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為什麼叫做“經”?

淡漠千里1


經的解釋,在提問附加處已經講明白了“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什麼意思?就是天講的道理,地講的道理,聖人講的道理,就是經,是不可更改的偉大的教導。“彝訓”就是日常的教導,但我看到一個回答把這解釋成“天然存在的,長久存在的對人類的引導教導。”---百度抄都抄不會。


《書·酒誥》:“聰聽祖考之彝訓。” 瞭解一下?


至於詩經,本來也不是“經”,而就是叫《詩》,因為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所以又被成為“詩三百”。周朝之前是沒有《詩歌》存在之考證的,直至周朝,建立了一個官職叫“采詩官”,專門負責收錄各地民謠,按孔子的說法,就是用作對各地民俗風情的瞭解,並體察治理上的得失(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經》中大部分的詩歌都是來源於此,其餘少部分則是士大夫們的謳歌之作、祭祀天地之作。

而《詩三百》被稱之為‘經’,那也是西漢時候的事了。總結起來,《詩三百》成《經》之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詩三百》傳是由尹國國君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的。

第二,孔子對《詩三百》評價極高。孔子不但對《詩三百》給予了“思無邪”這麼高規格的評價,同時也是孔子作為傳導政治觀、教育觀的工具。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第三,孔子的地位極高。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經過後世統治者不斷追封,變成了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第四,西漢時期獨尊儒術。雖然這個時期的“儒術”已經被改的面目全非,淪為了統治手段。但也必須拉著孔子的大旗來“掛羊頭賣狗肉”,武帝一看:《詩三百》孔子編的?嗯,儒家經典....孔子評價這麼高?嗯,聖人教會....這玩意很主觀啊?嗯,隨便改嘛!

於是乎,大手一揮,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


此後,為了鞏固《詩經》的地位,不但司馬遷寫作“《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歷代儒學、理學家都不斷的對詩經作疏作注,添加私貨。-----淪為教化工具之後的《詩經》,其實已經失去了作為詩歌審美旨趣了....


以上,就是《詩經》之所以為《經》的由來了。


無聊到巔峰


《詩經》為什麼叫做“經”?

問得好,確實有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一本書要叫作“經”。如為什麼《詩》《書》《禮》《易》《春秋》要叫作五經。

一、“經”字的本義

經,本義是指織布機上的縱線,上下兩端固定,再橫向編織緯線就可以織成布匹或織物。

二、為什麼一些書叫作“經”

古人認為天南地北,如果要把東西南北畫成圖的話,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天地定位,是南北、上下方向的。“經”在織布機上的特徵正與此相同。所以它“象天地”。

經,在織布機上有搭建布匹的結構,又引導緯線沿著它固定的方向和形式編織,完善成布的作用。

而天地以其“道”製造、管理和發展世界萬物包括人類。天地之道,既構建豐富和發展世界,也引導世界中的一切沿著“道”的規定和指引前進。它對世界一切包括人類還有引導、指導、教導的作用。天地之道作用於人,人遵而行之,就形成人道。

所以,用“經”來象徵“天地人”之道,其實是很恰當的很形象的。

因此,古人就把向世人傳遞天地人之大道,教導人類遵守天地人之大道的書,稱為“經”。也就是“經書”。

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三極,就是指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大道。

彝訓,就是指天然存在的,長久存在的對人類的引導教導。

所以說,經書,就是講述長久不變的最高標準的大道,有不可以改變的不可比擬的教育作用的書。

當然,通常意義來講,經,是指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

另外,宗教中講教義的書,也稱為“經”。

三、儒家的經典書籍是很多的。

最為流行的是四五、五經,後來發展到十三經等等。但是最常見的說法以“三綱”“五常”“六儀”為天地之經。

四、《詩》夠格叫做“經”嗎?

當然,夠格。《詩》是由孔子刪改確定的。可是從3000多首古詩中挑出來的,而且僅剩十分一左右,共305首。

為什麼只選這305首?而大部分都丟了。因為這305首符合孔子的仁義禮樂教化思想,孔子覺得可以用它作為“詩教”的教材。所以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加上西漢獨尊儒術之後,孔子被推上至尊無比,不容絲毫懷疑的高度,孔子出手的東西自然經典無比。同時,“詩三百”確實有很高的價值,所以尊之為“經”是相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