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的執著與進化

礪石導言:堅持“匠人精神”,堅持“為用戶提供喜悅”是貫穿本田公司70年創業歷程中不變的價值觀,隨著環境變化,圍繞用戶需求在產品與服務上應時而變,本田又展現出了大公司少有的靈活性。可能正是這種對價值觀的執著,以及圍繞用戶需求的持續進化,才是本田能在全球持續領先並展現出年輕生命力的核心根源吧。


本田的執著與進化


劉學輝 張軍智 | 作者

1

在2018年《財富》雜誌發佈的世界500強中,日本企業本田公司以1386.46億美金的營收排名第30位,較10年前的第51位上升20位,淨利潤也高達95.61億美金。

2018年10月30日,本田公司發佈了2018年第二財季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2018年7至9月份,公司淨收入達2107億日元(18.5億美元),實現了21%的同比大幅增長。

近些年,由於科技與科技互聯網產業的火熱發展,公眾把較多的目光聚焦在蘋果、微軟、谷歌與亞馬遜等科技巨頭身上。但當我們回過頭來觀察本田這樣傳統制造產業的巨頭,我們發現其業務底蘊不僅不容忽視,還依舊展現著年輕的,較為旺盛的生命力。

本田公司全稱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成立於1948年9月,至今已經70週年整。從最早的新型 “機器腳踏車”(本田摩托車的雛形)起家,之後逐步延展到汽車、摩托車等全新的現代化交通工具領域,還在通用產品、飛機與其他新技術領域不斷地開拓事業,最終成長為一家全球領先的世界級企業。目前,本田公司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30個以上的生產基地,摩托車業務位列全球首位,汽車的產銷規模也位居全球十大汽車廠家之列。

本田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績,在這背後最重要的是其一直堅守的匠人精神。

本田公司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曾出版過《手的傾訴》一書。該書開篇就是他左手的一張照片,旁邊註釋著一段話:“我的左右手的手掌大小和手指形狀差別非常大,這樣的手很少見吧。早在機器還不發達的時候,我的手從修理汽車開始,製造拆卸、拆卸製造了不知多少東西。右手幹活,左手支撐,所以左手總是受傷。”從照片上能看出,本田宗一郎的左手傷痕累累。

這些傷痕,有些是美工刀和錘子弄得,有的是錘子和改錐戳的,“完好的只有小拇指”。而本田宗一郎的右手,因為經常撫摸汽車鋼板、玻璃以及一些機械錶面,變得極其敏銳,“哪怕是一微米的凹凸”本田說自己也能感受得到。本田的雙手印證了他是一位真正的匠人。


本田的執著與進化


本田公司創立之初,為了找出自己產品與世界先進產品的差距,本田宗一郎經常去歐洲考察,並買回大量的零部件進行研究。他帶領團隊一邊打磨產品,一邊準備參加國際賽事,在他看來,賽場對企業來說就是競技場,產品的缺點和優點在比賽的時候都會暴露無遺,之後可以針對性的改進。

正是這種對產品、技術的執著追求,讓本田擁有了全球最領先的發動機、摩托車與汽車產品。憑藉出色的性能,本田的摩托車與汽車相繼在頂級賽事中獲得冠軍。1988年,本田公司聯手邁凱倫車隊奪得F1賽事16個分站賽的15個冠軍,更是創造了F1賽事有史以來的記錄。國際汽聯為此不得不修改規則,禁止本田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參賽。在頂級賽事中的獲勝,是對本田技術與產品最好的宣傳,本田也藉此走向世界。

在日本有一種學徒制度,老師帶學生,師傅帶徒弟,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本田也是採取了類似的經營傳承做法,其並不像西方企業往往有一個作業手冊來死死劃定每個工種的流程,而是靠師傅的言傳身教,把本田宗一郎身上的“匠人精神”變成了本田整個公司的基因和文化。即使在本田宗一郎退休後,本田公司又開發出了劃時代的發動機技術——VTEC,知名的“紅頭髮動機”就是以此技術聞名於世。

2

對於本田這家世界500強企業,用戶瞭解最多的是其享有盛名的發動機,在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普拉哈拉德與哈默爾提出的核心競爭力理論中,他們也把本田在發動機領域的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理論的重要案例。

但目前電動化、智能化與互聯網化正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新趨勢,在新的時代,本田的發動機技術將很難像之前一樣再給本田公司帶來較大的領先優勢,甚至未來的產品將不再需要發動機,而是完全電動化,這對本田來說是非常大的威脅。

本田是否能很好的應對時代的變遷,這正成為外界極為關注的一個話題。


本田的執著與進化


近日,本田中國本部長水野泰秀接受知名媒體人吳曉波的採訪時,也談到了汽車行業電動化不斷普及的問題。他說,“汽車應該是讓人坐上去變得開心的東西,這是基礎。本田公司根本上追求的還是駕駛的樂趣,使用的樂趣。這也是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一開始就提出的觀點。所以支撐本田公司事業活動的基礎,不是發動機,而是向人們提供喜悅的理念。”

“向人們提供喜悅”,這個提法對於關注本田公司較少的外部人士頗為新鮮。

本田公司創業70年,其實一直踐行的就是“向人們提供喜悅”的理念。90年代,日本經濟面臨泡沫威脅,本田公司一度也遇到重大危機,但本田依然堅持在機器人、飛機等領域進行投資。如今這些投資的價值也逐步顯現出來。2017年上半年,本田開發的小型噴氣式客機“HondaJet”在全球出貨量第一次位居首位。

對於電動時代的到來,本田公司並不擔心。因為圍繞“喜悅”,本田也一直追求提供最適合人們生活並且具有本田特色的商品和服務。同時,本田很早就把保護環境作為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積極研究開發混動、電動等技術領域的新能源汽車。

例如,豐田的混動技術發展多年,曾在汽車界被認為是不可戰勝的。但本田卻不畏艱難,依靠匠人精神與夢想的力量,其研發的i-MMD銳·混動技術,不僅繞開了豐田的專利壁壘,另闢新的技術路線,而且在實際燃效和動力表現上實現了對豐田雙擎的超越。不久前,混動的雅閣還創造了一箱油續航2143.8公里的奇蹟。

3

本田公司是企業全球化經營的楷模,其在全球範圍執行“在任何有需求的地方生產”和“以小投資實現滾動發展”的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本田公司目前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30個以上的生產基地,來自海外的收益已經遠遠超過本土。

本田公司與中國更是淵源頗深,自80年代初就與中國企業開始合作,1992年本田公司注意到了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判斷這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大好時機,一舉在中國的天津、廣州和重慶分別設立了三家生產摩托車的合資公司。

之後的26年,本田在中國快速發展,成為公認的最成功的外商在華投資企業之一。截止2018年,本田在中國的汽車終端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臺。本田旗下的雅閣汽車也從第一代發展至第十代,從緊湊型發展成更低、更寬、更長的車型,混合動力汽車也成為實力擔當。

2017年,本田公司總部也面向全球發佈了“2030年願景”,以實現顧客喜悅的最大化為目標,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產品創新”和“體驗升級”的進化。在本田發佈了2030年願景後,中國作為本田最為重要的海外市場,也基於2030年願景,加速在中國開展各項戰略舉措,推動“產品創新”和“體驗升級”的進化。其中,最重要的進化是推動電動化戰略在中國市場的落地。

本田的執著與進化

2018年4月25日,在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本田公司的純電動概念車“理念EV Concept”進行了首秀,正式拉開了本田公司在中國電動車業務的序幕。這款電動車由本田技研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與廣汽本田共同研發,最大化利用了本地資源。“理念EV Concept”概念車在北京車展亮相後,其量產車型VE-1在前不久舉行的廣州國際汽車展上也正式發佈。該量產車繼承了本田汽車特有的迅敏、靈動的操控性能和車隨意動的駕駛樂趣,令人印象深刻。

在廣州國際汽車展上,本田還展示了其SPORT HYBRID i-MMD Plug-in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該系統是在本田SPORT HYBRID i-MMD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的升級,是為實現“日常行駛近乎完全純電化”的目標而研發,是無限接近純電動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該套系統能夠最大限度發揮電動機“從起步瞬間就可達到最大扭矩”這一特性,同時將蓄電池的高輸出功率等動力傳動性能最佳化。本田官方透露,該系統將於2020年後導入中國。

此外,本田還展出了專門為中國市場打造的純電動兩輪概念車型:E-Mobility Concept、電動踏板車TranScooter。

根據本田官方透露,2019年本田將繼續加速推進電動化戰略實施及加快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車型投放及技術導入,除了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外,未來還將投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預計到2025年,本田將在中國推出20款以上電動化車型。

在電動化技術領域的深厚積累與電動化產品的陸續導入,將讓我們預見到本田這隻大象在電動化時代依舊能輕鬆起舞。

4

系統研究本田我們發現,堅持“匠人精神”,堅持“為用戶提供喜悅”是貫穿本田公司70年創業歷程中不變的價值觀,隨著環境變化,圍繞用戶需求在產品與服務上應時而變,本田又展現出了大公司少有的靈活性。

可能正是這種對價值觀的執著,以及圍繞用戶需求的持續進化,才是本田能從最早的新型 “機器腳踏車”起家,之後逐步延展到汽車、摩托車、飛機、通用產品與其他新技術領域,最終成長為一家全球領先的世界級企業的核心根源吧。

對於中國也致力於基業長青的企業,本田公司的這種“執著”與“進化”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商業啟示,值得研究與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