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和瀋陽哪個城市發展的機會更大?

奮鬥中的95後


哈爾濱和瀋陽的相同點是這兩座城市都是地處東北的省會城市,同時也都是副省級城市。近些年,由於東北地區整個經濟形勢不是很好,哈爾濱和瀋陽的經濟發展都不理想,在2017年26個省會城市GDP排名中,哈爾濱和瀋陽分列第14位和第15位。



哈爾濱距俄羅斯較近,作為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中心城市”和“對俄合作中心城市”,哈爾濱在對俄文化交流合作上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和政策優勢。

而按照國家的發展規劃,瀋陽目前是東北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是整個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從地理位置,瀋陽的地理位置距國內其他各大城市也比哈爾濱近,而且瀋陽距遼寧的沿海城市距離也更近,這些對於經濟發展有利。



另外,大多數企業東北地區的分公司或總代理商等都設在瀋陽,還有象京東這種電子商務企業在東北地區的主要倉庫也都設在瀋陽。各國的領事館也都設在瀋陽,負責辦理東北地區的出國簽證,而且最近為了滿足更多領事館的需求,瀋陽準備在長白島建立新的使館區。這些都會持續帶動瀋陽的發展。

客觀來說,從長遠的發展看,瀋陽發展的機會還是要比哈爾濱更大一些。


新晚報


雖然從小在哈爾濱長大,也是身為一個哈爾濱人,但是這個問題你要是問我!我還是跟你回答應該是瀋陽吧!瀋陽市國傢什麼等級的城市,每年哈爾濱和瀋陽的GDP等等各種數據,其實朋友你上網一搜就會出來,我就不跟你詳說了!

就我自己這幾年在哈爾濱生活和經常去瀋陽的過程中,跟你簡單講講我的感覺吧!

先說哈爾濱,因為工作的原因,也會經常跑政府等部門,雖然每屆的省裡還是市裡的領導班子都是越來越好。將哈爾濱這個城市業發展的越來越好,各種招商引資,各種建設等等,但是憑我的感覺哈!畢竟是在國家的一角里面,政策啊!經濟啊!什麼什麼都會受限的!也會稍有些滯後!即使是在南方或是在國外招商過來的項目也是發展緩慢,但也正逐步邁向新的臺階,一點一點的變好!只不過真的是一點一點的便,沒有什麼飛躍式的!(雖然城市看著建設的特美。特好。)

再說瀋陽,瀋陽其實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城市,因為前幾年愛人在那邊學習,經常坐著火車去那邊找她,再加上有時去南方自駕遊,都要經過瀋陽的。要說城市的各種數據,我真的不是專業,但就憑我自己的觀察來看,瀋陽第一要比哈爾濱這個城市大,原來的工業發展的也不錯,雖然城市沒有哈爾濱的美,但是人家建設的確實要比哈爾濱要強,比如地鐵,就建的要比哈爾濱快很多!一步慢,步步慢啊!在從我自己在瀋陽的各種消費來看,無論是飯店還是各種人們經常光顧的商場等消費行業,都是要強於哈爾濱的,如果你去過瀋陽,應該深有體會,雖然兩個城市的風格截然不同,但是瀋陽是我挺喜歡的一個城市!

所以說了這麼多,希望網友別噴我,我倒不是在黑哈爾濱,我生長在哈爾濱,我非常非常愛這個城市,我也不會離開它!但是從客觀的評論上來講,瀋陽從地理位置等各方面也先天的優於哈爾濱,是哈爾濱無法超越的!但是近年來從國家的各種政策和側向的發展來看,也是要優於哈爾濱,強於哈爾濱的!


生活報


前幾天,我回答了瀋陽和哈爾濱在城市建設上的對比,總體和大多數朋友是一個觀點,瀋陽略好於哈爾濱。在發展機會上瀋陽也強於哈爾濱,這也和兩個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經濟實力有關。瀋陽現在已經進入到新一線城市,哈爾濱還是二線城市。雖然哈爾濱的經濟總量略高於瀋陽,但是在居民消費等方面瀋陽高過哈爾濱。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的省會城市,具備一定的地區優勢,但是這個優勢具有一定的區域限制。瀋陽位於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區,是東北連接華北的交匯點,在地域上比哈爾濱有優勢。另外,瀋陽作為一個現代產業的集散地,在人才吸收和利用上也比哈爾濱好一些。遼寧的經濟是瀋陽和大連競爭,哈爾濱在省內沒有競爭對象,瀋陽的發展機會要多一些。


右眼看左腦想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哈爾濱接壤俄羅斯,歐亞大陸連接的陸地第一門戶,東絲路帶貫通必將帶動哈爾濱的騰飛;瀋陽接壤朝鮮,是連接東北與其他地區的咽喉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自然資源上來看,哈爾濱有松花江,小興安嶺,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開發旅遊產業有資源優勢;瀋陽的自然環境,條件對照處於劣勢,沒有特別出眾的自然條件,但是是後金,就是後來清朝的都城,歷史悠久。


從人文經濟上來看,哈爾濱大型著名的企業有限,支柱型的經濟體態不完善,人口的流動趨勢為外向型;瀋陽的東北製造業基地地位牢固,主流企業的競爭力強,人才的吸引力度大。

綜合比較,瀋陽的現在優於哈爾濱,而未來看好哈爾濱。


孩子給我講道理


哈爾濱發展機會更大。主要是,哈爾濱是中國靠近俄羅斯最近的國家,將來和俄羅斯口岸貿易走哈爾濱最佳選擇。再是哈爾濱工業基礎也很雄厚。還有哈爾濱科技。教育不輸瀋陽,有這些有利因數,所以哈爾濱發展的機會更大。瀋陽地處東北靠南一點,在邊貿易公沒有優勢,南有大連,離日本,韓國,東南亞航運非常放便,長春離朝鮮更近,如果朝鮮也有市場經濟,和長春在邊貿上也很方便。瀋陽的地位最尷尬,四鄰不著邊,就能和本省那些市搞,那些小市也有戒心,這幾年,瀋陽也沒少喝其他市的血,為啥瀋陽經濟不咋滴,大樓蓋的不少,由於瀋陽是省會,因而其他市發展就不好。總之,哈爾濱將來肯定比瀋陽發展要好!!!!


難的糊塗12315


瀋陽和哈爾濱市在我國都佔有重要位置。都有相當大的發展條件和濳力。看一下兩市的綜合慨況你就會腦洞大開。

瀋陽,簡稱“沈”,是遼寧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1] 中國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2] 和直屬中央軍委瀋陽聯勤保障中心駐地,是國務院批覆確定的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瀋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通往關東地區的綜合樞紐城市。[全市下轄10個區、2縣,代管1縣級市,全市總面積逾1294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829.1萬人,戶籍人口730.4萬人,生產總值7280.5億元。

瀋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是中國最重要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有著“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歷史沿革



三萬年前,瀋陽地區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7200年前,有中華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陽鳥圖騰文化)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鎮方城(侯城前身),隸燕遼東郡襄平縣,為瀋陽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餘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瀋陽隸屬遼東郡(遼陽)。

西漢時期,始稱“侯城”,隸屬漢遼東郡(遼陽)。是為瀋陽正式建城之始。唐代改稱“瀋州”。五代時期,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時期,金太祖攻佔瀋州,沿用“瀋州”之名。

元朝元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瀋州為“瀋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瀋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漢族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瀋州為瀋陽。從此,“瀋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稱“瀋陽路”為“瀋陽中衛”,修建瀋陽城牆(磚城)。瀋陽的軍事地位益加重要,是明朝經營關東的重要基地。

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並在瀋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瀋陽故宮)。

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皇太極改稱瀋陽為“盛京”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世祖福臨遷都北京後,瀋陽為陪都

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年),滿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瀋陽又名“奉天”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瀋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民國十二年(1923年),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瀋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民國十六年(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後,黨中央為了統一對東北黨組織的領導,決定派陳為人組建中共滿洲省委。

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在瀋陽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將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陳為人、劉少奇、陳潭秋、羅登賢等先後擔任省委書記。



民國十八年(1929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市”為“瀋陽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瀋陽後,又將“瀋陽市”改為“奉天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瀋陽市”名稱。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日,瀋陽正式解放。

1953年,瀋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瀋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1964年,中共遼寧省委決定設立瀋陽專區。

1993年,原鐵嶺市的法庫、康平縣劃歸瀋陽管轄,新民縣撤縣建市。

1994年,瀋陽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瀋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位處環渤海經濟圈之內,是環渤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重要結合部,位於北緯41°48′11.75″、東經123°25′31.18″之間,全市總面積逾1294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

地貌

瀋陽位於遼河平原中部,東部為遼東丘陵山地,北部為遼北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由山前衝洪積過渡為大片沖積平原。地形由北東向南西,兩側向中部傾斜。最高處是新城子區馬剛鄉老石溝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處為遼中區於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市內最高處在大東區,海拔65米;最低處在鐵西區,海拔36米。皇姑區、和平區和瀋河區的地勢,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米之間。

瀋陽東陵區多為丘陵山地;新城子區北部有些丘陵山地,往南逐漸平坦;蘇家屯區除南部有些丘陵山地外,大部份地區同於洪區一樣,都是沖積平原。新民市、遼中區的大部分地區為遼河、渾河沖積平原,有少許沼澤地和沙丘,新民市北部散存一些丘陵。全市低山丘陵的面積為102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2%。山前衝洪積傾斜平原分佈於東部山區的西坡,向西南漸拓。

瀋陽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區於家房鎮。瀋陽東部為低山丘陵,中西部是遼闊平原。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30―50米。

氣候



瀋陽屬於溫帶半溼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2~9.7℃,自1951年有完整的記錄以來,瀋陽極端最高氣溫為38.3℃(1952年7月18日),中心城區極端最低氣溫為-32.9℃(2001年1月15日),近郊近年來最低氣溫為-35.4℃(沈北新區2001年1月11日);之前瀋陽還觀測到39.3℃(1920年)的高溫,和-33.1℃(1950年)的低溫。

瀋陽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區年平均降水量716.2毫米,全年無霜期155~180天。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在夏季,溫差較大,四季分明。冬寒時間較長,近六個月,降雪較少,最大降雪為2007年3月4日47.0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時間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過215.5毫米的大暴雨。春秋兩季氣溫變化迅速,持續時間短:春季多風,秋季晴朗。

水文

瀋陽市境內主要有遼河、渾河、繞陽河、柳河、蒲河、養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條,屬遼河、渾河兩大水系,水資源總量為3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億立方米,地下水21.2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瀋陽降雨量的2/3集中在7、8月份,並多以暴雨形式降落,多年降水量為622.5毫米,摺合水量80.8億耐,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2.53億立方米。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3.4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23.68億立方米。重複計算量3.25億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23.1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3.8億毫升,地下水可開採量19.34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瀋陽地下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等礦產資源,有大型煤田2處,探明總儲存量18億噸。截至2015年,瀋陽探明石油儲量3億噸,日產原油千噸以上,鐵礦儲量2500萬噸。此外,還有鋁、花崗岩、粘土等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瀋陽市處於長白植物區系、蒙古植物區系和華北植物區系交匯地帶,植物種類較豐富,約有種子植物98科371屬779種,最大科是菊科。共有植物85種,超過20種的科還有莎草科、薔薇科、豆科、蓼科、唇形科、百合科及毛茛科等,這些科共有植物384種,佔瀋陽市區種子植物總數的49.3%。此區繫有23個地理成分類型,其中以溫帶性質佔優勢。佔瀋陽市區地理成分的89.3%,根據植被髮生和功能以及建群種的作用,瀋陽市區城市植被劃分為三大植被類14個植被組和57個植被型。

人口民族



人口

瀋陽鐵西萬達廣場

根據《瀋陽市2011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瀋陽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常住人口為8106171人。其中,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095172人,佔50.52%;女性人口為4010999人,佔49.48%。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165290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46571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343252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21364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2012年末,瀋陽常住人口822.8萬人,比上年增長0.59%。戶籍人口724.8萬人,增長0.29%。其中,市區人口522.1萬人,縣(市)人口202.7萬人;男性人口360.2萬人,女性人口364.6萬人

交通

鐵路

瀋陽北站


瀋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鐵路樞紐之一,京哈鐵路、沈大鐵路、沈吉鐵路、沈丹鐵路、沈佳鐵路、沈山鐵路、蘇撫支線和哈大高鐵等多條鐵路幹線交匯於此。瀋陽站、瀋陽北站、瀋陽南站為瀋陽的主要火車站,其他還有皇姑屯站、蘇家屯站、瀋陽西站、瀋陽東站、京沈高鐵新北站(規劃)等。其中瀋陽北站、瀋陽站、蘇家屯站和瀋陽西站為三個鐵路特等站,瀋陽站是東北客運規模最大的火車站。2015年投入使用的瀋陽南站是哈大、京沈、沈丹高鐵的交匯點。



航空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T2航站樓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是國家公共航空運輸體系確定的全國八大區域性樞紐機場之一,是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複合型門戶樞紐航空港。桃仙機場位於瀋陽都市圈的中心,為八市共用機場,距瀋陽市中心20公里。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現為4E級國家一級幹線機場,未來將擴建成為4F級民用機場。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有多條國內航線飛往全國各大城市,是中國東北地區聯繫各國的窗口,有飛往香港、臺北、澳門、臺中、東京、平壤、首爾、清州、大邱、釜山、大阪、札幌、福岡、濟州、法蘭克福、洛杉磯、悉尼、新加坡、曼谷、巴黎、吉隆坡、名古屋、溫哥華、墨爾本、慕尼黑、莫斯科、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哈巴羅夫斯克、普吉島、木浦等地的國際和地區航線。至2015年,將重點開發瀋陽至亞太地區、歐美地區的國際航線,計劃開出瀋陽至芝加哥、舊金山、奧克蘭、羅馬等地的國際航線。


瀋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是正在建設中的瀋陽經濟區(瀋陽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工業門類齊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瀋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


哈爾濱,黑龍江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是東北北部交通、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國省轄市中陸地管轄面積最大、戶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東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國家重要的製造業基地。截至2015年,哈爾濱總面積5.31萬平方公里,市轄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轄9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常住人口1066.5萬人。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熱點旅遊城市和國際冰雪文化名城。是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中心城市” 及“對俄合作中心城市”。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兩萬兩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佈區域。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金收國元年(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

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為陪都。

元、明時,哈爾濱又成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領地和奴爾幹都司的轄地。

明末清初時期,女真人曾用此城遺存的建築材料在原地修築阿勒楚喀要塞。

清朝建立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屬於吉林將軍。清末民初哈爾濱屬於吉林省濱江縣治。清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大量滿漢百姓移居哈爾濱地區。

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民國十二年(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併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和後來抗日鬥爭的指揮中心。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先後湧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

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



1996年,國務院批准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併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里。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了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動力、平房、松北和呼蘭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代管五常、雙城、阿城、尚志等4個縣級市。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

2013年9月,哈爾濱成為國務院發改委《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

2014年5月,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縣級雙城市,設立雙城區。[10]

2017年8月7日哈爾濱市當選2018年“東亞文化之都”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哈爾濱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東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處東北亞中心區域,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之間,哈爾濱東與牡丹江市、七臺河市接壤,北與伊春市、佳木斯市接壤,西與綏化市接壤,南與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接壤。哈爾濱市總面積5.3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

地貌

哈爾濱的冬天火樹銀花

哈爾濱市區及雙城區、呼蘭區地域平坦、低窪,東部縣(市)多山及丘陵地。東南臨張廣才嶺支脈丘陵,北部為小興安嶺山區,中部有松花江通過,山勢不高,河流縱橫,平原遼闊。哈爾濱市區主要分佈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級階地上:第一級階地海拔在132~140米之間,主要包括道里區和道外區,地面平坦;第二級階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級階地逐步過渡,無明顯界限,主要包括南崗區和香坊區的部分地區,面積較大,長期流水浸蝕,略有起伏,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是哈爾濱市重要農業區;第三級階地海拔180~200米,主要分佈在荒山嘴子和平房區南部等地,再往東南則逐漸過渡到張廣才嶺餘脈,為丘陵地區。


土壤

哈爾濱受地形、氣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為活動的影響,哈爾濱市土壤類型較多,共有9個土類、21個亞類、25個土種。黑土,是郊區及12縣(市)的主要土壤,也是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土壤類型。黑土在全市分為2個亞類(黑土和草甸黑土)、3個土屬(粘質黑土、砂質黑土、草甸黑土),共7個土種。黑土土壤養分含量比較豐富,適於各種農作物生長。黑鈣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佈在中部平川地和崗平地上,在全市分為3個亞類:黑鈣土、淋溶黑鈣土、草甸黑鈣土,共8個土種。黑鈣土養分含量僅次於黑土,適於作物栽培。草甸土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多數分佈在沿江河低窪淋溶地帶和松花江臺地漫灘地帶。草甸土在全市分為6個亞類:草甸土、鹼化草甸土、氾濫地草甸土、鹽化草甸土、潛育草甸土、硫酸鹽草甸土,共10個土種。草甸土大部分宜耕性較差,宜發展草場和栽植薪炭林。砂土及沼澤土,主要分佈於江河兩岸河灘和低窪地塊,適於發展漁業、牧業。

氣候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

哈爾濱是中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春、秋季氣溫升降變化快,屬於過渡季節,時間較短。



哈爾濱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氣溫約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氣溫約23度。

4-6月份為春季,易發生春旱和大風,氣溫回升快而且變化無常,升溫或降溫一次可達10℃左右。氣溫月際變化強烈,一般在8~10℃左右。7-8月份為夏季,氣候溫熱溼潤多雨,7月份平均氣溫19-23℃,最高氣溫達38℃。平均降水量佔全年的60%-70%,氣溫月際差異很小,為各季之最。9-10月份為秋季,降雨明顯減少,晝夜溫差變幅較大,9月份平均氣溫為10℃,10月份北部地區已到0℃,南部地區2-4℃。11-次年3月份為冬季,漫長而寒冷乾燥,有時也會出現暴雪天氣。1月平均氣溫零下15℃-零下30℃,最低氣溫曾達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水文

松花江

哈爾濱市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於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蘭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螞蜒河、東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圖河、少陵河、五嶽河、倭肯河等。松花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天池,其幹流由西向東貫穿哈爾濱市地區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佔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哈爾濱水資源特點是自產水偏少,過境水較豐,時空分佈不均,表徵為東富西貧。全市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為1630立方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哈爾濱市共發現各類礦產63種,已探明可供工業利用的25種。其中煤炭、天然氣、銅、鋅、鎢、鉬、硫鐵礦、熔鍊水晶、蛇紋岩、砷、建築用石、礦泉水等20種礦產在黑龍江省佔有重要地位。在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中,居全省第一位的礦種有:硫鐵礦佔55.8%,熔鍊水晶佔61.2%,蛇紋岩佔43.3%,砷佔49%,以及石棉、硅石、飾面用大理岩、稀散元素碲等8種。

植物資源

哈爾濱市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包括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分佈集中、經濟價值高。藥用植物中,名貴藥材有山參、黃柏、地龍、苦參、狼毒、黃芪、五味子、刺五加、黨參、茯苓、滿山紅(紅萍)等。

草原植物以“東北三寶”之一的小葉樟和飼用鹼草為主。野生食用植物有蕨菜、薇菜、猴腿菜、管伸菜、刺嫩芽、明葉菜、槍頭菜、貓爪等10餘種,還有大量的猴頭蘑、榛蘑、元蘑、木耳等食用菌。野生油料有松子、榛子。野生花卉有130餘種,其中具有觀賞價值的有小細葉百合、渥丹百合、山丹百合、燕子花、紫花鳶尾、長瓣舍蓮等20餘種。水生植物主要有芡實(雞頭米)、睡蓮、東北金魚藻、菱角、菖蒲、蘆葦、烏拉草。山野果子有杏、李子、山桃、梨、山葡萄等。

哈爾濱市林業用地包括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防護林等。林地主要分佈在東部山區,張廣才嶺西北麓,小興安嶺南坡。主要樹種有紅松、落葉松、樟子松、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以及柞、椴、榆、楊、樺等。其中紅松以材質優良享譽國內外,水曲柳以花紋美麗馳名。此外,還有黃太平、大秋果、蘋果、葡萄等溫帶果木林,以及特種經濟林、黑豆果等。野生果樹資源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有豆澱果、懸鉤子、刺玫瑰、獼猴桃、五味子、東方草莓等。野生薇果產量較多,已成為重要出口資源。


動物資源

哈爾濱市野生動物的種類與數量都比較多。獸類有珍貴的東北虎、梅花鹿、紫貂、水獺、猞猁以及黑熊、野豬、麝、黃鼬、灰鼠、狐狸、貉、獾、狼等。兩棲動物有各種蛙、蛇、龜、蜥蜴等。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白鸛、黑鸛、白尾雕,二類保護的白琵鷺、白額雁、大天鵝、鴛鴦、黑琴雞、花尾榛雞、小杓鸛以及貓頭鷹、隼形目、鶚形目等猛禽。

1981年3月,中日兩國政府簽訂《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所列的227種棲息於兩國的遷徙鳥類中,見於哈爾濱地區的就有141種。淡水魚類資源也比較豐富,流經哈爾濱的松花江及其支流,兩岸沼澤和水庫中的淡水魚,具有食用價值的經濟魚類主要有黑龍江鯉、銀鯽、狗魚、雅羅魚、蒙古紅鮊、松花江翹嘴紅鮊、紅鰭鮊以及鯿、魴、鱖、鯰等40餘種。

交通

公路


松花江公路大橋

哈爾濱主要公路有綏滿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哈佳高速公路、五右高速公路、哈同公路(同江)、吉黑公路(黑河)、鶴哈高速公路等。

截至2010年底,哈爾濱共擁有各級公路4035條,公路總里程22534.4公里,公路密度達42.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國道1598.3公里,省道865.3公里;高速公路828.9公里,一級公路99.6公里,二級公路980.0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0070.7公里,所有鄉鎮均通公路(其中98.4的鄉鎮已經通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通路率達到98.4%(31個建制村未通達)。

鐵路


哈爾濱西站

哈爾濱是東北地區的鐵路樞紐,哈爾濱鐵路局是全國十五個鐵路局之一,北起古蓮、南至蘭稜、東達綏芬河、西到滿洲里,外與俄羅斯接軌,內與瀋陽鐵路局相通。36條幹線貫穿黑龍江省全境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構成了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通道。2005年3月18日開始根據鐵道部的統一部署,鐵路局(集團公司)撤銷下轄的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海拉爾5個鐵路分局,實行直接管理站段的管理體制,截至2014年底,鐵路營業里程6854公里,線路計長12516.9公里。

哈爾濱乘坐火車可以抵達北京、長春、瀋陽、大連、天津、上海、廣州、濟南、青島、南昌、武漢、石家莊、鄭州、長沙、西安、重慶、德州、南京、杭州、溫州、海口、福州、烏魯木齊、包頭等以及沿線城鎮。哈爾濱乘火車可以抵達省內所有通客運鐵路的大中小城鎮,是連接中國大陸與東北亞的重要鐵路樞紐。

火車站

   哈爾濱站 哈爾濱西站 哈爾濱北站

哈爾濱東站

鐵道線路 哈大客運專線 哈齊高鐵京廣客運專線

鄭西客運專線 哈牡客運專線 哈佳快速鐵路

京沈客運專線 牡佳客運專線 哈綏城際鐵路

航空

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

哈爾濱的民航事業起步於1950年,1979年以前全省只有5條航線,每週15個航班,年旅客吞吐量僅7萬餘人次。1979年底,建成了可晝夜起降各種大型客機的閻家崗機場,即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太平國際機場屬幹線國際定期4E級機場,航站樓面積6.7萬平方米,旅客吞吐量2013年突破1000萬人次。


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是中國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的重要空中交通樞紐。由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可以到達北京、香港、臺北、上海、深圳、廣州、南京、天津、西安、瀋陽、烏魯木齊等各國內主要城市,以及東京、大阪、新潟、首爾、葉卡捷琳堡、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託克、安克雷奇、巴黎等國際城市。

截至2015年,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擴建前期準備已經啟動,機場擴建工程目標設定為2020年,擴建後的哈爾濱機場定位為大型一類口岸機場,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7.5萬噸的需要。

水運


哈爾濱

哈爾濱地處松花江中游,是黑龍江省水運的指揮運輸中心。哈爾濱港口對俄開放,有中俄水運貿易。1990年,投資1200萬元建成了東北內河最大的哈爾濱航運站,引進和製造了平均時速高達65公里的水翼船,並投入松花江營運。1992年,開通江海聯運,船隊首次從松花江經黑龍江下游出海,駛抵日本,開始了衝出內河、走向海洋的新紀元。航線遍及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嫩江,並與俄羅斯遠東部分港口相通,經過水路江海聯運線,東出韃靼海峽,船舶可直達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地區。


20世紀初期,哈爾濱即成為重要的國際性商貿金融都會,大批國際知名外資銀行包括匯豐銀行、遠東銀行、華俄道勝銀行、日本龍口銀行、中法實業銀行等20餘家外資金融機構曾進駐哈爾濱。華資銀行如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等也在早在1910年代即在哈爾濱開設分行。截至2015年底,共有哈爾濱銀行以及龍江銀行等兩家城商行總部設立在哈爾濱


以上倆城市的綜合數據都顯示了巨大的發展前景和潛力。都是我國發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井徳景


瀋陽人的我怎麼說瀋陽呢?不能光看GDP 和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等。老齡化嚴重,人口負增長,人才淨流出,實體經濟萎靡。等等問題突出。原因個人覺得是體制上和觀念上的落後造成的。事事得託人找關係,流於表面形式主義嚴重。雖然有歷史文華的底子和老東北工業基地的基礎,但是現在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老大哥”現在是真的老了。而哈爾濱本人不太瞭解。同為東北的城市可能問題是一樣的吧。但那個城市更具發展潛力則那個城市更適合發展。就像80年代的江蘇,廣東和浙江的一些城市,以前是無法與瀋陽的GDP 和城市發展相比擬的。要想發展那個城市轉型快,觀念不一樣,重於實而非流於表面。政府為老百姓和企業提供最好的服務與投資環境。那個城市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採購聯盟


這個問題雖然會有各種答案,但是兩個城市擇優錄取的話明顯是瀋陽稍微有優勢一點。

1.先說說戰略地位,瀋陽鐵路局,東北空管局,北部戰區司令部,外國駐瀋陽領事館最多,交通更不必說,東北地區交通樞紐地位無人撼動。哈爾濱地理位置方面絕對是差了一點,偏於一隅。



2.經濟地位,這兩年瀋陽差了一些.整個東北地區也差了,這是大環境等各個方面的事,但是東北振興瀋陽絕對會是龍頭,瀋陽經濟有起色,東北振興才會有希望。

3.東北地區特大城市,市區人口500萬以上,這是歷史趨勢使然,也說明瀋陽還是有吸引人的地方,一個地方的人口增長說明是有魅力的,隨著這兩年的發展,瀋陽定會再次騰飛。

4.哈爾濱的旅遊經濟比瀋陽搞的好這是毋庸置疑的,航班的客流量可以看出,尤其冬季旅遊哈爾濱更勝一籌,就我本人來說一月份還去了哈爾濱一次,但是哈爾濱簡直太冷了,比瀋陽還冷的太多,總感覺東北的冬季他家過漫長,氣候上瀋陽能比哈爾濱好點。



5.哈爾濱的城市建築很有特點,瀋陽的城市建設更現代化一點,也算各有千秋吧,這幾年東北人去海南的特別多,黑龍江人更多,可見氣候因素很大。

瀋陽哈爾濱都是東北重要的城市,還有大連,長春,這幾個無疑是龍頭,希望他們由點到面,帶動東北經濟走出低谷,再次繁榮。


科技小浪花


哈爾濱與瀋陽同樣作為省會城市,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優勢。哈爾濱作為與俄羅斯貿易的中轉站,對外貿易量很高,但地理位置的原因,在重要性上不比瀋陽。

瀋陽作為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遼寧省政治中心,東北的聯通樞紐在地位上,東北沒有哪個城市能比,但是這兩年在經濟上卻一直髮展不起來。

至於哪個城市發展更好,主要看自己做什麼,找對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才能找到自己的發展地方。

說句題外話,現在無論到哪裡看有關東北的新聞,都拿GDP說事兒,說東北不行了,窮了。確實這些年因為某些原因,東北GDP疲軟,但是不代表東北不賺錢,只是增長速度慢,甚至比之前少了。說東北窮,那也沒看著東北馬路上有餓死的,凍死的,穿不上衣服的。還有那些說東北政策不好賺不到錢的,怎麼不看看那些賺到錢的。東北也有年薪幾十萬百萬的,也有做買賣年營業額幾十萬幾百萬的,也有全國著名的企業。但是自己不努力不尋找機會,天天就知道在頭條上怨聲載道,就算國家把機會給到你面前你都抓不住。東北在發展,不是在退步,就是速度慢很多,瀋陽作為東北最大城市,物價低,房價均價不過萬,還要怎麼樣?南方經濟確實比東北好,工資比東北這高出不少,但是物價房價呢?中國互聯網基地杭州經濟發展在全國排在前邊,但是收入與房價比呢?在南方工作買車,買手機輕鬆,但是買房子呢?

還有說東北人在直播怎麼樣怎麼樣,直播也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個產物,至少在這方面東北人掌握的很好,主播年收入幾十萬,又有什麼資格瞧不起人家?不喜歡可以不看,看了又開始埋汰,給自己找不順呢。

不用羨慕別人怎麼樣,看看自己在幹什麼,也不要去埋汰別人,看看自己有沒有資格。

有時間在網上閒逛到處噴,不如多學習學習技術,經濟,金融。有閒心看那些無聊的花邊新聞,不如多看看成功人士的經歷。

成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雖然現在東北目前在天時地利上處於劣勢,是自己控制不了的,那麼不如把人和做好,待到天時了,地利了,又有什麼理由崛起呢。

最後希望依然留在東北這塊熱土的東北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


順其自然63079715


我認為是哈爾濱。因為以前就繁華過,自有她的道理。她是和俄羅斯建立聯繫的重要大城市。並且有大小興安嶺獨特的北方特產、資源,像是一個各種文化經濟的交匯地。而個人認為瀋陽的地理位置則有些尷尬,像一個驛站,不像是一個各種經濟文化的集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