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格局越來越大的3種思維

一個人格局越來越大的3種思維

最近我時常在想,人一生要經歷哪些歷程,要怎樣活,才算過好這短暫的一生。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任何一個頗有成就的人,都離不開這樣三個生命成長路徑:成長,成材,成事。

成長,是伴隨一生的,從呱呱墜地到兩鬢斑白,期間每一次經歷都是一次成長,箇中滋味,喜憂參半,悲樂交加。

成材,是曲折的,是不容易的。用一句話總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成事,一方面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另一方面,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結果。

當一個人做好了這三項,格局才會越來越大。

一個人格局越來越大的3種思維

01 成長,需要時間的積累

人生路上,若要少走彎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一個道理是,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腳踏實地。

然而,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想快速成長,快速出名,快速賺錢,結果是越是想快,越是快不了,或者事與願違,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道德經》裡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表達的意思是,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從基本的開始,然後經過漫長的成長和積累,才能有所成就。

關於成長,我曾看到這樣一則故事。

在中國東部地區生長著一種竹子,名叫“毛竹”。那裡的農民到處播種,每天精心培養,等待著種子萌芽,可即使農民幾年來一直精心照顧,毛竹4年也只不過長3CM。

其他地方的人們看到這種情景,搖著頭表示完全不能理解:花這麼長時間種它做什麼,浪費時間和精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等到第五年的時候,毛竹每天以30CM的速度生長著,只用6周就可以長到15米。

幾天時間,田地間就都變成了鬱鬱蔥蔥的竹林,很多人都驚歎於毛竹的這種生長過程。

殊不知,大自然賦予了毛竹特殊的生長方式,四年時間,毛竹將根在土壤裡延伸了數百平米,充分吸收土地養分,蓄勢待發,等到第五年,就爆發式生長。

這是毛竹的生長過程,人的成長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很多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在紮根,這個過程可能會有點長,但只要根扎的結實、扎的深,等到時機成熟,就能厚積薄發,瞬間超越很多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裡寫到: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深以為然。

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積累,更需要我們用盡一生去經歷和見證。

一個人格局越來越大的3種思維

02 成材,讀懂時間的價值

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中,根據不同人花費時間的方式,把人分為三類,他把這稱為“個人商業模式”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第二層,一份時間出售多次。

第三層,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

三層,一層比一層高級,對時間價值的挖掘,也越來越深。

不難發現,任何一個頗有成就的人,幾乎都是按照這樣的成長路徑發展的,李笑來本人也是。

早年他在新東方教英語,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上一天班拿一天的工資。

後來,憑藉著對於出國考試的深刻研究,他出版了《TOEFL核心詞彙21天突破》《TOEFL作文6分作文》,一經上市,就大賣熱賣,成了英語教學上的暢銷書。

這兩本書的出版,為他積累了大量的名氣和財富,實現了人生的一次大躍遷。

包括後面出版的《七年就是一輩子》《把時間當作朋友》,以及一些專欄課程都是這樣。

一份時間出售多次,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再後來,他創辦公司,以投資人的身份,專注於互聯網、比特幣相關領域的天使投資。

在購買他人時間的道路上,他也越走越遠。

出於對於時間的深刻認知,他不斷地迭代自己的成長路徑,就這樣一次次升級,一次次突破,最後取得了令人豔羨的成就。

從李笑來身上,我明白了,當你讀懂了時間的價值,你就瞭解了成材的路徑。

一個人格局越來越大的3種思維

03 成事,在點上用好時間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因為不同的人對待時間的方式不同,結局會完全不一樣。

有的人做事執著,一段時間就只做一件事,不做好不放棄,做著做著就成了。有的人因為貪戀太多,這也想做,那也想做,最後什麼也沒做成。

前者是一個人成事的必經之路,後者是隻會使人一步步走向平庸。

關於這一點,傳奇人物黃徵宇的故事,給了我深刻啟發。

黃徵宇在被事業合夥人排擠出來之後,開始反思自己的生命成長曆程,他認識到自己此前過度關注工作事業,而損失了其他的許多東西。

於是他下決心要加以修補,找回自己曾經對人生目標的那份執著。他決定拿出一年時間,補足自己的這些人生缺憾。

一共補足六個方面:健康,情緒,思維,關係,事業,財富。

一年時間學到這六項,換作任何人來說,都何其艱難。但黃徵宇做到了,他用一年時間做到了其他人一輩子都可能做不了的事情。

他的做法是,極度專注,每學習一項就全情投入,投入全部的時間和精力。

比如,為了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他閉關兩個月去跟好萊塢巨星斯瓦辛格學健身,跟荷蘭“冰人”——維姆·霍夫學習抵禦寒冷。兩個月時間,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做,就訓練體能和體格。

比如,為了管理情緒,他又特意花22天時間去參加了心理學家、微表情研究領域的鼻祖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的微表情課程。

後面在修煉思維、關係、事業、財富等課程時,他依然按照前面的練習方法。

就是保持著這種極度專注的態度,黃徵宇用一年時間,完成的一次生命的蛻變和昇華,最後著成《終生學習: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

黃徵宇的事蹟讓我明白,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一個時期只有一個重點。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當中時,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成事最大的敵人,就是將心力分散在太多的事情上,因為腦裡太多訊息會導致阻礙思考,就好比電腦的RAM塞滿了處理命令,會導致運行緩慢甚至死機。

成事的關鍵在於,在點上用好時間。

成長、成材、成事,這是一個人格局越來越大的必經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