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今天,帶您細緻地看看究竟哪些要素造就了小眾品牌的部分錶款擁有絕高市值,可以保值、而且持續升值。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所謂小眾品牌其實就是知道的人少、喜歡的人也少。它有一個“職業組織”叫A.H.C.I.(獨立製表人協會),“體制內”的製表大師們各個能力超群,他們的作品是不是全部都“值得收藏”、尤其具備很高的市場價值呢?首先這可能是兩個問題,其次很顯然也並不盡然,就連A.H.C.I.的開創者Svend Andersen 老師的作品,不僅市值實在不高,簡直是有些可憐。

今天,帶您細緻的看看哪些要素造就了小眾品牌的部分錶款擁有絕高市值,可以保值、而且持續升值?

光有奇葩外表,終歸不能長久

VIANNEY HALTER,年產量<30枚

MB&F,年產量<280枚

在小眾品牌裡,Vianney Halter與MB&F算是兩朵奇葩火焰,以創意勝出,我想率先拋出一個觀點:能真正存世並具有極高市場價值的鐘表作品,尤其是小眾品牌(獨立製表人)的作品很難以設計(概念)勝出,而是機芯,是內在的東西。

我一直覺得,設計、概念、這些外表的東西,如果缺乏了內在機械的支撐,將非常容易消逝,更容易被“幹掉”,做一個創意並不難,靠“七拼八湊”的機芯把一個創意實現出來也未見得很難,但要依靠一套非常有序的、有足夠的自我風格的甚至在某些方面非常極致的機芯,將特別的外表支撐起來,那就很不一樣。

HARRY WINSTON×Vianney Halter的Opus 3做了很久很久,難點就在於它的技術其實非常難,它是真的在機械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雖然並不極致,但也誠意滿滿,所以Opus 3的市值是不低的,只做了25只,無可替代。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Opus 3,Ref.520 成交連傭價 港幣1,060,00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Vianney Halter傑作Time Machine Perpetual的機芯也不容易做,但如此奇葩的造型創意,只有最頂尖的人才能欣賞而這個世界這類人很稀缺。亂世黃金,意思是越是經濟不景,越是那些“保險品種”“傳統曲目”最穩定。要做小眾裡的小眾?高處不勝寒。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Time Machine Perpetual 成交連傭價瑞郎62,50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MB&F更是如此,基本是靠極度誇張的外表勝出,機芯雖然看著也很漂亮,但它有什麼真正屬於“自己的”機芯?有什麼自己獨到語言?時計的創意,終究還是要緊緊圍繞時計這個東西的本質向外發散。僅靠外表洋洋灑灑的MB&F市值可能都將“砍到腳脖子”。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Legacy Machine成交連傭價 港幣400,00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反之,像MB&F Legacy Machine這種比較正常還有Kari Voutilainen背書的傳統作品,結構特別也有古典味道,身價硬朗多了。儘管Kari Voutilainen說他的參與其實就是畫畫圖紙、沒幹別的;但市場部分地驗證了我的看法。MB&F的怪傑“二筒”有翻身的一天嗎?我覺得很難,機芯不說了;設計上它極致地表現了這個時代嗎?也未必。造型奇葩各顯其怪的表,多了去了。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HM2 成交連傭價 港幣275,00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有一種定價叫Over Price(定價過高)

GREUBEL FORSEY,年產<100枚

設計獨特,又有自己的機芯、而且確實相當奢華的機芯支撐,就一定可以遙遙領先笑傲江湖了嗎?未必。GREUBEL FORSEY同志已經明確給出答案。因為大家的錢不是風颳來的,世界上還有一種叫Over Price的事情。

GREUBEL FORSEY的定價基數造成它沒有炒的空間,已經市盈率500倍了,還怎麼炒?以它的定價隨便“浮盈”10%都是一枚歷史上響噹噹的名作了,誰非要去買GREUBEL FORSEY?誰還要去買GREUBEL FORSEY?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非對稱25°傾斜24秒陀飛輪腕錶,鉑金材質

蘇富比2016年日內瓦11月15日Lot 171成交連傭價 瑞郎212,500

佳士得2016年香港11月28日Lot 2822成交連傭價 港幣1,375,000

拋卻巨大口徑的問題,GREUBEL FORSEY確實做得不錯,非常好,但首先他也沒有非常的極致、一直玩陀飛輪,但沒玩出不可代替,類似錶款JAEGER-LECOULTRE(積家)也很有味道也很有技術,打磨也不差吧?價格就天壤之別。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非對稱25°傾斜24秒陀飛輪腕錶,兩地時、世界時,3D立體地球儀,鉑金材質

佳士得2016年香港11月28日Lot 2823成交連傭價 港幣2,220,000

佳士得2013年香港5月29日Lot 2762成交連傭價港幣3,030,000

Signature 1原本有機會好好玩玩地定價策略,卻沒抓住。雖很用心地還做了不鏽鋼限量,但我覺得起碼眼前看,仍舊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不鏽鋼款定價127萬港,紅金白金定價139萬港,鉑金未定價,憑什麼?!

會做表,又會做市場的F.P.JOURNE

F.P.JOURNE,年產<900枚

在小眾品牌裡,達到一定量產能力且又很好地控制了市場供需的品牌,我認為最成功的是F.P.JOURNE,沒有之一。F.P.JOURNE最初以共振表馳名(這個招牌錶款也隨著新款越做越多,市值在下滑),在錶殼甚至是錶帶上都有很強的自我風格(錶帶兩頭一樣寬),錶殼尺寸控制得極為適當,38、40、42,不會過分大。

而且,他的機芯後來都改成了K金製造,在機芯的識別度上,也是槓槓滴。無論是盤面的設計、機芯的外觀,他的作品都極具簽名風格。而年產七八百隻手錶,既不像其他獨立製表人的十位數,也不像大品牌是幾千上萬只打底,很好地尋求了自己的市場定位。產量(或者準確地說是銷量)本身就是一種影響力,所以豪哥說錶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量不能太小,是有很深刻道理的。

F.P.JOURNE不會隨意接受所謂的定製,(其實如果私人定製很氾濫了,也就不值錢了。一個有了一定市場規模、運營優良並懂得控制自己產品的品牌,是不會任由私人定製過分氾濫的)他只賣他量販的款式,要麼就是極少的限量版,創始人對限量表比較苛刻,不會翻來覆去地炒冷飯,這使得藏家對他的限量頗為信任。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Chronomètre Bleu Byblos(阿拉伯語數字刻度)

成交連傭價 美元149,00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特別版本往往會有很高的市值,加上在頂級收藏家圈子裡創始人的人脈很好,他的特別版也有不少人捧場,而且他其實也是一個非常會做市場的天才,2014年限量99只的Chronomètre Bleu Byblos剛上市,一隻真正的“阿拉伯數字”版的編號59在迪拜拍出149,000美元的高價,雖是以慈善之名,買家是他的老朋友Claude Sfeir——國際超級藏家。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Chronomètre Bleu Byblos(阿拉伯數字刻度)

成交連傭價 美元40,00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50只,還是有點多

KARI VOUTILAINEN,年產<50枚

Kari Voutilainen的表做得機芯紮實、打磨精緻;擺輪巨大,滿足部分愛表人的口味;擒縱是雙擒縱輪的特別設計,雖然看似平常,絕對是誠意滿滿的傳統制作。一度,在拍賣市場上他是極為堅挺的一員,但最近身價慢慢在下滑,11月28日佳士得的一隻連傭42.5萬港幣,如果算賣家到手價,已虧了不少。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Vingt-8 成交連傭價 港幣425,00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Kari Voutilainen一年做大約50只表,主要機型是Vingt-8,自產的機芯,從成本上說如果不多做點很難平攤成本。但問題是商業就是一個供需的平衡,他還遠遠不夠飢餓營銷,產量依然太大,而價格卻有些over price。這個世界上喜歡Kari Voutilainen的人,實際上還是非常少的。花得起這個價錢的人往往可以找他做一枚特別的錶盤,去拍賣上去拍?沒必要啊。

雖然我知道他那麼做打磨自然有他的道理,毫無疑問,有古懷錶的風格,但誰不喜歡機芯華麗麗的呢?他很堅持自我,我跟他說幫忙把機芯打磨出Philippe Dufour的質感來,估計他咬牙切齒很多次吧。剛剛H.MOSER &Cie.宣佈取消在錶盤上的SWISS MADE字樣,覺得跌份,其實Voutilainen寫的也不是SWISS MADE而是HAND MADE,突出手造形象。

當然啊,若有天Vingt-8徹底停產,價格就會慢慢回升,創出高價也並非沒有可能。一切都因為他雖然非常好,每個細節都有自己個的格調,但格調太高冷,不夠“平凡”,不夠大眾化,打磨也沒到非常極致的程度,且一直在生產,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收手,要再做二十年呢?5

一隻小三針怎麼這麼貴?

PHILIPPE DUFOUR,總產量<230枚

Dufour推出自己品牌至今只做了三款手錶:Grande Sonnerie、Duality及Simplicity,每一款外表看起來都是最簡單的小三針表、卻款款非同尋常。Grande Sonnerie是前無古人的第一隻大小自鳴三問手錶,Duality是有著獨一無二雙擒縱機制,這兩款手錶的準確存世量雖然也是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迷但根據知情人的介紹和分析應該只是個位數的級別;而剛剛拍出相當的高價的則是Simplicity——它是一隻徹頭徹尾的傳統結構簡單小三針表,而且它的量不算是少的,有205只。怎麼就能拍出相當的高價呢?

這裡就要談一個量的“相對”。205只確實不算少,但對於一個品牌而言,他的總共錶款才兩百多,這就足夠的稀缺了。稀缺永遠是一個不可跨越的因素。

量少固然不算是一個說辭,畢竟205只對於單一表款而言,不算是過分的稀少,但關鍵是,已經封神的Philippe Dufour同志貌似並沒有繼續做表的打算,也就是說,這205只極有可能已徹底的不可再生。

Simplicity雖然只是一枚簡單表,但推出了這麼多年,其光焰四射的奢華機芯美至今無人超越。也就是說,最最吸引人的,最最叫大家樂意掏出口袋鋼鏰的是——追求這麼一種不可再生的,至今也無可超越的,簡單、但極端的極致之美。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Simplicity 成交連傭價 港幣2,000,00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老東家佳士得先開一局,去年11月28號先拍了一枚37mm的白金款,連傭198萬港幣,算是樹立標杆,29號Phillips這兩隻盤面不同、材質不同,關鍵還是尺寸不同,37mm的佔優、貴了25萬港紙,呵,這已足夠再買任何一個大牌的普通小三針表了。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Simplicity 成交連傭價 港幣1,750,000

機芯照為拍品相同機芯,來自網絡,非本拍品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還是供需問題,雖然接連兩天上拍了三隻,但藏家們實在久旱逢甘霖,高價是一定的。不過,換一種思維,不用205只,拿出50只撲向市場輪番拍,價格可能會走出下坡路。但這種幾率並不很高,畢竟買了第一手的人都是極懂表也愛表的人,沒幾個樂意拿出來套現吧。6

師徒倆都是英倫範兒

GEORGE DANIELS,總產量<30枚

ROGER SMITH,年產<10枚

George Daniels是無可爭議的當代製表大師,堪稱一代教父,最近百年來,風光無兩,擁躉無數。他寫了本書叫《Watchmaking》,“坑害”無數致力於鐘錶藝術的有志青年。更多中國愛好者知道這個人名則是因為OMEGA(歐米茄)的同軸擒縱,在那之前他尋尋覓覓找了很多家錶廠,OMEGA最終拿下並將之改進變得更易於量產,而原本他的設計相當複雜。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The Grand Complication Watch

成交連傭價 英鎊914,85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他自己也做了一些時計,2012年蘇富比做了一個專場《THE GEORGE DANIELS HOROLOGICAL COLLECTION》,專門拍他的作品和收藏。用別牌手錶機芯改制的手錶也多數逼近10萬英鎊,而他手造的時計,最貴也最複雜的一枚懷錶高達1,329,250英鎊。應該說,他是當代版的寶璣大師,他“不賣”表,賣專利。如果寶璣大師再生,靠賣專利一定比賣手錶更賺錢……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Automatic Centre Seconds Wristwatch

成交連傭價 英鎊115,25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George Daniels於2011年病逝,2012年的蘇富比拍賣,算是一次致敬。他的創造、發明,他的手藝早已蓋棺定論。我相信,未來如果再有他的作品上拍,一定一次比一次更貴:超高的素質、博物館級的稀少,更容易被廣大頂級藏家所接受的傳統質感——我一直覺得,所謂經典,可以跨越時代,這樣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一定是無個性的。極致就是它的唯一標籤。沒有“小聰明”,沒有花哨,一切都紮紮實實地,展現的是硬功夫。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Space Travellers' Watch

成交連傭價 英鎊1,329,25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Roger Smith也是一個傳奇,有點武俠小說橋段的意思。這位俠客1970年生人,打小兒進了名門正派學習武功,17歲時碰到一代大俠George Daniels,深深折服,好在武林秘籍是公開的,他捧著偶像的鉅著《Watchmaking》悶頭兒苦練了7年時間,27歲時帶著一身手藝找到偶像,展現了一把,George Daniels喜愛有加,遂收入門徒。1998年師徒四手聯彈了一個系列The Millenium。2001年自立門戶。去年11月29日Phillips拍賣就有一枚他的作品,小三針+動力儲存,最純正原始的複雜版同軸擒縱機芯。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Series 2, Edition 3 成交連傭價港幣1,125,000

天價小眾腕錶的背後


由於該錶款已不再生產,流通更少,連傭超過百萬港幣,算是這個時代給頂級匠人的巨大鼓勵了。

雖然Roger Smith的製表風格緊隨他的老師,是徹頭徹尾的英倫範兒,但這也帶來很大的問題就是他的作品依然沉浸在老師的影響之下,抹去logo很難分清究竟是哪位的作品。他還不算老,如何從一個匠人蛻變成一代鐘錶巨匠,是他要面對的一個嚴峻問題。他比他的老師,顯然已商業了不少,他的風格他的手工業都是最頂級的,但他的作品上還沒有如Philippe Dufour那樣完全屬於他自己的簽名。而且他還在繼續複製著過去,長此以往,極易“沉淪”。

文尾總結,關鍵詞要明確先後順序:機芯有極高辨識度也即有自己的強烈風格,機芯有極致工藝,機芯有某種技術上獨創起碼是別緻(尤其是這種技術根植於時計的本質如擒縱、恆定動力等),錶款外觀上雖有獨到的審美但整體很有寬容性、大氣美觀、“通俗易懂”,尺寸也適中,最後,是稀缺性!

附加:

陳淞寧對此文點評:關於Dufour,我們知道他在接手繼續做Simplicity,所以最終塵埃落定應該不止205只。我沒說不存在增發的可能,但我認定他做不了很多隻,說到底依然沒有價值被稀釋的可能。

豪哥對此文點評:真要說一下我的觀點的話,正如我“王者之道”所言,“稀缺”不是絕對的數目,而是取決於供求是否懸殊。鸚鵡螺40週年紀念表加起來兩千多,但需要的人更多,顯得很稀缺,現在已炒到溢價百分之幾十;而你自己手工做的表比如只有2只,但可能世上只有一個人需求,還是多了,就是說兩千多比兩隻還要稀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