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面之王”哈飛晚景淒涼,1元“賣身”,80個自己不夠抵債

“微面之王”哈飛晚景淒涼,1元“賣身”,80個自己不夠抵債


文 ✎ 張洋


曾經憑藉“松花江”小面風靡全國,如今大股東一塊錢甩賣近四成股份。

11月21日,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哈飛汽車,被大股東掛牌出售,開價一元。誰都沒想到,紅極一時的“微面之王”歷經劫難之後,會如此潦草收場。

徹底敗光家產後,哈飛牌宣告“死亡”。

01


80個哈飛不夠抵債


哈飛汽車已經嚴重資不抵債。

截至2018年10月31日,哈飛汽車負債77.35億元,而資產只有0.97億元。即哈飛汽車需要賣身80次,才能勉強填補鉅額虧空。

大股東哈爾濱哈飛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哈飛集團”)無意拯救,一心只想甩“包袱”。哈飛集團持有哈飛汽車74.81%的股份,以1元價格轉讓哈飛汽車38%的股份後,接盤者將成為哈飛汽車的第一大股東,哈飛集團退居次位。

轉讓價格雖是象徵性的1元,但接盤者的成本並不小,38%股份對應的債務是29.39億元,接盤者需要付出近30億元的代價,才能將哈飛汽車收入囊中。

擺在接盤者面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哈飛汽車。


“微面之王”哈飛晚景淒涼,1元“賣身”,80個自己不夠抵債


▵ 2007年國際環保汽車展哈飛汽車展臺


根據重慶產權交易所轉讓公告披露的財務信息,哈飛汽車2017年營業收入2.69億元,淨利潤虧損0.43億元。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其營業收入進一步縮減至0.28億元,不到上一年的零頭,淨利潤虧損83萬元。財務信息反映出,哈飛汽車無法指望經營產生利潤,只能少做少虧。

經營接近停止的後果是,哈飛汽車沒有錢了。評估機構報告稱,哈飛汽車連對ORACLE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的資金都沒有,而ORACLE系統是企業日常經營所使用的一種數據庫管理系統,售價為30萬元左右。

哈飛汽車區區30萬元都拿不出來,導致系統無法進行盈虧處理,從而影響資產評估。因為沒有錢繳納專利年費,哈飛汽車還失去了它曾經擁有的專利,這筆無形資產化為烏有。

跟著哈飛汽車倒黴的,還有它的供應商。根據天眼查統計,哈飛汽車牽扯進188起法律訴訟,市界留意到大多都是與供應商的買賣合同糾紛,被拖累的供應商涵蓋蓄電池、汽車飾件、油漆、汽油、動力、濾布等汽車零部件領域。

根據法院判決,供應商們多贏得勝訴,但得到的結果卻是:“本院在執行過程中已窮盡執行措施,未發現被執行人有銀行、車輛、房產等其他可供執行的財產信息,依法將被執行人列入失信名單,現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哈飛汽車已經78次被列入失信名單,銀行賬戶遭凍結,多處房產已被法院查封。

更不幸的是,哈飛汽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中,還持有哈爾濱哈飛汽車模具製造公司的股權,而該公司已經處於停產關門狀態,公司已無人辦公,基本屬於“打水漂”了。

02


曾經“松花江”遍地跑


下場慘淡的哈飛汽車,其實出生不凡。

哈飛,因飛機而生,出生時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齊名,後者因成功研發國產大飛機C919而家喻戶曉。

哈飛汽車的前身叫作122廠,1984年選址於原日軍731部隊的廢墟上,建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122廠得到了前蘇聯專家的鼎力相助,是中國飛機制造的希望所在。1978年,“軍轉民”大潮下,122廠對外更名為哈爾濱飛機制造廠,製造飛機外,開始生產民用的煤氣罐、防盜門、橡塑製品、軋鋼設備等產品。

上世紀80年代,哈飛從意大利賓尼法利納公司(法拉利的生產公司)引進造車技術,進軍當時“軍轉民”的熱門領域——造車。那時重慶兵工廠亦轉為民用,開始生產小麵包車(微型車),成長為如今的長安汽車。


“微面之王”哈飛晚景淒涼,1元“賣身”,80個自己不夠抵債



1994年3月,哈飛汽車推出首款麵包車“松花江”,名字是致敬哈飛曾在1958年試飛成功的小型旅遊運輸機“松花江一號”。依靠航空技術的經驗,哈飛汽車還開發出了單雙排、加長型等不同版本車型,開中國微型車之先河。

“松花江”很快風靡大江南北,成為當時很多人心中的“Dream Car”。因為空間大,價格實惠,成為很多80後上學時候的“校車”。

“松花江”推出的第二年,其銷量已經衝到全國微型車銷量前三,佔微型車總銷量的19.26%。隨後,哈飛汽車再度與意大利賓尼法利納公司聯手,開發出了哈飛中意,延續了“松花江”的輝煌。2000年,哈飛微型車年銷12萬輛,銷售收入40多億元,市佔率達到22.92%。

進入21世紀,哈飛在與國民品牌長城、長安、吉利、奇瑞的競爭中逐漸喪失優勢,後續推出的哈飛路寶兩廂轎車,以及與三菱合作推出的哈飛賽馬、賽豹3、賽豹5,均反響平平,銷量持續下跌,市場份額不斷縮減。


“微面之王”哈飛晚景淒涼,1元“賣身”,80個自己不夠抵債


▵ 哈飛賽馬


哈飛汽車轉盈為虧,經營狀況越來越差,即使擁有不凡的血統亦挽救不了公司的頹勢。

03


身處長安屋簷下


眼看哈飛逐漸凋零,國資委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遂決定給哈飛汽車找一個成功、專業的“爸爸”。

2009年11月,在國資委的推動下,中國汽車行業彼時最大的重組方案落地。根據重組方案,中航工業集團以其持有的哈飛汽車、昌河汽車、東安動力、昌河鈴木、東安三菱的股權,劃撥給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的長安汽車集團,兵裝集團將旗下中國長安23%的股權劃撥至中航工業。

曾經並肩而戰的長安汽車,一朝變成哈飛汽車的“爸爸”。時任長安汽車集團總裁徐留平曾承諾:“哈飛品牌不會在新東家手中消失,未來五六年,哈飛品牌將邁向百萬級。”


“微面之王”哈飛晚景淒涼,1元“賣身”,80個自己不夠抵債


▵ 徐留平


然而,徐留平的諾言並未實現,在長安汽車“爸爸”的帶領下,哈飛汽車非但沒有重現輝煌,反倒每況愈下。其銷量從2009年的20.05萬輛降至2013年的2.14萬輛。

在部分哈飛汽車員工眼中,長安汽車並未如最初對黑龍江政府承諾的那樣,在發展規劃、增加投資、擴大融資等9個方面對哈飛汽車予以支持,而是不停地降成本、裁員、停止新車研發等。

2015年,哈飛轎車1.52萬輛產量中,主要是為長安汽車代工,哈飛品牌轎車產量只有9輛。哈飛汽車的負債亦從2009年的4.7億元變成了70多億元,哈飛品牌基本名存實亡。

既然哈飛汽車可以從代工中賺取穩定的利潤,長安汽車乾脆把哈飛汽車的部分廠房賣給長安福特。2015年3月,長安福特宣佈收購哈飛汽車轎車生產基地相關資產,成為哈飛汽車實質上的新東家。賣廠房雖給哈飛汽車帶來利潤,但無異於飲鴆止渴,加速哈飛牌汽車的死亡。

據解放日報報道,長安福特擬投資65.97億元,在哈飛汽車新廠區開建新基地,通過對現有廠房及四大工藝生產線的升級改造,逐步淘汰之前在此生產的哈飛路寶、賽馬、賽豹等轎車產品,繼而新增長安福特C346和I06系列車型,成為長安福特在中國的第五個生產基地。


“微面之王”哈飛晚景淒涼,1元“賣身”,80個自己不夠抵債



長安福特的收購遭到大批哈飛老員工的反對,不過此時的哈飛汽車已經沒有任何議價能力,員工只能接受長安福特的競聘上崗。熟練員工、技術骨幹被迫逃離哈飛汽車,另覓出路。

出賣工廠後,哈飛汽車轉為零部件生產公司。然而,災難還在繼續。2018年8月,債主東安動力要求哈飛汽車以資抵債。哈飛汽車將280臺機器,包括壓力機、自動化上下料生產線、三座標測量機等,以及動力廠鍋爐等資產作價7113.31萬元,抵給東安動力,還剩1.92億元無力償還。

至此,哈飛汽車的資產基本被掏空。

04


新能源“套路”


資產被掏空的哈飛汽車,只剩一個汽車生產牌照值錢了。

哈飛汽車的牌照很快被北京金唐奕豐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金唐奕豐”)看中。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17年4月,金唐奕豐與哈飛汽車共同成立了哈飛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分別持有其90%和10%的股權。

《每日經濟新聞》援引哈飛汽車一位內部人士的消息稱,此次合資,哈飛汽車是以生產資質與廠房設備等入股,而金唐奕豐入股除需投入資金外,還需幫哈飛股份償還10億元債務。

據北京企業信息網顯示,金唐奕豐成立於2016年5月,由於松濤和奕豐科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其2017年年報顯示員工人數為0。跟其他的造車新勢力不同,金唐奕豐沒有官方網站,沒有PPT造車環節,更沒有概念車發佈,只是拿下了哈飛汽車的牌照。


“微面之王”哈飛晚景淒涼,1元“賣身”,80個自己不夠抵債



哈爾濱市政府網站文章顯示,站在金唐奕豐背後的是大唐金控集團,該文章稱“大唐金控集團在2016年對哈飛汽車重組再造升級,組建哈飛汽車製造(集團)有限公司,並以哈飛汽車現有資產和資質為平臺,全力打造混合動力和電動新能源汽車。”

2017年7月,哈爾濱市延壽縣政府相關人員赴北京市大唐金控集團,就哈飛新能源汽車項目入駐延壽事宜進行對接,大唐金控集團董事長任慧勇稱,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延壽是哈飛汽車產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藉助延壽縣國家級貧困縣和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等優惠政策,可加快企業產業規劃的實施。

哈爾濱市政府透露,大唐金控將與延壽縣合作的項目將成立合資公司,計劃建成佔地規模2000畝的汽車製造廠和佔地500畝的配套功能區。

大唐金控在獵聘網上的介紹是,公司始創於中國奧運元年,至今已發展成擁有5家控股集團公司,業務涵蓋新能源、財富管理、健康生活等領域,公司總資本55億元,管理資產規模淨值逾300億元。

市界從北京市企業信用網上查詢得知,大唐金控在2018年5月,已經被北京市工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理由是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繫到公司。

金唐奕豐在拿到哈飛汽車牌照之後,其CEO於松濤打著新能源汽車的“幌子”,遍訪多個二三線城市,接洽當地政府領導。

據市界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起,金唐奕豐先後表示要在綿陽、上饒、重慶等地佈局新能源汽車項目。於松濤馬不停蹄的簽約投資,被指是以新能源為“幌子”,而進行圈地的老套路。


“微面之王”哈飛晚景淒涼,1元“賣身”,80個自己不夠抵債



不過這個“幌子”已經被工信部收走了,2018年11月,工信部發布《特別公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第1批)》公告,哈飛汽車赫然在列。對於被特別公示的企業,工信部將暫停受理其《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申報,哈飛汽車最後的遮羞布新能源資質被剝奪。

債務纏身、喪失資質、丟掉工廠、人才流失,哈飛汽車“赤條條”逝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