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車上找到百萬件乘客遺失物品 網友熱議失主尋回是否該付費?

未來網北京11月30日(記者 李盈盈)“司機或乘客在車裡撿到物品送還給失主後,失主需要支付費用嗎?”“當然不用啦!”“還是得付點感謝費的,畢竟人家費時費力,還得搭上路費。”網友們爭論不休。

“對於司機或乘客在車內拾得遺失物的問題,我國物權法其實已經有明確的規定。根據《物權法》第112條的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維維律師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說,“這不僅符合法律要求,而且符合我們的社會公德。司機或者乘客送還失物是基於善意,並且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經濟成本,若失主不給予必要的補償,可能會導致拾得人不願意為失物尋找主人,也不利於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但是,這樣是不是鼓勵用金錢代替美德呢?網友對此爭論不休。

記者注意到,滴滴出行對公眾爭議的該話題開展了討論,希望網友發表看法。

滴滴车上找到百万件乘客遗失物品 网友热议失主寻回是否该付费?

滴滴發起的幫失主找回物品是否需要付費的討論議題截圖

據滴滴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月至11月26日,滴滴平臺上已有1014772件遺忘在車上的物品被找回,平均每月找回92252件。但因平臺客流大,拼車車內環境複雜,車輛不斷流動的原因,仍有不少遺失物品最終沒有被找回。

為更好地幫乘客找回遺失物品,2016年,滴滴出行成立了“物品遺失小組”,並通過行程結束後的司機端播報提醒乘客下車前攜帶好隨身物品。

但是,兩年來,在幫助乘客尋找失物的過程中,滴滴物品遺失小組發現失主與撿到東西的人常常因是否需要支付送還物品的空駛補償、路費、快遞費,以及這些費用的額度問題陷入僵局,甚至出現糾紛。

對此,北京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任莊德水教授告訴未來網記者,“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這種美德仍然值得提倡。不過,我們在推崇道德至上的價值理念時,還要考慮實際情況。”比如對方撿到了你的物品,在送還的過程中付出了時間成本和交通費用等,適當給一些補償或者感謝還是應該的,遇到道德高尚的人,他可以不要,要與不要報酬補償則是對方的權利。

莊德水錶示,他自己就曾遇到這樣的事情。有一次他的家人打車時把手機落在車上了,聯繫上司機後,得知司機那天晚上十點半左右可能會經過海淀區,雙方就約定好合適的時間地點去取手機,找回手機的莊德水打算感謝司機,但是被對方謝絕了。

話又說回來,如果撿到他人的東西,歸還失主還能借此賺一筆嗎?

未來網記者注意到,在找回物品失主是否付費的討論話題裡,網友的意見普遍集中在需要支付費用。不過,有人表示,送還丟失物時,失主需要支付的相關費用金額應該有規則參照,不能隨便議價。

滴滴车上找到百万件乘客遗失物品 网友热议失主寻回是否该付费?

網友關於“幫失主找回物品是否需要付費”的討論觀點截圖

“如果撿到一個價值5000元的蘋果手機,撿到者卻要10000元的酬謝,這就不對了,這屬於勒索。現在的法律也有相關的規定。”莊德水補充道。

據悉,滴滴出行APP有一個“物品遺失”按鈕,乘客的物品若遺忘在車上,可點擊虛擬號碼直接聯繫司機溝通,或致電客服尋求幫助。滴滴物品遺失小組會幫助失主聯繫司機、前後上下車的乘客,或同行拼友尋找物品,並用三方通話的方式幫助失主與撿到物品的司機或者乘客協商溝通。

王維維表示,“平臺應該儘量為失主提供尋找失物的平臺;拾到乘客遺失物品的司機或者乘客也應該第一時間積極尋找失主,在與失主取得聯繫後,雙方應該就保管和送還費用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如果雙方無法達成一致,還可以請求平臺的介入,幫助雙方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達成統一意見,從而實現雙贏。”

滴滴车上找到百万件乘客遗失物品 网友热议失主寻回是否该付费?

網友關於“幫失主找回物品是否需要付費”的討論觀點截圖

“若司機或者其他乘客在車內拾到先前乘客遺留下的物品,並通過平臺與失主取得聯繫後送還,失主有義務支付司機或者其他乘客因保管和送還失物而產生的必要費用。但是,如果司機或者其他拾得者“獅子大開口”,向失主索要額外的費用,失主有權拒絕。”王維維補充道。

莊德水認為,每個人都會丟東西,人們要將心比心,關鍵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社會機制。現在通訊技術和快遞業務很發達,讓遺失物品者找回自己的物品,避免更大的損失;讓拾金不昧者不用承擔成本都不是問題。他建議拾到者科研通過快遞到付把物品寄給遺失者;也可以設立專門類似物品收容一樣的場所。比如,國家或者社會公益機構在大型會議中心、地鐵口、加油站等設置專門的櫃子,好比現在的快遞櫃,拾到者進行登記、拍照,聯繫上失主後,失主可以使用一個密碼或者二維碼領取出來,這樣就避免了因為歸還東西讓拾到者付出成本,或者讓遺失者給予成本補償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