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鋁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粗到精

不久前的一天,在萬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鋁業二公司,忙活了一上午的安全處處長常心樂回到辦公室,就著一個掉了好幾塊搪瓷的舊搪瓷臉盆洗去了手上的油汙。臉盆的底部印有“建設電廠集資留念”的字樣,落款時間為1990年6月。

這個用了28年的搪瓷臉盆,是萬基控股集團的前身新安電廠集資建廠紀念品。它見證著改革開放給洛陽鋁產業帶來的“零”的突破——小型電廠投產夯實能源基礎,最終實現第一塊“洛陽造”鋁錠下線。從小到大,從粗到精。如今,洛陽鋁產業踏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節拍,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產品應用遍佈通信、軌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不斷煥發著新的強勁發展動力。

集資建電廠,孕育鋁產業

鋁的生產,需要充沛的電力,國內不少電解鋁企業的前身均是電廠,萬基控股集團也不例外。

20世紀80年代,為了擺脫貧困,新安縣藉助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決定利用豐富的煤炭資源,通過貸款和群眾集資的方式,興建裝機容量為2×2.5萬千瓦的小型電廠。

“為建電廠,全縣幹部職工每人集資一個月的工資,農民及城鎮居民每人集資兩元錢。”常心樂說,那時候他上高二,星期天經常步行6公里的山路回鄉下家中背乾糧和鹹菜,2毛錢的公共汽車都捨不得坐。“儘管生活艱辛,但全家人對集資辦電廠的事情非常支持,都期盼電廠能早點兒建成發電,改變生活狀況。”

1987年,新安電廠通過嚴格的考試,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招收了280名工人。常心樂如願成了電廠成立後的第一批工人。

1989年4月和10月,新安電廠兩臺機組先後併網發電。第二年6月的一天,常心樂的父親喜滋滋地從工廠帶著一個搪瓷臉盆回到家中,一進門就高興地向全家人宣佈:“電廠集資款退了,也分紅了,還發了這個搪瓷臉盆當紀念品!”

見證“洛陽第一鋁”下線

1997年,“九五”計劃之初,新安電廠獨資建成投產新安鋁廠電解鋁生產線一期工程。該工程在國內率先採用大型預焙陽極電解槽和幹法煙氣淨化回收技術,因建設週期短、投入資金少、技術水平高、環保效果好而被媒體譽為“跨世紀鋁產業建設史上的經典之作”。

“當時電廠抽出100多名業務骨幹到外地學習電解鋁工藝,工人們都爭著報名。”常心樂回憶。那一年,他有了新身份:從一名普通電廠工人成為鋁廠電解車間幹部。

如今,在新安縣博物館工業展覽專櫃,靜靜地躺著一塊泛著銀光的鋁錠,其身份頗不普通——1997年12月28日,洛陽曆史上第一塊自產鋁錠在新安鋁廠下線,“洛陽鋁”從此踏上歷史舞臺。

新安鋁廠建成後,在以煤電為基礎、鋁產業為主幹的企業構架基礎上,企業廣納資金、多元經營,一步步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

1999年3月,企業完成年產3萬噸電解鋁二期續建工程,年產能從2.5萬噸大幅增長至6萬噸;2003年年底新建成12萬噸電解鋁工程和2×13.5萬千瓦發電機組實現達產,整體實力從此躋身全國大型企業行列;2005年建成投產15萬噸高精度鋁板帶項目和年產2萬噸鋁箔項目,“煤—電—鋁—鋁深加工”產業鏈條正式確立……

歷經“新安電力集團”“萬基控股集團”兩次名稱變更,萬基控股集團現已成為一家集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鋁深加工六大支柱產業於一體的大型企業。

借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洛陽鋁”邁向中高端

萬基控股的跨越式發展,是洛陽市鋁產業發展的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緊扣國家鋁產業政策,推動鋁產業做大做強,特別是近年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機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以萬基控股集團、伊電控股集團、龍鼎鋁業公司、香江萬基鋁業公司、麥達斯公司等為主的企業方陣。

洛陽鋁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粗到精

日前,從萬基控股集團高端鋁材研發生產“前線”——洛陽萬基鋁加工有限公司傳來好消息,企業新開發的鋁板帶產品高強度百葉窗料各項技術指標穩定,銷售火爆。

如今,萬基鋁加工公司年產高精度鋁板帶20萬噸、高精度雙零鋁箔2萬噸,其中0.0055毫米“雙零”鋁箔更是填補了國內生產空白,產品遠銷美國、韓國、日本、印度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

伊電控股集團建設亞洲首條哈茲列特連鑄連軋鋁板帶生產線,電解鋁產能居全國行業前列;洛陽麥達斯車體鋁型材配套鄭州地鐵二號線;龍鼎鋁業公司發力終端市場,開發出的親水鋁箔配套志高空調……從無到有、從有到精。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市各電解鋁和鋁精深加工企業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引入新技術、新工藝,開發高精鋁板、帶、箔等高附加值產品,應用遍佈通信、軌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大步邁向鋁產業中高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