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腸癌的蛛絲馬跡!想降低 風險?吃得像非洲人吧!

大腸癌的蛛絲馬跡有哪些?

●血便。腫瘤可能會出血,然而當腫瘤出現在升結腸或橫結腸的部位時,出血會跟液態的大便(剛從小腸消化吸收進入大腸的產物)混合,所以最後糞便成形時通常無法察覺,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會發現。

當腫瘤出現在降結腸時,血液已無法跟糞便充分混合,所以可能在馬桶中看到有血,或在擦屁股的衛生紙上看到血絲,通常血色較為暗沉,或帶點黏液。

如果看到的顏色接近鮮血,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痔瘡,但也有可能是直腸位置的腫瘤,所以一旦發現糞便有血,都建議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確認。

警惕大腸癌的蛛絲馬跡!想降低 風險?吃得像非洲人吧!

●貧血、疲勞、虛弱、臉色蒼白。因為腫瘤出血,貧血也是可能出現的症狀,一旦貧血,人就會變得疲勞、虛弱、臉色蒼白。

●腹部不適、腹脹、絞痛。腫瘤可能導致腸阻塞,所以排便前可能會覺得腹部絞痛,漸漸頻率跟嚴重度會逐漸增加。

●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大便型態改變(變細、變水)。由於腸阻塞,腫瘤可能導致可通行的腸道變窄,所以排便的型態也會跟著改變,糞便可能慢慢變細、出現便秘,或演變成持續性的水瀉。

警惕大腸癌的蛛絲馬跡!想降低 風險?吃得像非洲人吧!

想降低大腸癌風險?吃得像非洲人吧

西方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遠高於東方人和非洲人。美國匹茲堡大學和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只要“交換飲食”一小段時間,就能明顯觀察到罹病風險下降。

西方飲食含高蛋白質和高脂肪,纖維量少;非洲飲食則相反,含有高纖維和低蛋白質、低脂肪。研究人員在實驗前後用大腸鏡檢查受試者的腸壁、仔細測量多種炎症與癌症生物標記,也採樣細菌。他們發現第一組在換成非洲式飲食後,生物標記濃度立即發生變化,表示癌變風險顯著降低。

科學家也發現,使風險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腸道細菌改變了自身的代謝方式去適應新飲食。例如,非裔美國人換成非洲飲食後腸子裡的丁酸(纖維質的代謝產物之一)增加,而丁酸是已知具有抗癌作用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指出,這意味著腸道細菌有機會成為預防和治療大腸癌的療法。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研究團隊領導人奧基夫(Stephen O'Keefe)教授說,“這(結果)可能表示,改變飲食以降低大腸癌風險,永遠不嫌晚。”

警惕大腸癌的蛛絲馬跡!想降低 風險?吃得像非洲人吧!

如何預防大腸癌發生?

  1. 維持理想體重: 男性腰圍應低於90公分,女性應低於80公分,多喝水,飲食更應注意,少吃高熱量、高蛋白質、油炸類或是精緻食物,不喝酒、不吸菸,且偶爾補充有益菌促生物質。
  2. 養成健康排便習慣: 注意排便時間,且保持每天排便,如廁後也應檢察糞便顏色與形狀是否異常。
  3. 定期篩檢: 由於腸癌形成的時間較長,若能先檢查出腸內瘜肉的生長,並在瘜肉演變成腫瘤前切除便能預防腸癌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