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揚權》第十一章:聽道,講了什麼?

紅林主人


講的是韓非子將老子的“道”這種自然哲學思想應用到國家的治理當中,以“先聽 後用 再核”的策略進行治國理政。首先以“聽”為基礎,聽取各位大臣們對政策的意見與建議,然後對臣子們就某事發表的言論進行“審名定位,明分辯類”,就是以系統的審核辦法與其本人的考核成績來確定審核對象職位,經過績效考核進行分辨解析,逐一分類,從而弄清是非來辨析類別,這是人事考核的方法與原則。管理公司也是一樣,此策略既是管理方法也是工作方式。即根據臣子就某事發表的言論,反過來將此言論作為他們應該做出的實效。聽其言任其職只是開始(按現在的能力確定職務與崗位),觀其行核其實才是關鍵(按實效確定等級與位置,按等級與位置確定待遇)。

老子的“道法自然”:無相無形,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總能讓人切身感到到你的存在,但卻看不到你,好像有一雙無形的眼睛在看著你,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你。



國鑑書院頻道


紅林悟道《韓非子-揚權》第十一章:聽道

《韓非子-揚權》中韓非子對老子的“道”進行社會化演變,把存在於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搬到了人類社,將道的自然主認哲學思想應用到了國家治理中,就此產生了三個定律,一是依法治國,二是君權唯一,三是君上臣下。“道”演化到治國理政中,就要學道的模樣,就是無相無形,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總之就是讓人能切身感受到你的存在,但卻看不到你,好像有一雙無形的眼睛在看著你,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你。

治國理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聽”。國家的大政方針不是君主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不管君主有多少賢明聖德,國家政策的出臺都要經過應該遵循的過程,第一步就是聽取各大臣子的對政策的建議與意見。作為君主如何聽,非常關鍵。韓非子給出的策略是先聽後用再核。君主首先要有聽的氣度與勇氣,聽臣子就某事發表言論,反過來將此言論作為他們應該做出的實效。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你說行,那你去做,結果要和你說的一樣,驗收時就按你說的作為標準。

這一策略非常聰明也很有用,對於那些誇誇其談者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在銷售管理中,對於省區經理任務的制訂與考核可用此道,在充分討論後,制訂一個公司與省區經理都認可的任務量,年底就按此任務量為考核標準。其它工作,也是一樣。此策略既是管理方法也是工作方式,就是在充分討論後確定任務與人選。公司有公司的任務目標,個人有個人的能力,如果個人能力達不到公司目標,強行將目標壓給個人,完不成任務,既是對公司的不負責也是對個人的不負責,既是公司的損失也是個人的損失。

所以韓非子說“審名定位,明分辯類”,就是審核言論來確定職位,弄清是非來辨析類別。這是人事考察的方法與原則。從舉薦制到科舉制,中國古代都用審核言論來確定職位,這裡的“言論”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統指系統的審核辦法與其本人的考核成績,按此確定審核對象的職位。同時,經過績效考核進行分辨解析,逐一分類。如按年度業績對銷售人員進行分類。這一點非常重要,天下的事都是做出來的,不是說也來的,所以一定要進行“績效考核”,實事勝於雄辯。只有真正的成效與成績是推動公司發展的唯一動力,誇誇其談只會害了公司害了自己。

“審名定位,明分辯類”不是官場管理,還是職場、市場管理的正能量,是很值得老闆與管理者學習的。尤其是公司聘用高管,聽其言任其職,只是開始,觀其行核其實,才是關鍵,吹牛是吹不出成績的,也吹不來回款,成績與回款是實實在在幹出來的。

【凡聽之道,以其所出,反以為之入。故審名以定位,明分以辯類。】君主聽察的方法是,根據臣下發表的言論,反過來作為他們應該做出的實效。所以要審核言論來確定職位,弄清是非來辨析類別。

在現代公司管理中,人力資源戰略與管理已經成為公司首要戰略與管理核心之一。在制度的基礎如何找到公司想要的人,如何讓員工發揮出最大的能量,對於人力資源部門來說,一是審名定位,二是明分辯類,按現在的能力確定職務與崗位,二是按實效確定等級與位置,按等級與位置確定待遇。

千里馬,跑了才知道。


紅林主人


講了老子所提出的虛幻的道,怎麼樣指導法制建設,是道結合現實的實際運用。


道紀觀


討論了君權至上的道理。


黔龍黃弟


廣開言路,從中找到真正適合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