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中國人給自己起英文名,叫個Tom、Alice、Lily、Leo之類的,最多是大撞車,也不會鬧太大的笑話。但是豐富的漢字文化賦予了我們起名的無限種可能性,如果一個外國人對中國文化不瞭解,隨口拈來一個名字可能就要鬧大笑話了。

十幾年前,在中國最有名的外國人叫做大山,雖然一聽就不是什麼正規的名字,但是叫起來順口,國民度很高。如今來中國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了,他們起中國名字的本事也越來越高了……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什麼巧克力、少林寺、好厲害、活雷鋒……你們咋都不上天呢!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有蜜汁尷尬的名字,自然也會有非常高雅的名字。有些老外的中文名,竟然比中國人自己的名字還要講究、好聽。

費正清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說起最有名的中國通,阿研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美國曆史學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他被譽為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是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

他的中文名也確實不負“頭號中國通”的盛名。費老的英文名是John King Fairbank,即便是從音譯的角度來講,都十分完美的契合——費(Fairbank)正(John)清(King),又兼有正直、清白之意,可謂是一個寓意深刻又好聽的中文名。

費正清的中文名,是梁思成取的。

1932年,費正清來到中國,一邊學漢語,一邊師從清華大學蔣廷黻進行研究工作。在北京,他結識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並和他們成為朋友。

梁思成跟他說,“使用這樣一個漢名,你真可算是一箇中國人了。”他的妻子費慰梅(Wilma Denio Cannon,1909-2002)的中文名也是梁思成取的。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梁思成夫婦和費正清夫婦

史景遷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費正清之後,美國漢學界的代表人物,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1936-)必定榜上有名。他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中國史研究專家,以研究明清史見長,在西方漢學界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史景遷的中文名也是很有講究的,聽起來像是取自“時過境遷”,其實不然。他的中文名是老師、國際知名的中國史專家

房兆楹所取,寓意為學習歷史就要景仰司馬遷,以司馬遷為楷模。(這是一種主流說法)

史景遷來過幾次中國,被追捧為“明星學者”,除了他的學術魅力,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他是一個大帥哥!學術界的007啊!來對比一下……

史景遷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007肖恩·康納利

宇文所安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46-)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被稱為“為唐詩而生的美國人”。

其姓氏Owen,中文取為“宇文”,算是半音譯。宇文是魏晉時期鮮卑族的姓氏,帶著些許“胡味”;而“所安”則取自《論語·為政篇》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連在一起,別有味道。

宇文所安的妻子是中國人,筆名宇文秋水,本名是田曉菲。她是位才女,13歲便考進北京大學西語系英美文學專業,在北大建校90週年前夕(1987年),寫下了《十三歲的際遇》這篇文章,被選入國內中學課本。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宇文所安夫婦

施舟人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瑞典漢學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1934-)是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他是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法國高等研究院特級教授,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中國道教正一派道士

他的中文名就是“道”味很濃的名字。按他自己的解釋,在中國古代諸子百家中,老子是周朝人,莊子名叫莊周,都有個“周”字,故取其諧音“舟人”,同時包含有作為東西方文化的橋樑“渡人”的意思。

施舟人曾說過,"Chinese culture is too serious to be left to the Chinese alone."(中國文化的傳承是世界大事,不能讓中國人獨立承擔。)

“歐洲三大漢學家”的另外兩位都是德國人,一個叫顧彬(Wolfgang Kubin),另一個叫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其中文名雖然看似音譯,但都儒雅優美,非常“中國”。

顧彬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施寒微

雷慕沙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1788-1832)是法國近代著名的中國學家,被譽為歐洲第一位“專業漢學家”,不僅懂漢語,還懂蒙古語和滿語。

很多西方漢學家的中文名都是中國人取的,不過雷慕沙從未來過中國,中文也都是自學成才,並沒有老師的指導。他的中文名要麼是自己取的,要麼是介紹他的學者翻譯的。

雷慕沙其實是Rémusat的音譯,看似簡單,但是用字非常講究,尤其是“慕”字。如果換成“木”,就毫無美感了。試想一下,王熙鳳改名為“王西鳳”,那就俗了不止一個檔次了。

當然,也並非所有漢學家的中文名都很有藝術感,有時候,本人的英文名也限制了其中文名的發揮。

比如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1953-),聽起來俗了些,但是人家的英文名就叫做David,不翻譯成“大偉”、“大衛”,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還有漢學家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1933-2016),他曾說第一次來中國時,中文名叫做“孔復禮”,因被笑孔夫子的味道太過濃重,所以在朋友的推薦下改成了“飛力”,聽起來像是自行車的牌子,知道時為時已晚……慶幸沒直接叫他“飛利浦”!

沈大偉

孔飛力

不過真有取名“復禮”的外國人,他就是美國儒學學者、漢學家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復禮”得自《論語》中孔子言曰“克己復禮”,同時與本名Frederick也算有些諧音。

阿研翻看美國著名漢學家的名單,發現大多都有非純音譯的中文名: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 )

傅漢思(Hans Hermannt Frankel)

恆慕義(Hummel Arthur William)

季北慈(Bates Gill)

施樂伯(Robert Anthony Scalapino)

德效騫(Homer Hasenpflug Dubs)

白魯恂(Lucian Pye)

……

有網友選取了一千多個北美中國研究學者的中文名,做了一個規律性的研究,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姓氏是“

”,其次是“柯”和“羅”。一般來說,中文姓氏都來自於本名姓氏的音譯,很多以P或B開頭的姓氏都選擇了“白”作為中文姓氏。

而在名字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可能在西方名中,以t或d結尾的比較多,而“德”在中文裡又是一個非常美好、高尚的詞語。

參考:海外中國研究學者英漢姓名對照表

http://haijiaoshi.com/archives/722

http://haijiaoshi.com/archives/724

中國研究學者是對中國最瞭解的外國人,他們有著不俗的中文名也不足為奇。你還聽過哪些有趣的外國人的中文名呢?歡迎留言分享~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這些老外的中文名,居然比中國人的還好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