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總用到“嬰兒”的比喻,要說明什麼?

中青文閱讀



子君to君子


《道德經》原文中,多次提到嬰兒。這是嬰兒與道有共通性,所以,說出來,只是為了加深人們對於道的印象理解。

嬰兒與道有什麼共同性呢?老子可不會隨便亂比較,這可是經過認真觀察瞭解之後,才會說的。但是呢,很多人其實理解上有偏差,所以也多數人就讀不懂《道德經》了,自然更加體會不了嬰兒有什麼與道相同的特色啦。

我們呢,觀察嬰兒,會知道,嬰兒剛出生那會,是不辨親疏的。對於吃的呢,酸甜苦辣,都不會刻意追求,當然了,辣這個不可以嘗試哈,不然嗆到了。但是呢,比如苦的,嬰兒是照吃不誤的,管你苦的鹹的酸的甜的?不介意,有的吃就行。再大一點,就開始認人了,也對味道有辨別之心了,不夠甜不夠香,不願意吃了。所以奶粉商家,就會製造一些加了增香劑的東西了,這是後話啦。

老子說天地不仁,聖人不仁,都是和嬰兒一樣,哪來的好惡呢?哪來的親疏厚薄之分呢?哪來的貪慾呢?這些,都是後天人為的添加上去的啦,搞得自己很麻煩,還以為這些就是人生目標呢?其實離道越來越遠了,以致於老子不得不公開傳講《道德經》了。因為這個社會,已經很混亂了,再不亡羊補牢,恐怕後果難料,人們也難獲幸福自在。

講到這裡,大家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老子總愛談論嬰兒呢?


命理師陳一宏


嬰兒是新機,身體內還沒有下載運行五花八門的APP,只有正版操作系統運作。運行流暢不卡頓,處於最接近道的狀態。多次人間投胎者雖然被動攜帶各種信息,但那些信息已經被加密隱藏。

嬰兒頂門未合,信號滿格。先天意識來去自由,一個進出,元炁充盈。

一般情況下,孩童生來就有“眼通”這種功能,隨著年齡增長,吃五穀雜糧飛禽走獸,“眼通”功能逐步退化。《西遊記》第一回,悟空剛出生就金光焰焰,震動天庭。經千里眼順風耳觀察:“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 天天吃大魚大肉,那點能力吃棗要完。

既然知道了人間煙火的副作用,就需特別重視,約束口腹之慾,清淡適度才是正道。

復歸於嬰兒就是收回散亂的意識,約束身口意。有所取捨,不被動輸入大量無用信息。逐步清除垃圾意識,看待事物不貼標籤,思無邪。如嬰兒般淳樸,保持一顆柔軟心。明鏡佈滿塵埃,隨著不停清洗擦拭,圓明的本質顯現。種種先天功能隨之恢復,一臺能與天地保持暢通的超級終端就這樣被修復。天地母親,我回來了。


輪迴人間經年


道是什麼?我們都會說是規律!是變化!是無為!

也就是說,在“道”中,沒有“人為思想”的東西,而是有一種潛在的力量,不需要知道,它自己就會自然而然的運行。

不需要刻意的力量,不需要人用有意識的想法來左右,不需要什麼“強為”的東西,道,就會指引著從當下這一刻,變化成下一刻!

無所謂失去什麼,也無所謂得到什麼,因為沒有思前想後,從而讓自己始終處於“道”這個變化狀態的當下一刻中,只是遵循自然的道,在其中自在的存在,如此存在狀態下的自己——近乎於道!

所以,道,其本質,我理解為——規律指導下的每一個當下存在!

在這個存在中,只是存在,無所畏懼、無所苦樂、無所得失、無所高低強弱、無所美醜……即,不二之心!

通俗講,就是一種不帶評判的當下存在!不思過去、不念將來、不知當下!

真正能夠活在當下那一刻的人,是不知當下的!你一旦“知道”時!當下就丟失了!只有“在其中”時,才是真正的當下!

嬰兒,是人,並且擁有了道的精髓,他喜怒無常卻從不駐留,只會在其中!平靜好奇的眼神,看到什麼都是新奇,不駐留隨見變化喜好,磕碰了就肆意哭泣,再見到新東西又能戛然而止,同時又一切近乎於無為,當下經驗著,過往不究、未來不寄,只是當下存在著……

活在當下,即為道!

道,即為規律!

規律,即變化!

變化,即每一個存在!

成人的世界,只有在“覺、悟”之後,才能重回那種近乎道的狀態,能夠不被習性左右,打破固有思維內的知障、執障,重獲只是那種感受當下存在的狀態時,

喜怒哀樂,就只是喜怒哀樂,但是不會“心受其害”,從而得自在!


辯明事理火火烽



慧芳山泉


《道德經》中的“嬰兒”

記得《道德經》有四章涉及到了“嬰兒”。

第十章有“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意思是“聚合精元之氣達到柔順,能回到嬰兒狀態嗎”。嬰兒狀態是天然的、質樸的、未受汙染的純真的狀態。

第二十章有“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意思是“只有我淡漠地,那沒有什麼反應的樣子像懵懵懂懂的嬰兒還沒有長成有慾望的小孩兒”。

大家快樂無比,“我”對熙熙眾人的反應竟渾然不覺。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那沒有反應的樣子像處於懵懂狀態還沒變成孩子的嬰兒;其結果必然是形成“儽儽兮,若無所歸”的表象,而實際上這種狀態是一種對客觀外界的無慾狀態,是一種跳出三界外的獨自清醒、清靜的狀態。

第二十八章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思是“知曉什麼是雄壯,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溝溪。做天下的溝溪,恆有的美德不會脫離,又回到無智無慾的嬰兒狀態”。

嬰兒沒有複雜的思想,舉動全是自然的本能,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無智無慾當然不會受到汙染,當然清靜無為。

第五十五章雖然沒出現“嬰兒”,但出現了比“嬰兒”還純的“赤子”。而且全章談的就是“赤子”之德。

原文如下: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第五十五章的意思是:

心裡有厚重的道的品德,就像剛出生的男嬰一樣:毒蟲不咬他,猛獸不撲他,兇鳥不抓他,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緊緊的;不知曉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卻挺起來,是生命本能的精氣發揮了作用,成天嚎哭聲音卻不嘶啞,是平和無慾的元氣發揮了作用。知曉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曉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長就是吉利,意識能夠控制元氣就叫做強健。

第五十五章是《道德經》中專門談被推崇的道之“德”的一章,強調應具有赤子一樣的“厚德”。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指的對象是誰?是道,道之純粹猶如剛出生的男嬰,不受侵襲,不受阻撓,赤子所具有的品德它都具有;是任何依道而行的人,他也會像赤子一樣“知和”,懂得“益生”,能做到“心使氣”,因此五毒不侵,妖邪不擾。

由“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可以看出,《道德經》中的“德”是“純天然”的,未經後天加工改造的品質,具有“樸”的特點。

赤子,紅孩兒,初生之子,未經後天加工雕琢。老子用赤子來比喻深厚修養的境界,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而免遭不幸。如果縱慾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知曉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曉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長就是吉利,意識能夠控制元氣就叫做強健。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先承上談“知和”即為“明”,繼而認定“和”有“益生”的屬性,“和”就是“心使氣”,得出“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的結論。

“祥”與“強”圍繞“赤子”而談,厚德而保持“赤子”本色,才能像赤子一樣,“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才能像赤子一樣,“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才能“終日號而不嗄”;才能“精之至”、“和之至”;才能“明”。這就是循道而行,這就是真“祥”,這就是真“強”。

說道“含德之厚”,像赤子一樣,“蜂躉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正是第五十章所稱道的“善攝生”。說道“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終日號而不嗄”“精之至”“和之至”,是“知常”,是“益生”,是“心使氣”。此“心使氣”之強是真強健,是“摶氣致柔”的頑強,不是“剛強”之假強。“心使氣”正是“馭氣”,“摶氣致柔”(第十章)是養性之道,當然“益生”,當然“祥”。“心使氣曰強”,即第三十三章中所講“自勝者強”。“知和”是達到“心使氣”的必要條件。“知常曰明”全篇兩見,另一見在第十六章。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猶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此“益生”與“心使氣”是自然而為,是天道。


陳廣逵


老子在《道德經》中三次提到了“嬰兒”,一次赤子,赤子也是嬰兒的意思。

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

以上四處提到嬰兒,我的理解是:

道,本來是無形無物的存在,說不清道不明,恍惚鴻蒙,不可名狀,勉強用了一些概念來描述道,比如恍惚、無名之樸、玄德等等,又用了日常生活中無數二元對立的事物來解釋道的表現形式,如有無、空用、高下、前後、長短、音聲、先後、善惡等等,但這些總體來說都是抽象的概念,智商不夠的人,比較難以理解到底是什麼意思,他說這個東西叫道,你不理解,他說還可以叫玄德,讓人聽了更蒙圈,又說還叫樸,我覺得還不如稱為“道”更好聽,他說道的運行像風箱——橐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人們會問,道跟風箱有個毛關係?他說道像車、像房子、像水瓶,人們問,道從哪看出來像車、房子、水瓶了?總之說了很多,都是抽象的概念,大家仍然無法具體理解,“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最終,老子找到了一個最能夠解釋道、表現道的具體事物——嬰兒!

嬰兒,所有人都認識,所有人都見過,所有人都是從嬰兒成長起來的。嬰兒是什麼狀態?剛從母胎出來,無智無識,不辨萬物,無念無慾,物我混一,真氣充足,精元渾全,這跟道的狀態基本差不多!

看看老子是怎樣用嬰兒來類比道的: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守真元精氣,守元抱一而不亂不散,使身心至柔至順,就像嬰兒之至柔至弱。

“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我不像眾人那樣熙攘熱鬧,而是寧靜淡泊少思寡慾,像嬰兒當初還沒有產生智識長成孩童的最初狀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雄守雌,固守柔弱,如嬰兒之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初生嬰兒,精元渾全,至精至和,不能為鳥獸毒蟲所害,“不害之全,是謂善生”。不知男女之交合就能自然勃起,整日啼哭也不至喑啞,都是因為精氣充足,元陽未洩的原因。這就是嬰兒的“含德之厚”,就是嬰兒混沌純全的體現,這就是道在世間的具體表徵。


玉心777


有一認知理論叫“隱喻”,隱喻又分結構隱喻、方位隱喻、本體隱喻,而《道德經》應用最多的比喻就是本體隱喻。

在《道德經》中隱喻的目標域是“道”,源域主要是集中在水、女性和嬰兒。

以水喻“道”,揭示了老子對萬物本原的形象追索和自然取向的哲學思想;

以女性喻“道”,反映了老子對母系氏族社會的深情追憶和自然無為的處世哲學;

以嬰兒喻“道”,表達了老子對生命原初狀態的確切體驗和返璞歸真的人生哲學。

其實通讀之後,你會發現:相對水和女性,《道德經》較少運用嬰兒這一意象。某種意義上說,老子可能更喜歡嬰兒意象,無論用“孩”、“赤子”、“嬰兒”,本質都是反映老子的“復歸”意識,呼喚著人們返璞歸真,恢復嬰兒本性,重拾人生旨趣。


一滴水201609



鄭上志


“嬰兒”為元嬰正氣、須臾之間不離守護、迨至亥子相交始成孩(子.亥)元嬰鑄就孩童長成魂魄攢簇形神圓融!此大道行所為!乃修真徑路神仙手段!豈是坊間翻書道院唸誦枯坐頑空持齋打坐之徒所能會得、更非校考訓詁解釋《老子》宣講《道德》迂腐文人執拗專家所能企及——

💫〖星槎聯盟.盟主星槎散人.長風言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