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農村的老年人不願意在城裡住,要回老家住舊房子,為什麼?

農民工記事


正如題主所說,人群是農村的老年人。

這部分人群有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戀舊,無論農村還是城裡,而農村的老年人更是如此,他們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同樣也老在農村,自己的一輩子都在農村度過,他們不像年輕人一樣,有著很大的衝勁,渴望外面繽紛多彩的時間,對農村的老年人來講,安穩,平淡,也許就是他們的追求了,這種追求也並沒有錯,請不要在這裡過多的糾結。

其實,這正如年輕人異地戀,也許終究會有一方要放棄在原有地方積累的所有人脈和工作而去到另一個人的地方重新開始,而年輕人放棄這些應該是奔著愛情才會放棄。那你讓一個老年人奔著什麼去放棄他已經生活了5.6十年甚至7.8十年的土地呢?

如果子女事業順利,家庭和諧,我想沒有一個老年人願意離開農村去到城裡,因為對他們的思想來說,一切都要重新開始,也許坐個公交車,對他們都是一種考驗。

與其這樣,為什麼不回到農村的老房子,周圍都是自己熟悉的面孔,這片土地也是也是自己熟悉的,一切都好像擁有生命一樣在陪伴著自己,所以,我特別理解老年人回鄉下的這個決定。就像一隻小貓咪,它天生愛吃魚,你卻非要給他榴蓮吃,你說榴蓮營養價值高,你沒錯,它也沒錯。

那對我們城裡工作的子女,其實你們最大的孝道,不是把父母接到城裡,讓他們去在城裡生活,而是你能經常去到鄉下,去陪陪父母說說話,吃吃飯,就已經足夠了。最後,祝願我們的父母能夠永遠開心快樂,身體健康!


侯哥侯嫂


農村老年人不願意去城裡往,要回老家住舊房子,這是個普遍規象。有的兒女把父母接去城裡去享福、盡孝心,照顧起來也方便。可父母剛開始還新鮮,時間待久了心情會悶悶不樂。有些老年人為了給兒女們帶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學或去幼兒園,多數是咬緊牙關堅持著,是沒辦法的辦法。分析起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住房環境不適應,從硬件設施上看,這是農村和城市的最大差別。農村住房寬敞明亮房屋多,院子大,空氣新鮮無噪音,偶爾有雞🐔犬之聲,非常悠閒自在。何況一輩子沒離開過生活之地,早已經習慣了。而城市住房比較擁擠,多數老年人和子女孫輩們住在一起,去個衛生間也要輪著來,有諸多不方便,老人們感到壓抑。

二、生活習慣不適應,生活節奏快慢差別太大。在農村早睡早起是多年的習慣。自己院內或自留地種的菜和糧食,有機無害又方便。吃飯早點晚點沒關係。城裡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掏💰錢買。孩子們上班早九晚五,晚睡晚起,早上吃飯湊合,中午在單位吃飯,全憑晚上這一頓吃好喝好。

三、人際關係不適應,缺乏人際交往。在農村,街坊鄰居、親朋好友經常來往交流,有說有笑十分快樂!而在城裡住在樓房裡,只聞門外上下樓之聲,老死不相往來,既不來往也不認識。孩子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整天在家裡守著空房。即使到外面轉悠誰也不認識。

四、社區組織活動不接軌,當地社區沒有把這些去城裡的老年人納入管理幫助的範圍。他們只是一個過往的看客。在農村有村委、有黨組織,大事小事或者個人述求都有正規通道。本地的各種信息也能及時收到。他們在老家是不會寂寞的。





寧靜致遠230395660


沒有農村親戚,不太瞭解。不過,我現在住的地方就像農村一樣,有超市有餐館,但沒很多選擇。每個月到城裡和兒子吃頓飯,買一些喜歡的東西。

平時老公上班,我在家,上午喝杯咖啡,寫點兒東西。下午喝杯茶,看看書,在院子裡種花拔草一小時,就準備晚飯,吃完飯和老公出去散步一小時,回來收拾一下廚房,就準備睡覺了。

現在受不了人山人海,空氣汙濁的環境。以前十年不會發燒一次,現在回一次北京,就會感冒發燒。現在雖喜歡回去訪親問友,但房子被公婆佔著,不方便住,也就偷得清閒,越來越喜歡清靜。等7、80歲後,北京空氣好了,再搬回北京,房子有電梯距醫院公園都近,頤養天年也合適。


孟闌


我要是老人我只要腿腳好我也不會進城裡住因為啥我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呢,說的好聽點叫孩子們孝敬你,把您接城裡住樓房了,說不好聽的就是把您接去給他們當免費保姆了。兩口子都上班,你不得給人家做飯,洗衣服,做家務啊,捎帶著還得幫忙接接孩子。

第二呢,孩子們一上班,自己一個在家也沒個說話的。在老家多好啊,飯一吃,就出去串門去了,可以拉拉家常,自己想去哪去哪,哪都能摸的著,不怕丟。在城裡人生地不熟出去了還真怕自己找不回來了。最最主要是自由。

第三呢,上下樓不方便,老人年紀大了,爬樓梯身體肯定吃不消,坐電梯呢有的還暈電梯。

第四呢,剛去肯定親,過段時間婆媳之間的矛盾就出來了。

所以為了不讓兒子在中間為難,大多數父母是不願跟著兒女在城裡一起住的。


涑水中條


不久前,我一個好朋友告訴我,說她媽不見了,把她嚇得不行。到處找,後來結果是她搭了個出租車座到車站,座大巴車回自個家了。朋友家寬敞明亮,就把她媽接城裡來住,每次過不了多久,就要吵著回家,後來她就每個星期天開車去她媽家看母親。雖然她已八十歲,身子骨還硬朗,在家養了幾隻雞,種了些自個吃的菜,曰子也過得悠閒自在。我不由想起已去世的母親,在她這生病的幾年,幾乎每年的團園飯都是中午從醫院接回母親一塊過的,母親不願在城裡呆,她說即使爬也要爬回去,可是我母親生養了七個女兒卻做不到,每家有每家的事,要上班要掙錢,誰也沒空閒陪她回農村待著,後來沒辦法,農村只有一個患嚴重內風溼的二姐,她都自己照顧不了自己,還好,我媽回到農村,精神好多了。 左右鄰居都來串門,想吃啥,這家端一碗,那家端—碗,我媽告訴鄰居,城裡一點都不好,老了動不了,在家就象關在籠子裡,屋對面住誰,長啥樣都不和道,太孤單了。到後來,我們幾姊妹不想給二姐添麻煩,就又把母親接到城裡,十年前,母親七十五歲在睡夢中去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了啦母親的心願,回到農村老宅,每天看對面的山,門前的河水,四季變幻的農田,還有左鄰右舍的鄉親,擺不完的龍門陣。


星星4644


人到一定年齡都希望落葉歸根,找一方淨土安度。城市的生活節奏太快,消費也高,人多車多,到處都是熱鬧沸騰的聲音,不免讓人容易心裡煩躁,一年四季都是一個樣,出了門就是人,車,房,空氣也不好,汙染嚴重。農村不一樣,相對來說節奏沒那麼快,消費也沒那麼高,閒暇了,走到山間地頭找點野菜啊!看看野景啊!到小河裡釣點魚,吹吹風啊!還有就是無聊了可以鄰居家串串門,聊聊天。在農村四季變化明顯,感覺一年就是四個季節,冬白,春綠,夏青,秋黃,這是城裡體會不到的。人老了,都想回農村,過著悠閒自在,衣食無憂的日子,每天出來面對的是山水田野,給人的感覺就是舒服,所以說,人老回農村是非常合理的。




山野東子


城裡的生活雖然舒適,但子女一旦上班,家裡就顯得格外冷清,尤其是失去老伴的老人,更難適合這種生活,另外農村是典型的熟人社會,老親舊鄰,方便人們的交流,嘮嘮嗑,一起曬曬太陽,從內心感覺不是那麼孤獨寂寞,在城裡,高樓林立,活動場所往往侷限在公園和家裡,生疏的人際關係,讓老人顯得更加忍受不了的孤獨,老人又經不起繁華鬧市的折騰,車來人往的喧譁。

另外很多年輕人買房都是靠父母資助來實現的,農村老人又有多少積蓄呢?沒有退休金,靠兒女在城裡養老,到處都用錢,以農村人那種樸素勤勞的農民來說,也是看不下去的,心裡不知有多麼的不踏實啊!

還有,長期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難免有磕磕絆絆,距離也能產生一種愛的美,老人和年輕人必定生活上有一定的差異。

說到這兒還是希望年輕人對老人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誤會,逢年過節多陪陪父母,他(她)們真的很不容易。謝謝。


lironqyao8829


農村老年人不願意在城裡住,金窩銀窩不如老家的老窩,每天大魚大肉不如農村老家的粗茶淡飯,城裡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火輝煌不如農村濃濃的鄉情。
農村老年人過慣了田園生活,蔬菜不用買自產自銷,新鮮方便,說實話農村老年人不習慣城裡牢籠生活,對門沒有一個說話的伴,各家自顧自,兒女們都有自已的工作,再說言語方面溝通也比較麻煩,還不如農村老家自由方便,所以農村老人大都過不慣城裡生活,倒不如農村清閒自由。網圖。


有緣人153832681


一些農村老人為什麼不願意住在城裡呢,我身邊就有這個情況!我老媽!

1.語言不便,上一輩的人讀書少,外出打工過的機會又少,導致語言不通,光會聽,不會講,像我老媽就會講本地土話,普通話一點都不會講,平時出去買東西都不知道怎麼跟別人溝通!

2.生活習慣,老一輩人忙了一輩子都已經習慣了早睡早起,不像我們年輕人,能賴床就賴著,在農村基本都是自給自足,在城裡出門就意味是要花錢!

3.無聊加寂寞:所有親戚朋友都在老家,在農村串門很方便,人又熱情,隨便一有空就可以拉家常,在城裡特別小區,基本有些鄰居可能住上幾年都不會認識!老人由於語言不通外出交朋友,融不入社會的老人圈!

4.閒不住,忙了一輩子都習慣了,閒不住,總得想法子找點事來做,閒著反而全身不舒服,像在農村起碼可以養養雞,種種自己吃的菜,目地就是要出點汗才全身舒服


桂南大條哥


老年人在農村,已經過習慣了農村的生活!這個能理解!

農村鄉里鄉親的,農活幹完了,大家有時間可以聊天,總之就是熱鬧!

農村自家都有地,可以種田,種菜,樣樣都新鮮,多好啊!

城市是好,高樓大夏,可是農村老人來到城市,

他們肯定不習慣了,首先城市一般都是樓房,年輕人上樓肯定沒有問題,老年人不同,上樓,下樓,那都是不容易呀!農村的房子一般都是平房,並且都有院子!

城市不像農村一個村莊的人見面都認識,城市那就不一樣了,如果是這樣,老人肯定會寂寞的。

這樣一來二去的,會影響老人的心情,

兒女在孝順也不可能天天都陪著老人,因為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所以說人人都不容易呀!大家都互相理解,互相關心,

祝福天下所有父母都平安健康,快樂😊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