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生的內衣什麼樣?

放縱3


現代女性穿的內衣,除了花色、材質等一些細微的不同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差不多的。但要說起以前的內衣,那形狀和設計可就千奇百怪了。

泰妃爾就帶大家來見識一下,那些離我們差好幾個世紀的女人們,都穿些什麼樣的內衣。

中國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朝: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

魏晉:兩當

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

唐代:訶子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

因為唐代追求胖而美,所以為了讓這種半露胸的裙裝更顯美麗,內衣面料十分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

宋代:抹胸

這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抹胸可不一樣,它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

元代: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

明代:主腰

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進一步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現在的胸罩。面料以棉、絲為主。

再後來,中西方內衣開始逐漸受到統一。均已海綿材質為主,背後有鎖釦,帶到定型的目的。


Thaifele泰妃爾


1、抹胸  

是一種“胸間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於南北朝,是唐宋時期內衣的稱謂,結構上以緊束前胸為特徵,以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乳部。


  

2、主腰 是明清時期婦女的貼身之衣,“主”是指係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繡裝飾。 


   

3、褻衣 

 

女子貼身穿的上衣,也就是肚兜中的上兜,它以不能輕易示人的服用性質而得名,造型如同今日的汗衫。 


 

4、肚兜  

也稱“兜肚”以正方或菱形的衣片,有素色和刺繡紋樣之分,貼身護在胸乳腹部位,有束帶套於後頸,左右兩角裝有繩帶,繫於後背,還有有袋無袋之分,袋中通常裝有薑桂及麝香等藥物,用作治腹部冷痛虛寒。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僅覆胸乳”的不同幾何形態分割中達到身體與社會表情、身體與人生價值的交相輝映,並通過這個表現的平臺來傳遞女子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價值理念,吐露內在情愫。

  清代肚兜

  紅色的蓮花池肚兜,菱角分明,下方留出尖尖的角,據傳世寶物繪製。

  五福祥集紋刺繡肚兜

  五福捧壽,寄寓“壽福雙全”的生命理想。祈望長壽是人類共同的心願。在寓意紋樣中,通常以仙鶴、青松、壽桃、壽山石、綬帶鳥或“壽”字為長壽表號。

  戲曲故事刺繡肚兜

  肚兜上端成凹形的淺半圓狀,於兩端釘帶掛頸脖上,下角或尖或圓,橫兩角各設帶扎於腰間,護住胸腹部,使胃腸不受風寒,兼有乳罩和裹肚的作用。兜面上大多有飾花,常見的有開口石榴、並蒂雙蓮、壽桃、鴛鴦戲水等表現美好情感與吉祥寓意的圖案。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它是女性私密空間的悄悄話,欲遮還休,一經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充滿文化寓意的圖騰紋飾、獨具東方魅力之美,在眾多古典服飾中獨樹一幟。


璐璐說時尚


古代的內衣是沒有鋼圈的,簡單的說就是一塊布。在古代穿人們內衣習慣很早就有了,不過並不是只侷限於女人,小孩子也穿。在不同的時期內衣也有不同的稱謂:在漢代是叫抱腹、心衣,魏晉時叫兩當,唐代叫柯子,宋代時叫抹胸,元代叫合歡襟,明代時叫主腰,清代叫肚兜,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叫小馬甲。


一般古代內衣的內衣形狀是正方形和長方形,上面呈正梯形,下面呈稜形或者橢圓形。不同身形的人內衣形狀會有所不同,大人和小孩的也不同。人們一般還會在內衣繡上一些簡單的圖案,以刺繡為主,也有一些是貼補花紋在上面。

對於古代內衣的作用主要有一下幾個:

一是遮羞,同時保護身體的敏感部位。所以通常古代的內衣都做得很長,可以遮蓋到陰部。

二是防寒和暖胃。古代人睡覺的時候也不穿衣服,為了防止著涼,所以會穿上內衣貼身睡覺,這類內衣所用的布料也會相對較厚。

三是保健。在古代,人們為了治一些隱秘的疾病,會將內衣放到藥材裡浸泡,穿在身上。比如說將麝香和薑桂等諸多藥材敷在上面治腹冷腹痛。

四是定情信物和送人的禮物。古代的女人一般會給自己的情人和丈夫做一個精美的肚兜作為定情信物。一般女人生孩子的時候,孃家也會送一個肚兜給孩子作為禮物。




五是保護女人以免被強暴。不過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不太靠譜,畢竟就一塊布而已。防猥褻倒是有點作用。


用戶54369171117


說白了就是一塊布,哪來的鋼圈?

中國的內衣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禮記·檀弓下》記載:“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 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 命徹(撤)之。”




上面所謂的褻衣即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內衣,因古人思想保守,認為內衣是輕浮放蕩的象徵,是不能公開討論的東西。

1、“抱腹”、“心衣”。這是兩漢時期的叫法,特點是背後裸露,多用絹絲製成,圖案多體現愛情主題。



2、“兩當”。魏晉南北朝時期叫法,和兩漢不同,此時內衣既遮住前胸,又擋住後背。多由色彩豐富、內有襯棉的織錦製成。



3、“訶子”。唐朝的叫法,無帶,常用“織成”製成(織成為一種名貴布料)。



4、“抹肚”。宋朝的叫法。此時的內衣既要遮住胸部,又要擋住肚子,整個胸腹全被蓋住,故名之。



5、“合歡襟”。元代的叫法,它是個奇葩,一般我們很容易想到內衣都是從前向後系,而它是從後向前系,系束方式有紐扣、繩帶等等。多以織錦製成,圖案為四方連續。



6、“闌裙”。明代的叫法。外形與背心相似卻為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有繫帶,可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



7、“兜肚”。清代的叫法。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或菱形。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繫於腰間。



參考文獻:

1齊風:《古代女子的內衣》,《文史精粹》。


理工科直男


“肚兜”一詞大概在明清時流行,


明清之前不叫“肚兜”!!!




至於“為什麼現在肚兜已經不是常見的內衣形式了呢?”,


肚兜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侷限於“內衣”,開始外穿了!






中國古代內衣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暫且從秦漢到明清“胡扯”一番,拋磚引玉!


僅涉及“上衣”部分。

一、秦漢
其實早在秦漢之前就有了“內衣”這個制式,也有“蔽膝”“芾”“袏衣”“裎衣”等等各類內衣,但是這個時期的內衣形制並不完備,也沒有形成正式的體系,直到秦漢時期才開始系統化 。

漢代內衣形制已經相當完整,常見的大致有以下幾種:
1、汗衣:原稱“澤”,是貼身穿的內衣,又叫“漢衣”、“漢衫”;
2、帕腹、抱腹、心衣:“帕腹”是包裹在腹部的帕巾、“抱腹”是加布帶的“帕腹”,肚兜的前身、 “心衣”是加肩帶的“抱腹”,這三種分在一類是因為都“有前無後”;
3、裲襠:又叫“兩當”,這個時期的“裲襠”專用於內衣,到魏晉時期發展成內外皆可穿,成為“背心”的前身;



二、魏晉
魏晉時期服飾特點是“寬衣博帶”,內衣也比較寬鬆,主要流行以下幾種形制:
1、衫子:敞口,分單層、夾層;

2、裲襠:開啟內衣外穿潮流;
3、反閉:類似“裲襠”,背後開襟,可繫結;
4、抱腰:形制類似衫子在腰部加布帶;
5、襪(mo4):類似抹胸;
6、 心衣:這個時期的“心衣”與漢時“心衣”形制差別不大,有吊帶和束帶,抹胸的前身;



三、隋唐
隋唐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吸收胡服特色,服飾色彩豔麗,款式多樣。由於民風開放,內衣風格流行“輕、薄、透、漏”,甚至流行不穿內衣,這個時期內衣制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襦裙+半臂

袒領半臂+襦裙



1、襦衫:又叫“半臂”,寬領坦胸;

2、袔子:無帶內衣,繫於裙腰,遮蓋胸部;


四、宋金
宋時期理學盛行,對內衣發展略有約束,主要形制是襦、襖、背心、衫子、抹胸、裹肚。
襦和襖形制相似,宋時期不可單獨穿,必須外加其他服裝;

宋代衫子主要以單層為主,形制基本與唐代衫子類似;
背心在宋代已經可以外穿;
抹胸能夠遮肚覆乳,裹肚主要是包裹腹部;

五、明清
明清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尤其是明中期開始,傳統禮教受到衝擊,服飾也發生變化。
明代主要內衣制式:
1、抹胸:緊身內衣,遮蓋於胸前;
2、主腰:形制類似“抹胸”,用於腰部;
3、衫子:也叫“半衣”,長至腰或膝,內外皆可穿;



清代內衣形制也不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小襖:貼身內衣,類似襯衣;
2、抹胸:這個時期的“抹胸”制式與宋明時類似,只是色彩和紋飾更豐富;
3、肚兜:類似抹胸,“抹胸”重胸乳,“肚兜”重肚腹。

曉木曰兮歷史系Ljl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侷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慕凌寒墨


談到古代的內衣其實古代的內衣還是分很多種的,古代內衣具體來說其實就是一塊布料,他沒有現在內衣的鋼圈,也沒有太多的樣式。

古代最早的內衣被叫為褻衣,褻的意思是不莊重,和輕薄的意思,可以猜想出古代對內衣的態度還是很羞澀的在不同的朝代內衣的種類和叫法也不太一樣。

漢朝時期內衣被稱為心衣,抱腹

唐朝內衣被稱為訶子

宋朝被稱為抹胸

元朝被稱為合禁歡

明朝被稱為主腰

清代被稱為肚兜


古代內衣的種類和樣式大概有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三角形扇形,雖然古代內衣沒有鋼圈但是後面的帶子因該就是起到捆綁的作用。


電影扒皮


唐代女性以胖為美,發明出無帶的內衣,稱為“袔子”。“袔子”是一種無肩帶、側開合內衣形式。唐代女子喜歡穿半露胸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在胸下系一闊帶,外披透明薄紗,內衣若隱若現。內衣外穿其實可以追溯到唐代。

宋代的時候,抹胸開始出現。抹胸穿到身上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因為整個胸腹都能被遮住,所以抹胸還有一個小名,叫“抹肚”。

“合歡襟”出現於元代,它的面料主要採用織錦,由後向前系束是它的主要特點。合歡襟後背袒露,穿的時候由後及前,然後將胸前的一排扣子系合。合歡襟的圖案大都四方連續。

明代的時候,衣衫已經出現了用紐扣的式樣。這時,內衣的花樣也開始翻新,出現了一種跟背心相似的內衣,叫做主腰。主腰是開襟的,兩襟上各綴有三條帶子,腰側也有繫帶。主腰收腰的效果非常明顯,將所有帶子繫緊後,能夠顯出女子凹凸有致的身材。可見在明代,女子已經試圖通過衣飾來勾勒出迷人的身體輪廓和曲線。

清代的則稱為大家都熟悉的肚兜,只有前片,後背袒露,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其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肚兜一般以紅色居多,上面會繡有各種精美的圖案,例如可以護身驅邪的虎、蠍、蛇、壁虎、反映愛情的荷花、鴛鴦等。在清代,肚兜不是女人的專利,男人也穿肚兜。

到了現在,傳統文化慢慢走向衰落,女人們紛紛穿起了西式內衣和吊帶衫,偶有“潮人”標新立異穿一穿肚兜走走“中國風”。也有人推出“內衣外穿”的概念,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這些我們的祖先早流行過了,如今不過是時尚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從前。


科技新輪迴


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們穿內褲嗎?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後來,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髒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如今,不穿內褲卻成為另一種性感的表達。

肚兜是什麼?

肚兜是中國古代的內衣之一,多為女性和小孩所穿。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精彩愛視界


當然沒有鋼圈啦!!!沒有鋼圈沒有海綿沒有聚攏!就是一層布而已!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繫於腰間。所以朋友們不要再胡亂YY啦~

最早的內衣其實就是一件被稱為褻衣的貼身衣物,後來普遍就用肚兜了。

關於肚兜的起源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傳說嘛,隨便聽聽就好~

而根據歷史記載來看,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

也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肚兜的長度也隨著時間的推進越來越短,但是絕對不是像當今的文胸一般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