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的柴鍋、土灶越來越少了呢?

都俠廣場舞


看到這個問題,筆者就想起了小時候,那個時候筆者經常和村裡的大孩子一塊上山撿柴。有時候撿到的木柴多得都燒不完,因此,在那個年代,農村家家戶戶的外面都能看到一些堆積的木柴,這些木柴除了燒火做飯,還用來給牲畜煮食。讓筆者印象很深的是,到了冬天,坐在土灶邊,燒著木柴烤著火,聽著大人聊著家常,也是一大快事。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了,大家開始不再燒柴火而開始燒煤球了,有些家裡飼養牲畜的則燒沼氣。再後來,連煤球和沼氣都退出了農村老百姓的生活,人們開始燒液化天然氣了,如今在筆者的家鄉農村,燒液化天然氣已經很普遍了,正是因為如此,農村的柴鍋、土灶才越來越少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以前,農村的山林灌木雜草較少,路道較多,如今,灌木叢生,山林茂密了許多,而山中的路道也只有一些痕跡了。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農村百姓不再燒柴火了,所以上山砍柴就自然少了,沒有人走,山上的路也就沒有路了。


鄉間筆記


土灶在農村越來越少是大趨勢,並有其必然性。

首先,土灶的使用有很大的條件限制,就是一定要有充足的柴禾,遇到連陰天,農民最頭疼的就是柴燒完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婦也難為無柴之炊。一般的柴草燃值都很低,做完一頓飯要燒掉很多柴。

第二,現在的做飯方式相對更清潔更有效率,過去農村的“又見炊煙”是很唯美的場景,但是有一定的汙染性。相比土灶要天天拾柴,而一大罐煤氣能燒很長時間,並且做飯不受天氣影響。

第三,廚房更整潔,現在農村年輕人都喜歡乾淨,廚房裡的土灶及柴草堆就顯得有些雜亂。

第四,土灶更適用在平房裡,現在很多農村都在社區化改造,在高樓上燒土灶也不現實。

但是在農村,80後之前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吃柴鍋、土灶做的飯長大的,土灶對我們這一代來說有很深的感情。小時候放學回家寫完作業第一件家務就是去拾柴,拾完柴就幫媽媽拉風箱燒鍋,聽到小夥伴在院子外面玩耍的聲音很是羨慕,總是想著什麼時候才能不用燒鍋。上了高中家裡的土灶就拆了,換上了煤氣灶,但後來就開始想念土灶做的飯了。

土灶不僅是農村的鄉土文化符號,還是我們童年的記憶符號,當再次吃到土灶做的飯時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現在農村的土灶雖然少了,但在一些老人家裡還能看到,對她們來說土灶的飯才吃得香!


大鄉


小時候,家裡住的是土房子,依然清晰的記得,奶奶和媽媽做飯都是用外面屋子的土灶。灶上放一個大鐵鍋,能夠煮全家好口人的飯。後來長大些後,全家人搬進了新蓋的磚房子,就變成了用磚砌的灶臺,依然是那個大鐵鍋。



後來慢慢上了高中,不知不覺家裡就安裝了煤氣灶,到現在,家家戶戶用的是電磁爐,包括姥爺姥姥家,媽媽也為他們買了電磁爐,村裡已經很少有人用土灶了。

其實,用土灶的時候,不是特別方便,每次都需要先用乾柴來把火生著,然後加一些碎煤。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如果家人在地裡幹活還沒回來,我想吃煮方便麵,就要先生火,再加柴,不像現在,打開電磁爐直接燒水就行。其次呢,用土灶,農村廚房不好打掃乾淨,現在村裡人也越來越愛乾淨,用電磁爐、電熱鍋、電飯煲就能把飯做好,大家就不願意再用土灶了。



現在農村條件好了,不止電磁爐,像冰箱,洗衣機也應有盡有了,這些都是我小時候在電視上才能看到的。所以,條件好了,農村人也開始使用各種電器了,便很少使用土灶了。

答題人:香草博士(北京交通大學)


探村博士聯盟


最近流行的一句話: 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裡幹! 累嗎?累!死了嗎?沒死! 沒死就得幹!想別的都沒用。 累就對了,證明還活著! 這就是生活! 舞臺再大,自己不上臺 , 永遠是個觀眾; 平臺再好,自己不參與, 永遠是‘局外人; 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動, 只能看別人成功。 只有參與、實幹、拼搏的人才會收穫!

為什麼農村的柴鍋,土灶越來越少了呢?

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農村生活條件比以前變好了,人們開始逐漸追求乾淨,方便的電能,煤氣等清潔能源,畢竟煙熊火燎的日子不好過。

第二:國家政策規定禁止村民亂砍亂伐樹木植被來當柴火,每個村都有護林員來管理,所以柴火減少了。

第三:現在大部分農民追求方便,在田地裡幹活回來就可以直接用電,煤氣做飯等等,方便快捷。

第四:現在農村大部分人家都新修的房屋,經常使用柴火灶把房子燻的黑很難看。

以上便是我認為主要農村柴火灶減少的原因,大家還有沒有認為還有其他原因呢?



北農小楊


農村的柴鍋、土灶越來越少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肯定是要退出歷史舞臺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因為用柴鍋、土灶做飯,一是汙染環境,二是遇到颳大風下大雨,滿屋子都是煙,不僅嗆人還耽誤做飯。

第二,用柴鍋、土灶做飯每年需要燒掉大量的柴火。如果家裡種玉米還好,如果不種一年光是找柴火、劈柴就要消耗很多時間。而且用柴鍋、土灶做飯在乾淨、衛生方面沒法保障。

第三,現在的電磁爐、電飯鍋、電烤箱、電飯煲很多家庭都有了,用起來既乾淨又衛生,而且還能解放雙手,方便又快捷,為人們省出很多時間。

第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普及。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惠及到越來越多的農民。就以我們這裡為例,我們這裡屬於晉南地區,現在正在鋪設天然氣管道,差不多年中就可以入戶,用不了多久我們這裡就可以像城市一樣,用天然氣做飯了。

有了這麼幹淨衛生又快捷的做飯方式,誰還會去用柴鍋、土灶,即使有也是極少的一部分人群,比如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者是冬天需要燒個炕的家庭。


『鄉間行者』紀錄農村生活變化,分享農村風土人情,傳播農村民俗文化,帶你從不同的視角瞭解真實的農村。


山西鄉土


為什麼農村的柴鍋、土灶越來越少了呢?



農村柴鍋、土灶越來越少,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現象。在我的印象中農村的土灶是抹不去的鄉情,每家每戶有一個大土灶,可以放三個鐵鍋,大鍋是2尺6寸做豆腐蒸年飯,中鍋是2尺2寸平常都用它來鈔菜做飯,小鍋是鋁鍋用來做稀飯。特別是中鍋做的飯有鍋巴,吃起來特別香,鈔青菜土灶燒得特好吃。

記得小的時候一放學回來,就提著個籃子去溪邊撿柴禾,晚上爸媽會表揚,要是隻知道玩不去撿紫禾,晚上爸媽會罵沒出息、懶病。稍大一點10歲左右,放學回來就要負責做晚飯,爸媽在小隊上幹活掙工分,很晚才收工。



那時人很矮,而土灶卻能高,做飯都上不去。為此,爸爸給從外面搬來個大石頭,站在石頭上做飯也就跟媽媽一樣了。七幾年的時候還是生產隊,那時吃的糧食都要到隊上去分,有的人家該子多勞力少,往往一年乾乾還超支,有時連糧食都稱不回吃。記得那時的主食全是玉米、番薯,晚上大都燒玉米糊吃。

土灶最怕是點火,那時還沒有打火札,點火的是洋火,往往洋火很容易受潮,別看人小劃洋火力氣可大,一不小心就斷頭,經常燒個晚飯要點去半盒洋火,晚上爸媽收工回家發現少了這麼多就會捱罵,其實那時一盒洋火才2分錢。

爸媽這一點總是好的,不管我燒得好吃不好吃,經常燒糊了也不會罵,總是耐心的教我怎麼做。有一次,我做飯的時時候不小柴禾劃倒了洋油燈,掉到鍋裡去了,整鍋飯都是洋油味,但那時窮,這樣飯都捨不得倒,一家人吃了好幾天,難吃死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土地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這樣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那幾年適逢老天也做的好,風調雨順,農民打了很多糧食,自己吃不了還賣餘糧。那時農村還使用鐵鍋土灶,後來國家為了農民節省柴禾,還在全國推行了省柴灶。不過隨著電氣化的普及,農村家用電器增加了,高壓鍋、煤氣灶、電飯鍋,一般家庭都配置了,這樣用土灶燒柴火做飯的農戶相對少了。

2000年以後,隨著農村大量農民工的輸出,農村土灶燒飯只有留守老人在做了。近年來,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家家都建起了新樓房,農村人也用上了抽水馬桶,廚房更是清潔衛生高檔化,變排風扇為油煙機,炊具、餐具越來越漂亮實用,廚房也貼上了地磚,農村土灶越來越少,偶爾能看到土灶的一般都在老房子裡,有時老年人為了冬天取暖才用柴禾做飯。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為什麼農村柴鍋,土灶越來越少?你是怎麼想的?少的原因又是什麼?歡迎大家一起參與討論。


月季正紅


的確,這種現象在我們這裡相當普遍,過去的柴鍋,土灶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電磁爐,燃氣灶等。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現在會盤農村這種土灶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都上了年齡,我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盤這種土灶,滿滿的回憶,那時的農村都是一大家子,家裡的兄弟姐妹也多,因此做飯的時候都必須用這種大柴鍋,一次可以做好多飯,夠一家子吃,做出的飯雖然簡樸,但是吃起來特別香。

而現在,一般農村家庭都生一兩個孩子,而且家裡常常不住人,很多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吃飯的時候也沒有以前熱鬧,有時候就是兩三個人的飯,電磁爐上就做好了,而農村的大鍋常常被閒置著,有的家裡都沒有大鍋。而且農民大鍋都是燒柴火的,但很多農民已經不再種地,因此家裡連柴火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的農村土灶就會被拆除,失去了它往日的光輝。

像80後這一代的農村孩子,可以說都是吃農村的大鍋飯長大的,對這種柴灶感情特深,但是等我們長大了,我們的父母也都老了,隨著現代會廚房的興起,土灶越來越少,再往後,年輕人也越來越不習慣。加上新農村改造,自然,這種農村的土灶就會越來越少。

但不管怎麼說,用柴灶做出的飯菜自然,美味,有人情味,如果有必要,這種柴灶做飯肯定會流傳下來,我相信有的地方還是採用這種傳統的做飯方式。


鄉村小二哥


可能在南方,所說的柴鍋,土灶越來越少了,可是在我們東北這邊的農村,大灶臺,大鐵鍋一個也沒少!

為什麼呢?我看我還得給不瞭解東北農村情況的朋友們,普及一下東北農村有關情況的知識,瞭解一下東北農村這個大灶臺,這個大鐵鍋對於東北農民來講的重要性,當你瞭解到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知道,東北農村的大灶臺,大鐵鍋為什麼會永遠存在的道理了!

東北農村冬天哪,是相當相應寒冷的,也是非常非常漫長的,1年12個月,從9月份開始,東北的氣瘟就下降了,一直到到來年的5月份的時候,東北農村的氣溫開始回升,春天才會來到的,東北農村冬天都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最低可以達到零下三十度哇!

我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告訴南方的朋友們,東北農村的冬天,就是靠著大灶臺,大鐵鍋燒柴火,也就是燒秸稈做飯取暖的,所以呀,我們東北的農村,可是離不開大灶臺,大鐵鍋的,而且東北農村的大灶臺和大鐵鍋,都不是一個,而是兩個,一個是給人做飯取暖的,另一個是給家裡養的豬,給雞,鴨,鵝熱食取暖的,如果沒有給豬,給雞,鴨,鵝熱食的大鍋,那家裡養的這些畜禽也得餓死的!

在寒冷的冬天,東北農民就是靠著大灶臺,大鐵鍋燒秸稈取暖了,大灶臺下燒著柴火,大鐵鍋裡做著飯,飯做好了,大火炕也就熱了,吃飯的時候做在熱炕上吃,晚上睡覺當然也就在熱炕上睡覺了,炕燒的熱了,任憑外面冰天雪地,任憑外面三九嚴寒,那熱熱的火炕,還有那熱乎乎的被窩,才讓東北農民愉快的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冬天了!

所以,哪個地方的大灶臺,大鐵鍋取消了,東北農村的大灶臺,大鐵鍋也不會取消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和留言!


從善如劉L


農村柴鍋、土灶越來越少,這應該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是設備的升級導致土灶柴鍋的淘汰。

在過去,農村經濟落後,農村家庭煮飯菜,只有燒柴,於是土灶是必備的。

但是現在,農村煮飯菜,可以選擇的灶具太多了。

煮飯可以用電飯鍋,燒菜可以用電磁爐或者煤氣,甚至是沼氣,每種能源,都比

土灶柴鍋來得方便乾淨,你用柴灶燒菜還得一邊看火,一邊炒菜,太麻煩了。

然後,沒什麼人去砍柴了

柴鍋要燒柴,以前家家戶戶都種田,莊稼收割後,有很多桔梗可以當柴燒。

但這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要上山砍柴,但是上山砍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砍一整天,可能也就一捆柴,從人效上看,效率太低了,也沒什麼必要。

買一罐煤氣爐,可以燒一個月,為什麼那麼辛苦去砍柴呢?

最後,當家的換人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當家人逐漸從60後70後,轉移到80後90後。不同一代人的審美水平和生活追求,自然有著天然的區別。

今年我家建新房子,老爸在廚房還是保留了柴鍋,但是我弟弟看到後,強烈要求不要建土灶,因為不好看,又髒。

這就是目前農村的一個縮影。當家做主的人不同了,自然意味著廚房要改變了。

總得來說,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過程。

雖然我很喜歡土灶柴鍋,喜歡燒火那種溫暖的感覺,但是歷史的進程,我們誰都沒法阻擋。



鄉村小月光


可以說凡是農村出來的人都燒過柴火做過飯,可以說很多人都還記憶猶新,有些人甚至會已會燒火而感到自豪。然而隨著這些年的農村的發展建設土灶柴火鍋越來越少,相反城市這些年柴火類的餐飲卻越來越受歡迎,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首先就要說的是為什麼農村現在柴火土灶在農村越來越少呢?其實主要是這些年農村的發展建設有關,隨著現在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覺得燒柴火不乾淨衛生。所以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不在修土灶,很多人都直接改用電磁爐、電飯煲或者就像我的家鄉直接用上了天然氣。當然這些年國家的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政府引導和幫助下很農村多人也放棄了土灶柴火,確實不管是用電還是天然氣都比陳、柴火方便的多,所以這與政策也是相關的。畢竟柴火土灶卻是汙染環境。

其次就是前些年的柴火雞等柴火類的餐飲非常的火爆,其實很多人都沒搞清楚怎麼會一下柴火雞這麼火爆呢?其實很簡單我覺得主要是很多人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裡面壓力大都很懷念小時候的生活,特別是那些來自農村的外來務工人員。因為我也是其中的那個人,對農村的那些事記憶猶新然而又沒時間回農村,就只有體驗與農村相關的那些餐飲了。不過好景不長就被政府環保部門給趕出主城,這兩年也就越來越被淡忘了。

最後就是大家最擔憂的是農村的土灶柴火會不會消失呢?我可以肯定的講這基本是是杞人憂天,柴鍋土灶在我國有千年的文化,隨著時代進步雖有不斷改善當還是是我國最常用的烹飪方式之一。所以短時間消失還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也不必過於當心和憂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