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鐵和寧波地鐵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區別?

liyang18340


不管哪裡的地鐵,只要走的地方是郊區,人煙稀少 都會考慮走地上高架,高架成本省太多了。

寧波城區面積相對杭州來說小的多,地鐵經過的線路好多是下面的鄉鎮(特別是始發站附近),修高架軌道既省錢又快,何樂而不為呢?比如寧波地鐵4號線江北慈城到奧體那塊,基本都是工業區和田地,過農田難道還地下挖?

杭州城區面積比寧波大多了,而且地鐵線路經過的好多地方城建很早,如果修高架軌道地面建築怎麼辦?拆樓的成本可不低。

上海地鐵線路不也有好多地上段和地下段,我們擔心這些幹啥,地鐵規劃和修建方他們心裡有一本賬。


ma3535


杭州地鐵比寧波地鐵開通時間要早,因為運營經驗等方面的關係在規劃和發展中應該會更成熟一些。

我是地鐵相關專業出身雖然並沒有從事該行業,但也一直有關注。寧波地鐵和杭州地鐵總的來說都是參照上海地鐵的運營管理模式,除了杭州地鐵1號線是與港鐵合營。在我畢業時正值杭州地鐵2號線和寧波地鐵1號線開通前夕,可以看見2者招聘時的區別。杭州地鐵本部公司當時缺人的情況還是挺嚴重,招去了挺多人的,而寧波地鐵在訂單班的培養上準備做的十分充足,一個人都不想要,寧波地鐵主要招的都是管理人員。1線人員基本都是在一些職業院校的委培訂單班。在待遇上當時寧波地鐵相對杭州要好很多,比如宿舍和收入上都要優於杭州。(當時同學去杭州地鐵實習工資800,沒錯是800!還要自己租房子!起碼寧波地鐵有宿舍)

現在生活在寧波,覺得地鐵的開始便利是在2號線開通後,通了機場和火車站,而杭州1號線就已經包含了火車站等人流壓力大的地區。我覺得這是寧波地鐵規劃不周到的地方,寧波地鐵1號線開通居然只是通了北侖以及一些商圈,對交通緩解意義不大。而且寧波地鐵沒有站務員的職位,站務員的工作讓安保人員擔任,(真是對地鐵員工太好了,要知道地鐵安全隱患最大的就在站臺,都是乘客。)

最後就是一個發展的問題了,地鐵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關係密切。地鐵和輕軌都是城市軌道交通範疇,杭州應該可以稱之為地鐵,而寧波就目前等級來看只能稱之為輕軌,這裡就涉及到客流量的問題。在我畢業的時候,杭州地鐵已經規劃到10條線路了,而寧波6條。可以說明一些問題,雖然寧波屬於浙江第二城市,但近幾年發現上面並沒有讓人驚喜(不是從數據上看來的,純屬個人感覺。)反而杭州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是動力十足。所以作為居民來說杭州地鐵好,因為未來的發展相對更好一點線路的規劃也相應的更好更便利,而對於地鐵從業人員來說寧波地鐵更好一些競爭壓力待遇方面都還可以。

也希望寧波發展會越來越好,地鐵線路也會規劃的多一些,為市民帶來便利。



一個臭不要臉的傢伙


寧波是省內第二個擁有地鐵的城市 寧波和杭州的地鐵其實人流量差距還是挺大的,主要還是城市人口的原因嘛,杭州外來人口更多,所以比較藉助公共交通 一個是省會城市 一個是副省級城市

寧波地鐵相比於杭州地鐵來說要便宜一些 關於走高架和走地下的區別來說 可能是兩個城市的構造路線有他的不同 經過地不同 這樣設計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你說地鐵往哪走 跟城市的級別掛鉤 那肯定是不成立的 只能說 這樣的設計可能是最安全最合理的


西門町在寧波


其實杭州地鐵和寧波軌道交通在結構形式上的區別,我個人認為是對於杭州來說,地面資源有限,土地寸土寸金,拆遷安置補償費用很高,相對於走地下隧道成本高很多,而寧波相對來說土地成本低一些,而且寧波軌道交通在市區和中心區也是走地下的,而在郊區是地面高架,這個原因我認為是主要的。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僅僅是可能是杭州地質情況比較單一,而寧波臨海,地質變化較大,情況複雜,多岩石,造成隧道施工成本較高。再有一個原因我覺得是這樣的,地下隧道存在潛在的一些隱患,比如滲漏,後期上部建築物施工破壞等等,在後期的運行維護方面存在較高的成本。


唐唐66209


杭州是地鐵,寧波是軌道交通


不再3816658


杭州地鐵票價為什麼這麼貴呢?火車東站到臨平只有12個站點6元,而瀋陽地鐵2號線全程26個站點只要2-4元,同樣是中國,兩者相差一倍多,這是為什麼?究竟什麼原因?希望大家參與大討論!


SDIAO神鵰515


修地鐵個然重要,但是老百姓們的安居工程建設更重要,磚家們一拍腦袋城市東擴,苦的就是西邊民眾。


用戶7379391640078


關於地鐵地下線路和高架問題,主要是看線路規劃的,地鐵線路在城區人口、建築密集的地方,一般會走地下線路,但是到了郊區,人口、建築相對較少的地方,能走高架就走高架,畢竟在地鐵建設中也要考慮成本的問題,高架的成本比地下成本低。個人覺得采用高架還是地下線路,這些是主要原因。



叄卍木


寧波和杭州造的都是地鐵,沒有任何的區別,關於地上地下是根據地形成本來考慮規劃的。


用戶6055223805138


寧波地鐵噪聲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