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如果我軍多裝備相對廉價和便攜的蘇式反坦克槍,是否可以有效減少日軍坦克的衝擊?

TigerI1128


如果能夠裝備到的話當然好,但是時間線對不上。

二戰時期蘇聯赫赫有名的反坦克步槍PTRS和PTRD,都是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緊急推出生產的型號。這兩款步槍的正式確定都是1941年8月29號的事情,到1941年底莫斯科戰役時也就生產了77支。

PTRS反坦克步槍使用14.5mm×114mm穿甲彈,初速達到1013米/秒,能夠在100米距離擊穿3號坦克的50mm裝甲。直到朝鮮戰爭時期,志願軍也經常使用這種步槍攻擊霞飛等輕型坦克裝甲以及謝爾曼等中型坦克的觀察孔,威力對付抗戰時期日本的豆丁坦克一點問題都沒有。該槍射擊和性能都非常出色,後縮小發展出著名的SKS步槍(我國仿製型號就是56半,直到現在56半的精度誰用誰知道)

PTRD反坦克步槍是PTRS的簡化型號,取消了彈倉,每次開槍後需要手動進行填裝下一發子彈,同時因為後座和彈簧緩衝的調整,後座力也更低。

原本蘇聯反坦克步槍是在1936年開始設計的,在1939年時推出了使用14.5mm子彈的PTRR-39反坦克步槍,能夠在100米距離擊穿30mm裝甲,使用特製子彈可以擊穿50mm裝甲。但是因為設計過於複雜精密,大規模生產不易,同時暴露出對於沙塵汙垢以及火藥殘渣過於敏感的缺陷,未能投產,但為後來的PTRS系列做好鋪墊。

抗戰爆發時日軍裝備的主力89中型戰車戰鬥全重也就12.7噸,正面裝甲厚度僅為17mm,側面裝甲15mm。至於僅幾噸重的94輕坦這類的豆丁坦克在太平洋戰爭時更是曾被美軍用手雷炸開。

但不管那一樣裝備都對不上蘇聯抗戰援華的時間點,蘇聯援華開始於1937年11月,高峰是在1938年中期的武漢會戰時期,特別是日軍攻佔廣州之後,蘇聯援華一度是中國主要外援渠道。但是在日軍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失敗後,基本上放棄北上的計劃,於此同時歐洲戰場爆發,蘇聯也把注意集中到歐洲。所以在1940年6月蘇日締結停火協議,關係改善之後,就大幅度推遲對華援助,到1941年4月13日雙方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時,就斷絕了對華援助,所以1941年底才投產的PTRS和PTRD反坦克步槍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到達抗戰戰場的。
蘇聯援助的T-26坦克性能上完全可以吊打日本,在徐州會戰日軍依靠“肉彈“才能阻止。但是缺乏訓練,步坦協同惡劣,油料和彈藥不足,以及道路不便發揮並不好。

實際上抗戰時期,國軍裝備過反坦克步槍是英國的博斯13.9mm反坦克步槍,該槍性能不佳,只能在100碼(91米)距離擊穿23.2mm裝甲,在歐洲戰場根本沒有表現得價值。因而英國人大方的援助給中國遠征軍一批這種反坦克步槍,不過對付日軍僅17mm裝甲厚度的89中型戰車這種脆皮坦克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這種反坦克步槍性能差,沒有繼續大規模生產,本身就是英國人當“垃圾”一樣處理的,整個遠征軍也就裝備了200支不到,所以沒有在國內戰場使用。


五嶽掩赤城


以為主在抗日戰爭時期,只要獲得某款就可以改變戰鬥結果的想法,太過於簡單了,不是把問題過度的簡單化,而是對歷史過度的曲解了。戰爭打的不只有裝備,勝負僅與裝備有關,只要簡單的對比一下雙方的裝備性能,然後拍拍腦袋就大了得出答案了。

我軍是否裝備反坦克槍,與能否有效減少日軍坦克的衝擊幾乎談不上什麼關係。八年抗戰期間,日軍對坦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整個作戰中發揮的作用遠沒有想象的高,我軍失利並不是因為日本的坦克如何使用的問題。

我軍不是沒有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步槍也裝備,在上世紀30年代時,反坦克裝備已經興趣,中國也引進了不少,但是關鍵不在於裝備如何,更多是如何運用,注意,運用,不是使用。

中日之間的差距不是一款的,兩款武器就可以改變,我們差的也不是裝備性能,而是整體實力的不對稱。日軍可以達到裝備的制式化,可以保證彈藥供應,可以保證所有的士兵與人員接受嚴格的訓練。

相比之下,我軍能做到什麼呢?萬國造的裝備,壓根談不上什麼裝備制式化,也沒有充足的彈藥供應,連士兵都可能吃不飽的軍隊,軍事訓練水平更沒法與日軍比及。

中日之間的差距是多方面,僅僅是架空有了某個裝備就可以改變什麼,那真是太過於簡單的思路了!


南國軍情


當然可以,反坦克槍對付輕型坦克效果很好,機動性強,完全不像反坦克炮那樣體積重量太大需要載具進行機動,所以反坦克槍非常適合中國這樣的主要是步兵的軍隊用作主力反坦克武器。

二戰中日軍主要裝備的都是輕型坦克,比如95式輕型坦克,97式中型坦克(日軍稱呼,其實還是屬於輕型坦克),像95式輕型坦克,防護最厚的地方也僅有25毫米的均質裝甲,可以說是非常薄弱了。當時中國軍隊就有使用穿甲彈殲滅日軍坦克的戰例,使用機槍發射穿甲彈,射擊其薄弱部位。

而蘇制PTRS、PTRD等反坦克步槍,使用的是14.5X114毫米大口徑彈藥,在近距離的穿深在40毫米左右,完全是可以擊穿日軍的輕型坦克的裝甲的,通過破壞其設備,乘員等來摧毀敵軍戰車。對付輕型坦克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日軍的超輕型坦克以及裝甲車這些裝備了。

中國軍隊在抗戰中也少量獲得過反坦克步槍,不過主要是英制博伊斯反坦克步槍,而且數量不多,主要裝備中國遠征軍。而至於剩下的絕大多數中國軍隊,更多的時候還是隻能依靠集束手雷、地雷甚至是血肉之軀去對抗日軍坦克。


戰壕


我記得國軍好像裝備過博伊斯反坦克槍,但是據說效果不好,擊穿距離近,且殺傷力不夠,打穿也未必能對設備和人員造成傷害,很多時候坦克都開到臉上了,反坦克槍的效果還不如集束手雷好,於是國軍高層就再沒搞過反坦克槍。而且日本鬼子裝備的戰車在中國戰場上的地位並沒有想像中重要,數量少,步坦協同很一般,畢竟坦克只是步兵支援武器,主要作用是應該是聚集起來撕開國軍防線,但是就中國戰場上的戰鬥而言,日本的坦克並沒起過決定性作用,而且戰鬥中主要傷亡都是日本步兵造成的,換句話說,就當時的戰爭情況而言,鬼子有沒坦克對戰局影響不大,國軍花大價錢仿製或購買反坦克槍還不如多搞一些重武器來的實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