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世獨立的高山溼地,藏著湘江的“第一滴水”

卷首語

湘江之水“天上來”

這次湘江水源地的調查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一者,山路艱險難行。抵達永州藍山縣湘江源最高一片高山溼地前,山路被雨水沖刷崩壞,挑選4位技術出眾的摩托車好手,沿著懸崖邊愣是開上了主峰,回首崩壞的路面,唏噓良久。

二者,山頂水系複雜。雖說湘江源已定在藍山縣大橋河,但瀟水有三源,大橋河是其一,另有中河、凌江河,且一直有中河長度長於大橋河的說法,該爭議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且在人為引水發電的干擾下(目前凌江河、中河的水都被引到大橋河用來發電),使得湘江源頭自然流淌的河床出現斷流,讓真正的源頭成為一團迷霧。

但在4天的山野跋涉中,我們也總結出關於湘江水源地的初步認識。瀟水改為正源後,南嶺諸山脈像臂彎一樣環抱著它,在L型的瀟水源頭處,萌渚嶺、都龐嶺山脈成為了湘江的水源地與分水嶺。湘江正源發源於野狗嶺大橋河,又以藍山、寧遠境內數座海拔超過1700米的大山,如香爐石、三分石、畚箕窩為共同的水源涵養地。這些涵水的地方,往往是一片生機勃勃的高山溼地或草甸,這也是我們以高山溼地為線索調查湘江水源地的原因。

再溯湘江源

遺世獨立的高山溼地,藏著湘江的“第一滴水”

海拔較高的南嶺地區因氣候溼潤,十分適宜生長苔蘚。組圖/記者錢燁

藍山縣湘江源地形圖及記者探訪高山溼地路線,底圖由童潛明繪製。

韭菜嶺高山溼地香薷草。

去香爐石高山溼地偶遇毛花獼猴桃。

韭菜嶺高山溼地內的獐牙菜。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這句話對於南嶺諸山脈而言確實合適。從海拔1805米的三分石(傳統意義上的瀟水源)腳下眺望湘江源,河床穿過竹林像一條白色的細線,只有翹足細聽才能遠遠地聽聞一點極細的水流聲。如果把河流比作大樹,它的源頭就像密密麻麻的根鬚,根鬚需要土壤,而水源地則離不開山脈與森林的養護。在人力可以抵達的湘江源頭處,奔流的湘江已經變為涓涓細流,而這些水是從數個高山溼地中流下來的。

野狗嶺黑衝源,長著海蘚的小溼地

面對湘江源諸多的疑點,5年前,《湖湘地理》的記者也曾深入永州藍山湘江源森林公園去親自求證,那次探訪的結論是,湘江正源發源於野狗嶺,並不處於傳統意義上認為的,由香爐石、畚箕窩、三分石形成掌中地區。而真正發源於掌中地區的中河(瀟水三源之一),也並未排除是湘江源頭的可能。

在湘江正式改為以瀟水源為源頭後,有關湘江正源的爭議一直未能撥清。時隔5年後,我們再次啟程,將忽略源頭的爭議,將重心放在之前忽略的源頭區域高山溼地的走訪上。

無論湘江源最後發源於哪裡,以萌渚嶺、都龐嶺環抱組成的水源地與分水嶺的格局不會變。而在這一眾山脈之中,涵養水源的高山溼地是遺世獨立的,它們構成了水源地真正的源頭,而常常作為水系的外圍而被忽略。

10月10日,冒雨登頂野狗嶺(官方公佈的湘江正源),沿著溝谷拾級而上,這裡已經開發為湘江源景區。陪同前往的藍山縣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副局長李振軍在前頭帶路,大橋河源頭水量充沛,偶爾可見落差不大的瀑布。

“國慶的時候下面停滿了小車”,李振軍開口說。隨著湘江源確認在藍山境內後,當地的旅遊業也稍有起色。湘江源國家級森林公園也在擴充林地範圍,儘可能地將香爐石、三分石,以及瀟水的三個源頭區域都劃入水源區的保護範圍。

“去年年底組織春節踏青,我們首次沿著大橋河走到源頭。”李振軍不緊不慢地說,“小地名叫黑衝源,是一片長著海蘚的小溼地。”

李振軍嘴裡的海蘚是當地人對高山溼地中的金髮蘚、泥炭蘚的土稱。南嶺山脈海拔超過1500米的窪地處,往往發育著高山溼地,因為海拔高,也常常作為河流的水源涵養地或者分水嶺。

以藍山縣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的幾座海拔超過1700米的主峰來說,畚箕窩、三分石、香爐石、野狗嶺組成了水源地的屋脊。屋脊的南坡發源有大橋河、中河、凌江河,三者都是瀟水的源頭。屋脊北坡的水流到寧遠,最後也匯入到湘江裡面去。雖然作為分水嶺,卻都是湘江的水源地。

據李振軍介紹,森林公園管理局在凌江河源頭的金雞嶺也發現過“海蘚”,“規模比較小,碎片化地分佈在山上”。此外,黑衝源高山的溼地也是小而碎的,“這裡一片,那裡一片,分散在山脊的凹窪處,應該是湘江水源最高的地方”。

湘江源溼地年輕,花崗岩齏粉對涵養水源非常好

為了目睹湘江源頭的高山溼地,10月11日我們更換了一條好走的路線。把車開到距離湘江源最近的村落坪源村5組後,換上摩托車,由組長伍志庭在前面帶路,翻過一段極其艱險的崩坍路面後,抵達坪源村的集體羊場。

這條路是夏天雨水沖壞的,路面是花崗岩的齏粉,容易陷車,最好的越野車也寸步難行,有些路段則緊挨懸崖,一不小心栽個跟頭,滑下去就是遇難現場了。

不得不佩服伍志庭的車技,他與四位摩托車手,沿著路面垮塌剩下的羊腸小道,一路左衝右突好不容易來到山頂。伍志庭開得最快,坐在後背的我實在是捏了一把冷汗,于山腰處回首來路時,唏噓不已。

沿著坪源村的集體羊場,向上步行40分鐘,站在山頂,即可眺望香爐石、三分石。面前的山本地人喚作“公公背媳婦”,是兩處巨大的山體,從中劈開。背後就是三分石,遠處是隱隱約約的畚箕窩,湘江源地區最高嶺,已屬寧遠地界。

伍志庭帶我們去看的高山溼地,屬於坪源村的集體林地,雖然已劃入藍山縣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的範圍內。這片溼地緊挨羊場,佔地面積約有20畝,是一處正在發育中的高山溼地。從外圍看,形似橢圓形,坐落於香爐石的北坡,水是流到寧遠去的,而後注入湘江。熟悉湘江源地形的伍志庭說,周圍像這樣的溼地有5處之多,有的水流到南坡瀟水,有的流到寧遠去,只有本地人才摸得清楚這些“爛泥糊”的具體位置與水流方向。

所謂爛泥糊,其實是指湘江源頭區域,山體基質花崗岩的齏粉,在長達數百萬年的時間裡,裸露在山頂的花崗岩在風化、雨水的作用下,堅硬的岩石逐漸分解為齏粉,堆積在低窪處,有時甚至有數米至數十米之厚,對涵養水源非常好。這也是湘江源碎片化的溼地形成的原因。

與南嶺山脈,城步境內的高山溼地相比,湘江源頭地區的高山溼地還很年輕。一個重要的證據是,坪源村“爛泥糊”內可以找到的金髮蘚、泥炭蘚的數量非常少,只有在“湖”中間最為泥淖的地方,才看到苔蘚橫生的痕跡。而相對年輕的大圍山高山溼地經鑽探測量已有7000多年的發育歷史,苔蘚群落已達1米厚。

這大約是藍山縣湘江水源地區域內數個高山溼地的群像。與我們此後探訪的另一處湘江水源地——韭菜嶺高山溼地的境況相同。經湖南地質專家童潛明教授推測,南嶺諸山脈的高山溼地的成因與第四紀冰川有關。大約是冰川時期的冰窖窪地遺址,發育苔蘚群落後產生。

只是,藍山、道縣兩處水源地高山溼地上的植物利群略有不同。由於時值秋季,草木枯黃,坪源村上的“爛泥糊”已盡顯秋色。芒草抽出白色的果穗,遠望猶如“蘆花”。溼地的頭部是一片竹林,據伍志庭說是近兩年才侵入的,竹林會改變溼地面貌,最終將溼地變為旱地。站在香爐石腳下眺望另一塊溼地,儼然已是一片竹林。“湖”中有大薊屬的草本在開花,伍志庭走入“湖”中查看,泥巴深陷到膝蓋,溼地的未來是一個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