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摸鱼标”盛行是大势所趋还是昙花一现?

什么是“摸鱼标”

“摸鱼标”是工程业内人士的一种俗语,其实它的学名是“摇号中标”或者说“摸球定标”。顾名思义,这种工程标,它不是竞争得来,而是类似摸彩票(摸鱼)获得。因此,它也被称为运气标,博彩标等。但最为获认同的名字,还是“摸鱼标”,或许是来自古文浑水摸鱼的后两个字吧。

热热闹闹、混混沌沌的“摸鱼标”,本来在浙江、江西、安徽等等省份低调地执行着。几个亿的土建标,有时一个早上不到的时间就被定下来了。但这种方式被四川省上升到了招投标创新的名号以后,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17年8月30日,中央政府的网站引用并报道了这个消息,“摸鱼标”的影响力被进一步扩大。

之后的一年多,该省下辖的各个地市均纷纷转发执行省级政府的这个内容,出台了各个地市的实施细则,“摸鱼标”开始被快速执行。

今日观点:“摸鱼标”盛行是大势所趋还是昙花一现?


今日观点:“摸鱼标”盛行是大势所趋还是昙花一现?


“摸鱼标”不仅能正常完成招投标功能,而且还可以达到以下功效:

1.防止投标人恶意低价抢标、串通围标。

2.防止个别领导干部利用权力非法插手干预招标。

3.防止少数评标专家滥用评标权力徇私舞弊,沦为相关利益关系人操纵评标结果的工具。

4.防止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乱设置条件,排除潜在的竞争对手。

5.防止个别领导、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滥用权力。

自此,“摸鱼标”又被吹捧者追加了一项额外的职能:预防腐败!

更重要的是,每次这种“摸鱼标”,都是响应者众,场面非常火爆,少则十几家,多则数百家,现场熙熙,一片市场繁荣的景象。有工程人因此惊呼:摇号中标,或将成为新的趋势!

“摸鱼标”争论不休

既然“摸鱼标”热络,社会上很有争议,各相关方也争论不休:

正方:

“企业生而平等,每家都只有一票的机会,很好很民主。”

“这下清净了,不中标,不投诉,不怪谁,只怪自己运气不好吧。”

“这个投标轻松,不用像以前一样费劲地编写复杂的技术文件了。”

“非常快速,非常高效,节约了社会成本,保护了广大干部。”

反方:

“太随意了,不负责任,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

“还不是需要人为操作,不管是摇号机还是电脑程序。”

“工程建设到底是择优录选还是博彩游戏啊,摇号太不靠谱了。”

“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都这样搞,谁还去研究怎么去做好方案,怎么降低成本,应该尽早取缔。”

“摸鱼标”满足各方需求

凡事存在就是合理的,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摸鱼标”的大盛行,我想它确实至少是满足了大部分相关参与方的需求。至于它是否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暂且先不管,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简要的分析下,它是怎么满足招投标各方需求的。

招标人

招标人其实就是采购人,基本上就是掌握各级公共资源的采购部门,比如机关事务局,各种建设指挥部,城投公司,农投公司,国企、集体企业的采购部门,甚至小到村集体的采购处等等。这些人平时由于手握大量订单,经常受到各形各色、黑黑白白的各类承包人的围猎,做事确实非常之难,有时为了采购到合适的供应商,也是费尽了办法花尽了时间去琢磨怎么编写好招标文件。

但采用“摸鱼标”后,这些采购方的工作量就小了很多。而且既然招投标是听天由命,骚扰他们的人也就少了很多。所以,招标人虽不一定支持“摸鱼标”,但却也不怎么好反对“摸鱼标”。

投标人

每一个企业,没有业务就是一个“死”字。投标过程真的是五加二,白加黑,斗智斗勇。投标人为了讨好代理和招标人,获得信息,都得低声下气地去问,去了解。为了讨好专家,他们费尽心思到处打探消息。甚至如果没有门道,他们有的还辛辛苦苦勘察现场,编写技术标方案,以博专家看到投标文件时能有好印象,高抬贵手得高分。为了更准确的报价,有的甚至随身带着封条,在开标的前一刻才庄严地确定价格!

采用“摸鱼标”后,透明、公开,公平、公正,只要是个企业都能有公平的一票,而且成本低廉,几乎都不要技术标,只需报个价就可以了,所以投标成本很低,他们所要做的,或许就是收集更多够格的企业(是不是又制度性的鼓励了挂靠),增大“中奖概率”。或许也是因为如此,每次“摸鱼标”开标,现场都是那么的热热烈烈。

采用“摸鱼标”,投标人基本都是愿赌服输,投到就是赚到,等的就是博彩那一刻的降临。因此,“摸鱼标”肯定是会非常受到投标单位特别是实力不强的投标单位的欢迎。

今日观点:“摸鱼标”盛行是大势所趋还是昙花一现?


代理机构

标书编写方便多了,不用考虑倾向性、合法合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是一本标书可卖300元,200个投标单位就可以有6万收入,这可是好生意。因此他们只有两个字:支持!

监督机构

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在我们的招投标中间,还存在着一个监督机构的角色,这个机构可能是各地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人员,也可能是公安纪委检察院。在他们的大部分工作中,我估摸着有很多的事情就是处理这类建筑业的工程采购“投诉”的事情了。采用“摸鱼标”后,我相信这些人的工作会少了很多,因为我估计相应的投诉也少了。谁都怪不了别人,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当然,“摸鱼标”泛滥化,有没有这类部门的推动,我们并不能妄言。

“摸鱼标”的反思

四川全省推广执行了,中央政府网站也转载了,这都是“摸鱼标”被肯定的一面。但是“摸鱼标”泛滥,却也引起了工程人在“摸鱼标”背后不能不反思的几个问题:

今日观点:“摸鱼标”盛行是大势所趋还是昙花一现?


1.“摸鱼标”的价格确定是否合理。我们都知道,“摸鱼标”都是靠运气的,这种招标方式无法竞争价格,自然无法在招投标环境形成价格。那么,有些地方直接定下浮率,或者抽签定下浮率,这是否违反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原则。

2.“摸鱼标”是否真的都不要技术。有时候,几千万、几个亿的建筑工程,被摸鱼给摸走了,那么这么庞大的投资,是否真的是如农民工捣捣混凝土那么简单。如果还是有技术,那入围的供应商还是要选择,那这中间还是存在权力的介入,“摸鱼标”也不能幸免,前几年,浙江一些地市就因为存在“摸鱼标”合格供应库,被外地企业频繁投诉的事件发生。

3.法律是否允许“摸鱼标”。这个是很专业的问题,但我翻阅了有关公共资源采购最相关的两部法律《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通篇都灌输着竞争、择优的立法原意,虽然他们有的允许抽签,但也是在评标综合分数并列第一时方可使用。“摸鱼标”是否违反了立法的初衷和原意有待考证,但个人觉得应该不违法,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省采用。

4.“摸鱼标”体现了投标主体的诚信缺失。在这种招标模式下,业主几乎无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自己也无法展示自身的竞争优势,全靠撞大运,这是否对实力强,讲究优胜劣汰的市场生存法则相违背?

今日观点:“摸鱼标”盛行是大势所趋还是昙花一现?


今日互动

各位做工程的朋友,对于泛滥的“摸鱼标”,您怎么看?是未来趋势,还是昙花一现?欢迎到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