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緣》:看懂這場戲,就是“自己人”

好萊塢上一部全亞裔演員演出的電影是20幾年前的《喜福會》,而今年我們終於迎來了又一部全亞裔陣容的電影——《摘金奇緣》。單看電影簡介,不禁會下意識以為《摘金奇緣》是如同《五十度灰》那種高富帥自溺不已的老套爛漫愛情電影。然而,它的內核卻層次多樣,寫實深刻。這部瞄準全球市場的片子用通俗的劇情向世界解釋華人社會的習俗、價值觀、家族關係等方方面面,揭示出亞洲人的倫理中婆媳問題的複雜性、以及亞洲女性的犧牲容忍與心理壓抑。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有你的地方,就是我的歸屬

本片改編自新加坡裔美籍作家關凱文於201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一個平民女與富公子面對家族阻力順利結婚的故事,只是女主角的背景不再是社會地位矮男方一截的苦情女,而是具有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光環的高知識份子。這樣明顯的女權意識設定,以及作者移民身份的特殊背景,成功的產生了一種東西方文化衝突的價值觀的深度窺探。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原著雖花費了很多的筆墨描述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三大亞裔望族如何富可敵國,過著豐奢的生活,也嘲諷了某些有錢人的極端優越感和狂妄行徑,但核心還是在於闡述那有點兒複雜且耐人尋味的人性、東西文化差異以及華人的家族觀。而編劇將龐雜人物線與不合理設定等缺失儘量弭平,合理的增減修編讓小說內容去蕪存菁,也確保朱瑞秋和楊尼克的主線發光發熱,末段增編的麻將牌桌交戰更是完美表現亞洲文化的一大亮點。故事多線並進,引領出亞洲富豪生活中傳統與現代、家庭觀與個人理想、驕縱與務實、階級意識與自由意志等各項對比議題,當然也營造出完美心動的快樂結局。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摘金奇緣》製作精緻,開頭信息透過網際網路傳遍全球的視覺轉場著實靈巧凌厲,表現出楊尼克身為名門貴族,不管身在何處都有眼線追蹤。而類型雖放置於愛情喜劇,但喜劇這部分笑點固然算得上密集,卻不是時時刻刻都讓觀眾大笑,反而多處都因為亞洲人看亞洲視角的寫實和嚴酷帶來的是黑色幽默的效果。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操縱流利的精美視覺影像、奢華瑰麗的浩大場面、精準演繹亞裔人的心境、交叉比對的角色關係和完整令人著迷的文本,在亞裔導演朱浩偉快節奏且幽默感十足的敘事步調下,詮釋出亞裔國家的生活風情畫,撲面而來的是熟悉與真實。而關乎生活與電影的現實,就如同全片充滿著《我要你的愛》、《給我一個吻》、《夜來香》、《甜蜜蜜》,以及粵語版《Material Girl》和華語版《Yellow》的歌曲,敘述了一個外表洋化內裡卻充滿著華人底蘊的故事。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讓此片脫穎而出的,當然還有角色。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會只是繼1993年《喜福會》後難得一見的全亞裔演員和亞裔背景故事,倘若缺少了角色互相碰撞的火花和衝突,《摘金奇緣》會相形失色不少。一票演員是大大哄抬起亞裔文化情感與氣息的加分理由,讓人免不了感同身受,找尋那份不可多得的微妙認同感與歸屬感。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你跟與我一起長大的那些人不同

《摘金奇緣》更像是探究亞洲富人思維、消費習性與交際圈的敲門磚。片中的大型奢華派對婚禮、灰姑娘嫁入豪門、婆媳間勾心鬥角、愛情與家庭取捨、門不當戶不對的悲劇、戀人間最純粹的浪漫等等元素,雖然有炫富、灑狗血、催熱淚的功能,但最終的目的都是在為全球亞洲人發聲。它的“金”天動地只不過是工具,從單身派對到曇花聖宴,都只是用來大造娛樂感十足的喜劇元素。拋卻一切華麗外衣,它的文化議題才是電影欲意闡述的。愛情僅是強化命題根基的陪襯,楊尼克家財萬貫的設定更不是隻為了讓觀眾獵奇和羨慕,而是以富豪主題來批判亞洲人本身的各式通病或陋俗禮節是怎麼阻斷了家庭關係的和諧。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同時,片中多以女性角度看待豪門的種種利害關係,絲雅從富豪看平民,瑞秋從平民看富豪,詮釋出如何應對生活上的百萬種變化,進而去描繪新時代女性的自我認同。而在傳統東方社會中都會出現的大家族議題更是電影的主軸。就像李安的《喜宴》深入描寫西方自由與東方保守的倫理價值觀的碰撞,《摘金奇緣》則以平易近人又略帶浮誇的方式,呈現出東方的家庭觀與西方個體為重的思想差異。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無論什麼人種都會有一套刻板的印象,光靠刻板印象便輕率的判斷個人,也是四海皆內皆而有之的通病。《摘金奇緣》刻畫的則是一個因價值觀、文化和觀念差異而延伸出的歧視現狀,它告訴你,不是隻有白人會搞歧視,亞洲人也不例外。這部片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大家掃去這種因環境歧視所造成的自卑感。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從種族到性別無疑徹底擺脫中西雙方文化的刻板印象,沒有醜化亦無美化任何一個族群,反而透過雙向結合的相輔相成,訴諸總愛抱怨白人至上主義歧視他人的我們,不是隻有亞洲人被歧視,來到亞洲人的地盤,我們多多少少也同樣都會因為刻板印象的直覺去歧視他人,後者在歧視的議題下去述說兩個世界的感情枷鎖,各個出乎意料的轉折不止勾勒著觀眾的情緒和角色的深度,同時也將故事命題導引至一個結果,不管是什麼人種,不以直接標籤分類去看任何人,你終會發現,每個人各有不同的美好。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除了關於刻板歧視的討論外,這部片的另一使命,是讓大家知道亞洲人與西方人在傳統思想上到底哪裡不一樣。《摘金奇緣》票房和口碑的雙重成功的價值意義在於,復甦了好萊塢華人題材的可塑性,對好萊塢電影來說也是一項歷史性的變革與進步。這是外在要素,但內在是中西文化的一種交流方式,不論好壞只見《摘金奇緣》都以極為細膩的方式來從角色的際遇引薦而出日常生活及文化價值的與眾不同,把最微小的事物做為開端後再逐一放大。

從路邊頂級小吃攤再到富麗堂皇、紙醉金迷上流社會,先示好後勢利的人心堆疊,一筆一畫皆堆疊著亞裔人士的從無到有。先帶領觀眾跟著平凡百姓朱瑞秋慢慢走入富貴人家的驚歎,大開眼界的震撼,再到後面轉而反思金錢和快樂兩者之間的關係,“富豪真的都能那麼快樂”、“富豪都真能那麼隨心所欲嗎”這些普通人也會疑問的感觸。

《摘金奇缘》:看懂这场戏,就是“自己人”

但正因為是富豪,周遭圍繞的都是討人厭且勢利眼的雙面人,當然這並不是上層社會的專利,更是世俗人的常態,“富豪”主題淋漓盡致地勾勒出了複雜的人心,身為亞洲人看著那些富貴嬌嬌女,輕聲細語、臉帶笑容的口吻靈活詮釋黑暗的心機,不免替朱瑞秋感到毛骨悚然,也能從《摘金奇緣》中發現那種貼近你我的真實。是那些皮笑肉不笑的語言恐懼,是那些面對卻依然可怕的妒忌心理,雖然電影擁有很多的可愛迷人之處,但那種真正的瘋狂是你我都最熟悉的浮華社會面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