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謝道韞?

呵呵呵74099


在史書中並沒有多少有關這位謝大才女的記載,關於才女詠絮一說是在後來我國南北朝時期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中略有描述,真假與否還是要尚待商榷的吧。

據《世說新語》上說,在那個後來的風流宰相謝安還沒有出山入朝為官時,平時除了和一些好友遊山玩水,玄談賦詩之外就是教育子侄了。


某一年的冬天,正當謝安在家給子侄們授課時,突然天上飄起了雪花,這種雪景在文人士大夫的眼裡,那可是本真的風花雪月呀。

於是謝安就把子侄們帶到了室外,盡情享受一把這南方少有的雪景。不能只傻乎乎的站著看吧,那可不是我們這種仕家大族子弟們做的事了。

我們趁著雪景來一次所學知識的檢測,看看你們的文采如何。題目就是用什麼東西來比喻這飛雪,這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畢竟人都是有好勝之心的。

其中謝安的一個叫謝朗的侄子稍加思索後立馬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安看了一眼這個侄子,用長輩溫情的目光看了他一下,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還好,顏色相類,還是少了一些文采呀。”

正在其他人思索之際,謝安的侄女,謝道韞脫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風起”。此句一出,謝安和其他子侄們都是一驚呀。

這句的比喻太棒啦,才情滿滿,無不讚許。因為這個故事流傳甚廣,後來謝道韞成為了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之一,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許有文才的女性常用的詞語。

人們內心的初衷都是善良的,對一個才氣滿滿的未成年人的未來都是充滿祝福和期許的,那麼這個謝大才女的未來是不是如人們期許的那樣呢?


史書上對於謝大才女的出生日期沒有具體的記載,父親是東晉的安西將軍謝奕,母親阮容,是竹林七賢阮籍、阮咸的族人,她的父親應該是在她剛成年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生活於東晉時期,又出生於當時的門閥士族大家(王謝共天下,劉禹錫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謝道韞有著良好的教育環境,不僅喜讀聖賢之書,更有當時名士之風的雅緻,看其詩文。

擬嵇中散詠松詩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願想游下憩,瞻彼萬仞條。

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

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揺.

所謂擬就是模仿了,嵇中散就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本人曾寫過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真名士當自風流的阮籍”。)

謝道韞模仿的是嵇康的一首《遊仙詩》,“遙望山上松,隆谷鬱清蔥。自遇一何高,獨立迥無雙。願想遊其下,蹊路絕不通。......。”

嵇康的這首詩淋漓盡致的抒發了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砥礪遠行之志的人生心語。從兩篇詩文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謝道韞對嵇康的傾慕。

詩人通過一個神話故事,王子喬乘鶴昇天的傳說寫出了自己對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傷感。對嵇康如此的推崇,也許正是她對人生理想伴侶的嚮往和知音難覓的悵惘吧。


長大成人後,作為才女的她,能夠找到一位理想中的伴侶不僅是她本人的期望,他的叔叔謝安更是為此事傷過腦筋。

門當戶對那是必須的,門閥仕家大族之間的通婚是權利的紐帶,更是必不可少,最初謝安看上的是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

後來一打聽,得知這小子生性高傲,放誕不羈,對幹公務員也沒有熱忱,還經常在工作之餘東遊西逛。崇尚當時所謂的名士習氣,平時不修邊幅。

按照謝安當時的性情應該是符合他口味的,也許是考慮到侄女需要安穩生活的原因,最後把謝才女嫁給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據史書記載,這個王凝之也有他老爸善書法的基因,他的草書、隸書都是有一定造詣的。但他的總體才華並不高,和那時崇尚的魏晉風流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尤其是和謝家的子弟們相比更是顯得平庸了,平日裡除愛好書法之外就是信俸五斗米教裝神弄鬼,對此還非常痴迷,以至於後來因迷信此教鬼神的力量而毀了一家的性命。

因此,以才女謝道韞的才情和性情來說,這王凝之並不是他理想的伴侶,註定了婚姻生活是無趣的,婚後回孃家的謝道韞臉上也就沒有洋溢著按理該有的笑容。


謝安曾問謝道韞為什麼不開心,她的回答是,我們家的兄弟都很出色,這世間怎麼還會有王凝之這樣的人,言外之意就是對王凝之的失望。

雖然生活在那個相對不是婚姻意識很封建的時代,離婚不是什麼不可以的事,但謝道韞沒有像族裡婚姻不理想就選擇離婚的那些人一樣,而是努力維持著。

但她的才情和對於名士玄談之風的熱情並沒有因婚姻的不理想而擱淺,相傳有一次,她的小叔子王獻之和一位客人在廳堂論辯,慢慢的招架不住,有要敗下陣來的趨勢。

巧的是,謝道韞剛好在房間裡聽到了,平時她就是好這口子的,那怎能錯過呢,於是就在房內靜靜的聽著,當聽到這個小叔子快理屈詞窮的時候,很是為他捏一把汗呀,最後的結果是小叔子王獻之告敗。

但這個客人在勝利之後好像有些得意,就失去了一些風度自個吹捧起來,搞得王獻之好是沒趣。這時一直在房內的謝道韞有些按耐不住了,於是就叫奴婢出來和王獻之說了一番。

最後經王獻之和這位客人溝通後上演了一場男女隔幔論辯賽,因為在那時男女還是有些規矩的。於是就在房門上掛起了布幔,接著王獻之的話題繼續論辯交鋒,結果是,在她的旁徵博引之下,這位客人最終理屈詞窮低頭認輸。

謝道韞婚後度過了數十年相對平淡的生活,但這樣的生活在公元399年被打破了,原因是一個同樣信奉五斗米教的天師孫恩在離會稽郡不遠的上虞起兵反叛朝廷了。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東晉末年時地方的叛亂很多,比較大的一次有當時的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王恭先後兩度起兵討伐朝臣,致使東晉大亂。

那麼孫恩的叛亂原因是什麼呢?原來這個孫恩有個叔父叫孫泰,向錢塘的一個叫杜子恭的學習五斗米道的術數。在杜子恭死後,孫泰繼任了五斗米道的教主,教徒廣佈南方。

公元398年,孫泰因王恭舉兵反抗朝廷,見有機可乘,加之那時各處反抗朝廷的戰爭不斷,孫泰預感到東晉的氣數將盡,於是就暗地裡準備趁機作亂了。

不料,陰謀還沒有開始實施,被時任會稽內史的謝輶(遊)知道了,結果就是造反不成,孫泰被殺。侄子孫恩得到叔叔被殺後,潛逃到了今天的舟山群島。

這幫信奉五斗米道的信眾們都迷信的以為孫泰是“蟬蛻登仙”了,於是就都一起跑到島上擁護孫恩,重新拜孫恩為天師以待時機成熟重新殺回報仇。

公元399年,東晉當時的實質執政者司馬元顯徵調因三吳門閥免除官奴身份而成為佃客的民眾到南京去充實兵員。這件事激起了當地門閥的憤怒不滿,孫恩乘著人心不穩,率眾乘機進攻上虞,結果縣令被殺。

隨後就是攻打會稽,巧的是,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正是會稽太守。按常理作為一郡的太守,此時賊兵作亂,應該組織軍隊守城殺敵,但不知是那根筋搭勞了,這個王太守竟然天真的以為孫恩是他的天師,不會真正來攻打他們。


謝道韞規勸多次竟沒有一點覺醒,在孫恩的叛軍快要攻破城門時,他才不得不相信這是真的。但接下來的行為就更有些搞笑了,非但不去組織軍隊抵抗,反而迷信地踏星步鬥,拜神起乩,說有鬼兵守住各路要津,賊兵不能犯。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啦,破城後,這個王太守卻沒有逃走,他的不逃可不是什麼與城池共存亡的英雄氣概,而是仍然相信他的天師教主不會殺他的,哪知這孫恩恨透了會稽郡的官吏,恨透了王謝這些頂級的門閥士族們。

孫恩出身於次等士族之家,本來就恨世家大族佔據著高位,讓他們難有機會進階,所以對他們的屠戮也格外狠辣。王謝兩家首當其衝,除了王凝之以外,包括謝安的兩個侄子在內的許多王謝子弟都被殺害。

就這樣,王太守的希望破滅了,糊里糊塗的被梟首了,幾個兒子也都在這次叛亂中被殺。而此時的謝道韞卻沒有因叛軍破城而慌亂失措,更沒有再指望這個五斗米的教徒丈夫。

在叛軍破城殺到她的家門口時,沒有像一般的婦人那樣哀憐,而是懷抱外孫,鎮定自若,自持利刃誅殺了幾個叛軍。她的凌然讓孫恩為之折服,又素知她的才情,竟沒有了傷她的勇氣。

但看到她懷中的小孩時,處於斬草除根的認知,要她交出這個小孩。據史載謝道韞亢聲而辯:“事在王門,何關他族?此小兒是外孫劉濤,如必欲加誅,寧先殺我!”因謝道韞所言鏗鏘有力,孫恩為其臨危不懼所懾,便放走了他們二人。

三年後,孫恩的叛亂被平定,謝道韞回到了昔日的住所,從此謝道韞終生寡居會稽,足不出戶,寫詩著文,生活平靜得猶如隱士,但她的心境又是幾人能夠知曉呢?


泰山吟

峨峨東嶽高,秀極衝青天。

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雲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這首詩應該是詩人在會稽寡居時所寫的了,從詩文中可以看出她雖有哀痛激憤之語,借對泰山之美的描寫以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真摯而熱烈的愛,從而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種堅強不屈的性格。

出身於名流世家的她,不僅才華橫溢,個性上行事瀟灑不羈,抗擊孫恩時尤似男子。氣質上有“神情散朗”、“林下風氣”。

詩人沒有因家庭遭受的重大變故而向生活低頭,相反是看透這世界萬物的本源,使詩人堅定而主動的融入自然,感受自然。

謝道韞

軒轅

雅緻名門詠絮才,

王郎錯配未曾哀。

殺賊護子當何懼,

林下之風款款來。


文:軒轅


軒轅說文史


在《三字經》中有一句“謝道韞,能詠吟”,說的就是謝道韞。

“謝道韞,能詠吟”說的是東晉的著名女詩人謝道韞的故事。謝道韞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之妻。

謝道韞少時就非常有文采,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雅集,逢天下大雪。謝安問:“白雪紛紛擬何似?”意思是說:紛紛的白雪,用什麼比擬比較好呢?謝安的侄子謝朗首先搶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意思是說:用鹽撒在空中應該可以比擬。而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意思是說:不如比作像柳絮那樣因風而飄起的樣子。謝安聽後極為讚賞。“未若柳絮因風起”遂成為詠雪的名句,廣為傳誦。“謝道韞,能詠吟”說的便是這個故事。

謝道韞讀書,不只是讀讀皮毛,而是讀到書籍裡的“洪荒之力”,能領會到最有力量的那一部分。在謝家的一次讀書彙報會上,大家都來談讀《詩經》的感想,謝安問:同學們,《詩經》裡的詩,你們印象最深的是哪首?這問題似乎容易,抓住最感性的幾句來回答就行,畢竟同學們當時都是小兒女,要求沒那麼高,謝玄回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挺傷感的,也挺接地氣的,不錯。謝道韞卻衝口一句:“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詠懷,以慰其心。”所謂的“吉甫”,“仲山甫”都是周朝的重臣,名臣,社稷棟樑,他們為周朝盡心盡力,高瞻遠矚,又互相鼓勵寬慰,這樣的詩在當時很有政治高度,在《詩經》裡是最有力度的,小姑娘居然能欣賞到這個程度,真可謂有藝術氣度上的“洪荒之力”。格局比謝玄大氣,謝安不由地連連讚歎:高!

  謝姑娘其實也挺不幸的,老爸死得早,叔叔謝安將她和弟弟謝玄拉扯成人,謝道韞作為姐姐,也主動承擔了教育弟弟的責任。謝玄這小子,喜歡打扮,按現在的說法,有點偽娘風,估計像殺阡陌,成日裡綾羅綢緞地到處瞎混,作為姐姐的謝道韞那可不客氣了,拿出“洪荒之力”教育弟弟說:“為塵務經心,為天分有限邪?”弟弟你成天為這些無關緊要的俗事晃悠,胸無大志,到底是你本來就沒有志向,還是因為你本來就蠢呢?一番“洪荒之力”般的教訓,弄得弟弟謝玄臉紅脖子粗,再也不好意思瞎混,乖乖地學習,後來終於成為一代名將。謝道韞的“洪荒之力”為東晉塑造了一位人才。

所以謝玄一生非常敬重姐姐。不僅如此,謝道韞還是位玲瓏剔透、善解人意的女子 。有一天,叔父謝安問:“《毛詩》何句最佳?”她回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道韞所引四句,出自《詩經·大雅·蒸民》,此詩是讚美周宣王大臣仲山甫從政德才。道韞此處所引,一則是稱頌叔父謝安像仲山甫一樣勤勉為國,二則以此來勸慰在朝多受猜忌的叔父謝安。她的品評不僅顯示出她胸有塊壘、大氣如虹;更體現出她深深的“雅人深致”。

可見謝道韞是一個學霸型的高知女子。

萃辰天心書院,發源於武漢,目前已經在海南、重慶、上海設有分院,對於國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們,願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

《天心365》家庭國學共修是萃辰天心書院每天推出的內容,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


萃辰天心書院


一、謝道韞其人

說起謝道韞,她是一個非常出名的才女。她的家庭背景非常的顯赫。他的叔叔是肥水之戰的總指揮,他的親哥哥謝玄是淝水之戰的主帥。

而且他堂兄弟之中都是才子,他們謝家在當時可是名門望族。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之下謝道韞溫的才華自然不會很低,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而且謝道韞擁有很好的辯才,在當時是非常出名的才女。

謝道韞的夫家也是鼎鼎有名。他的丈夫是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

王羲之兒子有比較厲害的,比如王獻之。但是謝道韞她嫁的這個兒子是比較一般,他叫王凝之。所以這樣的一個才女,嫁給這樣的一個普通人,她是十分不願意的。

有一次她氣呼呼地跑回家跟記者叔叔謝安抱怨:“不意天壤之中,竟有王朗。”意思是說想不到天地之間居然還有王凝之這樣差勁的人。

不過好在,在謝安的安慰下她還是乖乖的回到丈夫身邊,相夫教子。



二、謝道韞丈夫兒子之死

王凝之靠這謝家的地位,慢慢的爬上了高位變成了掌管一郡軍政大權的會稽內史。

不過就是這個位置讓他丟了性命,在399年10月的時候,浙江爆發了以孫恩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破了上虞、山陰直逼會稽。

孫恩是個什麼人呢?是個狠角色,殺人狂魔,他攻下的縣他都會殺了縣令而且將縣令煮了,煮了後還讓縣令的妻兒將他吃掉。如果不吃就將他們肢解,喪心病狂有沒有啊。



可是,王凝之這個迂腐無知的人居然是個道教的忠實愚蠢粉絲,他居然相信道教會派天兵天將前來解救他,這是有多蠢啊。這個想法讓他居然就沒有做任何的防備,直到孫恩兵臨城下的時候才醒悟過來,才知道不會有天兵天將前來解決。很不意外的王凝之被孫恩砍了首級,連帶著自己的兒子也被殺了。

三、謝道韞抗敵被抓

謝道韞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兒子死後,她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非常鎮定地組織了家丁抵抗外敵。他用自己的智慧抵抗孫恩,只可惜寡不敵眾,最後還是被孫恩抓了,連帶著自己的外孫也一起被抓了。



四、謝道韞一句話救下外孫

孫恩看到謝道韞的外孫不滿三歲並沒有同情他,反而想著要斬草除根,準備殺了他的外孫劉濤。當謝道韞知道孫恩要殺他的時候。嚴厲的呵斥了孫恩:“事在王門,何關他族!必其如此,寧先見殺。”意思是說我外孫不是王家的人,不關他的事要殺就殺我好了。

沒想孫恩不僅沒有被激怒,反而很欽佩謝道韞作為一個女子,可以有這樣的膽識。孫這個人雖然是個殺人魔,但他非常的欽佩有膽識的人,而且謝道韞還是一個非常有膽識的才女更加的讓孫恩欽佩,就將她和她的外孫放了,並派人將他們送回家。



謝道韞是一個才女,這點無可厚非,大家都知道,但是從她救外孫的行為,組織家丁對抗孫恩來看應該是一個很有膽識的才女

我是非說不凡,喜歡的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非說不凡


有人問大雪紛紛揚揚像什麼?

某大兄弟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

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起

這是我對她的最初印象。這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教科書太小,裝不下一個人的傳奇。

謝道韞這樣的一個才女,卻嫁的不怎麼樣。王凝之,王羲之的兒子,本以為會有所作為,卻偏偏信什麼五斗米教。叛軍殺到謝道韞所在,謝道韞多次提出出戰,但沒有結果,最後叛軍攻入城池,僅剩謝道韞和三歲的外孫,謝道韞面對叛軍不懼,叛軍竟有所動容放走了他們。

謝道韞至今我也沒想到誰能配的上她,大概只有她自己吧。


桓鳶


未若柳絮因風起

——不讓鬚眉的才女謝道韞

謝道韞,東晉女詩人,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宰相謝安的侄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才女。

出身世家大族的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 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稱讚她有高雅的情趣。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她“詠雪”的故事。《世說新語》中記載:謝道韞小時候,有一天和兄弟姐妹們呆在一起。外面正好下起了大雪,謝安突然來了興致,指著紛紛揚揚的雪問孩子們:“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兒謝郎立即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想了想,然後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韞把飛雪比喻成柳絮,因比喻精妙而受到大家的稱讚。

這一段佳話,成為後世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典故“詠絮之才”。“詠絮才”也成了後來人們稱讚才女的常用詞,比如《紅樓夢》裡林黛玉的判詞就有一句“堪憐詠絮才”。這段事蹟也被收入了《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謝道韞長大後,謝安頗為她的婚事操心。在當時,能和謝家匹配的名門大族只有王家。謝安決定在王羲之的兒子當中物色一個侄女婿,他最先看中的是王徽之,但後來聽說這人不拘小節,就改了主意,把謝道韞許配給了王凝之。

誰知謝道韞婚後卻並不感到幸福,倒不是因為丈夫對她不好。謝道韞的才華和志氣都是很高的,她希望丈夫各方面都能和自己相配。可是王凝之名聲雖大,其實卻是繡花枕頭一包草,除了書法還不錯之外,為人既迂腐又無能。謝道韞大失所望,婚後不久就常常回孃家,而且整天悶悶不樂。謝安感到奇怪,就問:“王郎是王羲之的兒子,不是個庸才,你為什麼不開心?”謝道韞回答:“我們謝家,叔父輩有謝安、謝據,兄弟中有謝韶、謝朗、謝玄、謝淵,個個都很出色,沒想到天地間還有王郎這樣無能的人!”謝道韞抱怨說自家的兄弟都這麼出色,單單自己嫁給了王凝之這個蠢才。

但木已成舟,謝安只能勸慰一番,謝道韞也只好安下心來相夫教子。但她的才氣和豪氣即便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會時不時地展露出來。

魏晉時代,“人士競談玄理”,清談是一種時尚。一個不會談玄的人,不敢自稱為名士,有人甚至通過談玄當了大官。謝道韞雖然是個女子,對玄理卻有很深的造詣。她不僅詩文寫得很出色,也善於言談。

《晉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獻之在廳堂上與客人“談議”,卻辯不過對方。他們的辯論被在自己房間的謝道韞聽得一清二楚,她很為小叔子著急,你一個大名士居然辯不過別人,還是讓我來吧。她派遣婢女告訴王獻之要為他解圍。但在那個時代,“男女授受不親”,女人是不能隨便拋頭露面的。謝道韞就讓婢女在門前掛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後就剛才的議題和王獻之的客人繼續論辯,她旁徵博引,詞鋒有力,最終使客人理屈詞窮,甘拜下風。

《世說新語》還記載了一件事。在當時,能夠和謝道韞相提並論的只有同郡的張彤雲。張彤雲是張玄的妹妹,嫁到了顧家,顧家也是江南大族,張玄常常自誇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謝道韞。有一個叫濟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顧兩家,有人問濟尼,謝道韞與張彤雲誰更出色,濟尼說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有閨房之秀。”

謝道韞生在逢崇尚風度的魏晉時期,出身於名流世家,自身又才華橫溢,因此為人處事瀟灑不羈,很有男子的氣概。“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可以說是道出了她的個性氣質。

幾十年的平淡生活後,災難降臨了。

王凝之依靠王、謝兩家的勢力,先後擔任了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但他信奉五斗米道,平時不理政事,只知道踏星步鬥,拜神起乩。

此時東晉王朝內憂外患不斷,南方爆發了孫恩、盧循起義。時任會稽內史的王凝之面對強敵,不是積極備戰,而是閉門祈禱,他希望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塗炭。謝道韞勸諫了丈夫幾次,王凝之根本不聽,她只好親自招募了幾百家丁天天訓練。

孫恩大軍殺進了會稽城,只知道拜神的王凝之和他的子女們都作了刀下之鬼。只有謝道韞手持兵器,帶著家中女眷奮起殺敵,但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此時她已經五十多歲了,手裡還抱著只有三歲的外孫。但她毫不畏懼,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孫恩早就聽說過謝道韞的才名,今日又見她有如此膽色,不禁敬佩之極,他不但沒有殺她,還派人把她和小外孫一起送回了會稽。

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足不出戶,寫詩著文,過起了平靜的隱士生活。可惜她的詩文大都已經失傳,只有個別幾篇流傳到了後世,比如這首《擬嵇中散詠松詩》: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願想游下憩,瞻彼萬仞條。

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

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