更不知道怎麼自由發揮。顯然是對相關的歷史和文化不熟悉導致。

《中國詩詞大會》之所以會選擇這四位老師當嘉賓,就是因為他們的功底深,臨場發揮好,除此之外還能跟他們相比的,大概就是易中天老師了。不過估計易老師因為在修國史,忙得很,不一定有時間,放眼望去,大家看看還有哪些老師可以超越他們。

不要總去挑剔別人的毛病,而是要看到別人的厲害處,不管怎麼說,反正我對他們四位佩服得五體投地。我要有那麼高的文學文化素養,那將是終身追求而不達的目標。而且王立群和蒙曼都是學歷史的出身,對文學還有那麼高的造詣,就更值得敬佩。


蘇小妮


不敢評價,只談對詩詞大會最後決賽時康教授解讀毛澤東《沁園春·雪》末句的一點看法。在談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時康說是指當今的傑出人物。請問,詞的前面歷數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都是具體人物,怎麼到了結尾就理解為泛指眾人了呢?顯然康教授沒有聯繫上下文就解讀結論了。這首詞無疑是毛的言志之作,歷數千年風流人物後,今朝非其莫屬,難道還有別人嗎?康教授如果心裡明白,最好就不要在大廳廣眾前牽強附會了。


容仁5


康震評點得最好。在百家講壇上,都有不錯的表現,但相對來說,更喜歡聽康震與酈波的。至於創作詩詞,四人可能都是門外漢,王、蒙二人的詩詞沒有見到過,但在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上,領教了康、酈二人的“七絕”(其中酈波的是“集句”),說明都是不懂格律,酈波甚至連押韻都不懂。所以他們適合“講”,可以講得天花亂墜,但不適合“作”,一作就會露出馬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