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一覺醒來,整個手臂都麻了,像有無數只螞蟻爬過,休息幾分鐘後症狀又消失了”,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生理性的手腳發麻主要由不良姿勢或是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造成的,導致局部供血不足、末梢血液流通不暢,如:上廁所久蹲、久拎重物、睡姿不正確等。

這類手腳麻木一般症狀較輕,對身體的影響較小,通常能在短時間內緩解,握拳、拍打、緊繃腳部等動作重複幾次,即有緩解之效。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但如果長期或無明顯誘因出現手腳的間歇性麻木,甚至夜間因麻痛而突然醒來,千萬要警惕。

手腳發麻的7個真相

手腳麻木是個危險信號,老年人尤其要警惕,總結起來,主要有7大原因。

1、臂神經受壓

睡眠中如果姿勢不正,頸項偏斜或手臂受壓,就會引起手發麻。這時只要換姿勢睡,活動一下手臂,麻木感便可消除。

2、頸椎病

經常單手麻木,很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

主要由於長期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等,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近七成手麻症狀由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

症狀表現

① 拇指、食指麻木,可能預示著第5、6椎間孔壓迫了頸神經;

②中指麻木,可能預示著第6、7椎間孔壓迫了頸神經;

③ 時常感到脖子很累,似有重物壓著,早上起床時雙手有僵硬、麻木感,可能預示著第七頸椎棘突處的卡壓。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3、腰椎間盤突出

有人認為80%的慢性疾病與衰老都源於脊椎的變形與彎曲。但在20歲以後,椎間盤會開始退化。對於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有外傷史、不良姿勢等群體容易引起腰椎疾病。

症狀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常表現為反覆性的下肢麻木,單側或者雙側的大腿、小腿以及足部出現麻木,同時伴有腰部疼痛等不適症狀。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4、腕管綜合徵

腕管綜合徵,主要是外傷、勞損等引起的腕部病變或退變,壓迫到神經時會引起手指麻木、無力,也可能伴有胳膊、手腕等處的麻脹感,手指靈活性降低。

高發群體:

一般好發於常搬運、託舉等工作人員,但手機、電腦玩得過多也會增加病發風險。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5、神經炎

格林-巴利綜合徵、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是神經纖維和髓鞘遭受免疫攻擊造成的,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

症狀表現:

早期症狀以感覺障礙為主,臨床上常有對稱性的疼痛,有麻木、蟲爬、發熱、觸電樣等異常感覺,且下肢症狀較為多見,從腳趾到膝蓋都可能出現不適症狀。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6、一過性腦缺血

腦動脈硬化或狹窄、血栓脫落、供血不足等都可能誘發一過性腦缺血,嚴重時可能預示著腦梗等高危疾病,應積極預防、治療。

好發於三高、心房纖顫、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等中老年人。

症狀表現:

常表現為手指發麻或是一側的肢體發麻。若伴有頭痛頭暈、視野黑蒙或視線模糊、流鼻血、協調能力差等症狀時,可能是中風徵兆,需警惕。

7、三高等血管性疾病

三高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血流不暢或減緩、神經變性,細胞所能獲取的氧氣等養料也會減少,都可能引起手腳發涼、麻木,或有緊繃感,甚至疼痛感。

建 議:

三高患者應積極參與正規合理的治療,控制病情,適當進行鍛鍊及補充營養元素。

若出現手腳發麻的症狀,需配合使用改善循環的藥物。

若出現第6點中的抽搐、單側麻木等症狀時要警惕中風。

7件小事緩解手腳麻木

手腳麻木是很多疾病的常見併發症,特點是容易反覆發作,不易徹底根治。要想擺脫手腳麻木,不但要堅持藥物治療,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很多細節。

合理飲食

飲食要清淡、少鹽,少攝入動物脂肪,多食高纖維蔬菜,可幫助軟化血管,緩解手腳麻木。

多飲水

多飲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腦供血。

補充維生素

老人要適當補充維生素B1和B6、維生素C,提高身體代謝功能,緩解手腳發麻症狀。

適度運動

午後或傍晚,可在戶外進行散步、慢跑、打太極等運動,但不可時間過長或運動量過大,運動前先熱身10分鐘(伸腿、扭腰等)。

注意睡姿

睡覺時最好平躺,不要壓著手腳。枕頭高度一般以7~9釐米為宜,軟硬也要適中。

定期體檢

老人要定期查血壓、血脂,以及做血液流變學檢查,如有高血壓或高血脂,及時治療。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作息規律

堅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晚上不要長時間看電視。要有睡午覺習慣,40分鐘為宜。

兩種食材幫助緩解症狀

納豆

納豆,健骨骼,護血管。

黃豆經特殊發酵處理後的納豆,可以輔助溶解血栓,逆轉動脈硬化等血管性疾病,也能保護骨骼。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① 其卵磷脂可調節血脂,降低壞膽固醇,防治血管硬化及血管內膜的損傷;

② 其鉀元素可以促進鈉鹽的排出,有一定的輔助降壓功效;

③ 其維生素K2,不僅能促進骨骼發育與健康,又能減少鈣化風險,保護血管。

深海魚

深海魚,防中風,護神經。

深海魚中含有ω-3脂肪酸,能降低壞膽固醇、甘油三酯,保護心臟、血管、神經健康,又有抗炎性,能減少關節僵硬和疼痛。其中,深海魚中的DHA、EPA,能輔助修復血管,預防腦出血。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研究證明,每週吃2~3次深海魚有助於降低中風風險;深海魚油,有效含量更高,可降低心率失常風險,心臟病患者補充ω-3脂肪酸後也能減少再發的風險。

經常手腳發麻不可忽視,可能是這些“麻煩”發出的警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