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作為一個梟雄,為何執意要打東吳?

獨狼


班上有三個比較優秀的同學,分別是小曹、小孫、小劉。這三個人當中,小曹有一罐糖,小劉和小孫各有一顆糖。這三個同學,各有各的小算盤。小曹身體最強壯,想把另外兩顆糖給搶過來,經常欺負另外兩個。小劉和小孫比較弱小,為了保護自己的糖果,避免被小曹欺負,只好聯手。

小曹單挑沒問題,可要一個打兩個還真沒辦法。於是,小曹乾脆抱著自己的一罐糖,待在家裡自娛自樂,順便看小劉和小孫玩耍。過了一段時間,小劉同學變強壯了,還撿到一顆四川冰橘糖。小孫就著急了,眼紅了,搶了小劉原來的那顆糖。小劉就不幹了,為了一顆糖,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通過這個故事,就明白劉備為什麼要攻打孫權了。

孫權、劉備和曹操的關係,就如同故事中的三個小同學。當曹操南下的時候,孫劉聯盟能夠抗曹;當曹操在北方休養生息的時候,孫劉之間就會出現裂痕。

第一,關於荊州的歸屬問題,孫劉雙方一直都不可調和,這也是矛盾的焦點。

自從呂蒙白衣渡江之後,荊州被孫權佔據。劉備的志向是興復漢室,統一天下。要完成這個目標,劉備必須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橫跨荊州和益州。要延續隆中對的戰略部署,就必須奪回荊州。

戰場上得不到的,就不可能在談判桌上取回。要奪回荊州,通過和平方式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武力。

第二,為關羽報仇。

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也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不在諸葛亮之下。孫權在奪取荊州時,連關羽也一併斬殺,讓劉備身負國仇家恨。

第三,劉備剛剛稱帝,內部矛盾需要轉移,同時也需要證明自己。

劉備入蜀後,蜀漢內部就分為三個派別(荊州派、益州派、東洲派),彼此矛盾重重,並且其中有一些人不服劉備。內部的不和諧,只能向外轉移。通過討伐東吳,掩蓋內部矛盾,加強蜀漢內部的凝聚力。

新官上任都會有三把火,新天子登基肯定會一展拳腳為自己立威。劉備當皇帝后,也想有一番作為。

形勢的變化,讓劉備不得不調整與吳國的關係;曹操的按兵不動,讓劉備錯誤地判斷主次矛盾;荊州的丟失,讓劉備義憤填膺;關羽的犧牲,讓劉備的理性被仇恨矇蔽。


陳陳秋媚


劉備為什麼執意打東吳,因為劉備有必須打可以打的理由,而且在當時打曹魏沒有打東吳的勝算大。

個人總結劉備打東吳的理由如下:

第一,劉備年齡大了,劉備打東吳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夷陵之戰之後就鬱鬱而終),作為一代梟雄劉備當然想在活著的像高祖劉邦一樣統一全國成就一番霸業。但是蜀漢丟失荊州之後成為“三國”裡最弱的一個,想要統一打仗,相比較強大的曹魏(曹操還沒死)孫權的東吳更容易打。


第二,荊州丟失、關羽身死給了劉備出兵的理由。呂蒙偷襲關羽是東吳“三國”時期最卑鄙的行為。其一,雙方經過“湘水劃界”之後理論上已經沒有荊州領土的分歧,無論“湘水劃界”劉備是繼續“借”的荊州三郡還是獲取,這都是雙方協議好的,但是東吳背信棄義與曹魏合擊關羽;其二,關羽的劉備早期起兵時的大將,雖然沒有考證演義中結拜的情節,但是關羽坐鎮荊州門戶可以看出是劉備的心腹大將,呂蒙俘虜之後斬殺關羽還送其頭顱企圖嫁禍曹操,這樣的行為給了劉備充分的起兵理由;

第三,東吳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看來並不是很強。公元215年曹吳合肥大戰,張遼以八千對陣孫權十萬(實際應3-5萬人),不但成功守備合肥更是差一點活捉孫權,由此可見東吳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是很高,當時東吳主帥呂蒙病重也是劉備想要抓住的機會。(夷陵之戰在正常的攻守戰中劉備確實佔據優勢)。


第四,與諸葛亮一樣需要轉移蜀中的政治矛盾,雖然劉備丟失荊州之後只剩下了益州,但是卻有三股不同的政治勢力,荊州勢力、劉璋勢力(劉焉、劉璋時期帶來的政治勢力)以及益州本土勢力,為了緩和“國內”矛盾劉備需要通過對外戰爭轉嫁這種矛盾。

第五,荊州對於劉備軍團來說十分的重要,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就提到,在時局發生變化時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攻奪取天下,因此劉備決定進攻荊州東吳,(個人猜想,劉備的本意如果能打贏最好,如果打不贏就逼著東吳把荊州割讓給他,這應該是劉備真實的戰略意圖)希望可以通過征伐東吳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六,東吳偷襲關羽之後,東吳已經對諸葛亮關於“東吳只可以和而不能圖”的觀點產生執意,因為孫權不但不和而且還幹著“圖”劉備的事,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顯然是勸不了劉備的。

以上是個人總結劉備打東吳的原因彙總,個人是贊同劉備攻打東吳的,一個隨時可能咬你一口的隊友不如一個面對面的對手。

另外,劉備病逝之後諸葛亮重修蜀吳的關係但數次北伐依然沒有辦法打開局面,就算劉備不打東吳多了幾萬人的蜀國也難在北伐曹魏上有所建樹。


古事今説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首先是報仇,關羽作為劉備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將,最早獲得獨鎮一方的委任,從他的表現來看,無疑是劉備左膀右臂。又是創業初期就一起征戰四方吃苦的元老,私人上肯定是情如兄弟。關羽被害,於情於理要打上報仇的旗號。

第二是資源,劉備拿下益州後,實力大增。但是那時候蜀地實力畢竟有限,可以說他手底下人口收入荊州益州各佔一半。荊州一失,傷筋動骨,所以一定要趁孫吳佔地未久,趕緊搶回來。

第三是根基,劉備手下的幾個幫派中,荊州派以諸葛亮、龐統、馬良等為主幫助他穩定荊州,又拿下益州,無疑是他的核心幕僚團。荊州丟了不就等於家都丟了麼,人心必然會不穩。

第四是戰略,劉備的策略大家都熟悉,待天下有變之時,劉備出漢中,以一大將出荊州,打入中原復興漢室,所以荊州也是整個劉備集團的出征基地。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蜀漢一方要出征每次都得出秦嶺山道,補給行軍都很困難,也是導致了諸葛亮等人某幾次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


段子手錢不少


劉備作為一代梟雄,在不適當的時機攻打東吳,是一生當中最失誤的一個決定,這是由劉備野心膨脹所決定的。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東奔西走沒有立足之地。赤壁之戰後,以荊州為資本,西取益州,進而佔據漢中,派孟達劉封奪取上庸,一度形成了強於東吳的勢頭。

這時劉備的戰略思想和諸葛亮發生了分歧,產生了先滅東吳,再和曹魏一爭雌雄的想法。而孫權也一步步的激怒劉備,把戰火引向東吳

既然孫劉聯盟,老是瞅著荊州不放,劉備取了益州立足未穩,又要和曹操爭奪漢中,無奈暫時割捨了三郡給孫權,卻是十個不情,八個不願。

孫權既然把妹妹嫁給劉備,卻又把孫夫人騙回江東,若非趙雲張飛,差點把阿斗也帶走了,這就使劉備非常不爽。

關羽舉兵向曹攻打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作為盟友的孫權沒有助劉攻曹,也沒有采取觀望的態度,卻從背後下手,偷襲荊州並且殺了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讓劉備損失慘重。

如此種種,給本來就想先滅東吳的劉備找著了藉口,所以,任誰都阻擋不了劉備先伐吳的決心。最終,劉備率 舉國之兵伐吳,結果大家都知道。






秉燈夜讀


不是意氣用事,更不是頭腦膨脹,劉備心裡是有預謀的,是劉備心裡一個不願議公開的政治“秘密罷了,這個“隱私”和“秘密”只能埋藏在劉備的自已心裡,只是藉著給關羽投仇的名義為借囗罷了。”




人間正道陳德立


劉備打東吳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1、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所有男人都有一個夢想就是皇帝夢,劉備又作為皇帝的嫡系,劉氏後代,漢末年兵荒馬亂,需要一個人真正來統一江山,而三國鼎立之初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聲名鵲起,而後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在三大勢力之首,所以劉備只能從孫家動手,任何打仗他需要的是一種合理的藉口,好比如近代美國給小日本兩顆原子彈也需要一個合理的藉口,也就是珍珠港被偷襲之事,其實美國早已破解日本的秘聞,只是三本五十六不知道而已,同樣劉備也趁關羽敗走麥城之事引起一個導火索,御駕親征,大戰東吳,只是結局不好罷了,從關羽和張飛的死來,關羽的去世劉備動作更大,翼德的去世劉備也就傷心罷了,所以這是打東吳最好的一個藉口,順勢而為,一鼓作氣,動員士兵,

2、另一種就是兄弟之間的友誼,這種可能不大,雖然情同手足,但是匡扶漢室一直是劉備心中的夢,我認為這段佳話流傳至今更多的是劉備沒有一統漢室,不然就和劉邦一樣,即使有更多的更厲害的韓信也只是過眼雲煙。





去丿痛片


劉備為什麼要傾全國之力執意去攻打東吳呢?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歷史背景:公元222年劉備欲奪取荊州而伐吳,即夷陵之戰,是歷史上經典的戰役之一,與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此役是劉備一生中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戰爭,然而夷陵之戰以東吳的完勝而告終,劉備伐吳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倉惶敗退,年事已高的劉備認識到這次失敗將會埋葬自己半生心血,憂鬱之下,病痛夾雜,客死白帝城,一代梟雄劉備於公元223年結束了輝煌的一生!

對於劉備這次東征伐吳,歷史上已經有過無數討論,也有很多的見解,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這場戰役是必須的,而且還必須是劉備自己親自出馬,劉備在取得漢中稱帝后也想再次獲得荊州,畢竟漢中和荊州是蜀漢圖謀中原的戰略要衝,也是蜀漢政權的能否長久的基石!所以說於私劉備可以借關羽之死為由攻打東吳彰顯仁義,於公可以平衡蜀漢內部利益進而鞏固蜀漢基業,可見劉備伐吳是別無選擇,確實是政治上的需要。我們從以下幾點來闡述?

一、戰略上,伐吳比伐魏更具可行性!

從國家硬實力上來看,蜀國偏安一隅,人力物力資源匱乏,如果傾全國之力去進攻經濟和軍事實力數倍於蜀國的魏國,無疑是以卵擊石,況且地理上蜀漢雖然取得了漢中,但蜀道之難限制了蜀漢軍隊的機動性。而吳國則不然,與魏國相比實力相差太過懸殊,並且蜀國佔據了有利的地理條件,進攻吳國,可以居高臨下,順江直搗荊州,雖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在概率問題上勝算要比攻魏國大的多。

二、政治上,蜀漢政權必須有所行動!

劉備以漢室皇親自居,借匡扶漢室而立足,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后”大漢皇叔,復興漢室”的口號已然大打折扣,如果再不有所行動,劉備的號召力將喪失殆盡,今天下三分,不以圖謀天下為幾任,安能一統山河,萬民歸心?更何況蜀漢內部矛盾,皆因東吳而起!早年追隨自己的將士,如今都已是股肱之臣,眼瞅著東吳背盟偷襲,斬殺關羽,眾將之怒難平,從劉備政權內部構成來看,其最倚重的都是荊州派系,荊州一失,荊州派系不僅僅是失去了根據地,而且失去了話語權,在蜀漢的地位也將一落千丈。如果不發兵回奪荊州,勢必導致益州等派系壓制荊州派系。內部必生禍亂。

三、道義上,東吳背叛”孫劉聯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黃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關羽大意失荊州,身首異處,東吳所為令蜀漢顏面掃地,劉備自詡英雄,仁義之名更看重,二弟被害若不報仇,天下人眼中劉備是有多絕情寡恩。何況孫劉聯盟共拒曹魏,於赤壁之戰奠定三足鼎立之勢,可如今,東吳叛盟,背信棄義,斬殺劉備五虎上將之首,是可忍孰不可忍!佔據道義制高點,興兵伐吳,出師有名!

四、決策上,蜀漢對局勢的誤判。

魏國兵多將廣,反觀東吳呂蒙已死,早年跟隨孫策的名將所剩無幾。從未嶄露頭角的陸遜在久經沙場的劉備眼裡並無大才,缺少實戰經驗!劉備經漢中大捷後,早已被群臣捧上了天,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劉備意已決,征伐東吳!

然而,事以願違,關羽的傲慢,葬送荊州;劉備的輕敵,葬送自己!





天下神筆


劉備被取西川、奪漢中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過高的估計了己方的軍事實力、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軍事能力很弱,好像所有的戰績都是諸葛亮取得的。其實,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從來沒有獨當一面指揮軍事,或者可以說,劉備並不認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劉備自己早年被曹操、呂布打的東奔西跑,但是赤壁之戰後,軍事上多有勝績。先是攻取荊州南部四郡,然後拿下益州,最後連過去的老對手曹操都被攆出了漢中。這可能大大膨脹了劉備的自信心。

劉備認為,雖然關羽打不過孫權,但自己出馬肯定能搞定孫權。

劉備率領攻打東吳的部隊中,既有從荊州帶去益州的老部隊,也有新整合的部隊。雖然劉備的地盤不大,但是軍隊人數不少。有史學家分析,劉備攻吳的部隊有八萬人左右,陸遜的防守部隊只有五萬人左右,劉備兵力上也佔優。

另外東吳的大都督呂蒙病亡,接替他的是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劉備覺得這是出征東吳的好時機。沒想到的是,陸遜雖然年輕,但手段比呂蒙更高超。

所以劉備攻打東吳,並不是意氣用事,而是以為自己穩操勝券,誤判了形勢。





三國摸金探秘記


我來回答。

劉備為何要執意要打東吳!有那麼幾點

1.荊州丟了,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就是爭霸天下中,籌碼中的籌碼,因為荊州可以養兵20萬,包括,水軍,步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騎兵。古代的騎兵就相當於今天機械化部隊。對劉備來說,太重要!

2.他對孫家的恨,遠超曹孟德,他雖然怕曹孟德,但是人家曹孟德給他尊重!注意了,劉備大半輩子,過著什麼生活,顛沛流離。在他只有一個“劉皇叔”身份的時候給了他做人的尊嚴,而孫權,名義上是孫劉聯盟,實際上不過是一句沒用的話,尤其在亂世中。

首先,孫權周瑜這兩位,先用計謀,想把劉備困死在東吳,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讓劉備,往後餘生,風花雪月的過完足矣。後來周瑜的計謀也失敗了,不然也沒有“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個典故。

劉備是一個一定要成就帝王夢的人。他整天就跟人說:我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這裡說一句,誰知道血統純不純!)如果他連一塊像樣的地盤都沒有,那就不用再談了!

好了拿下益州後,劉備終於品嚐到,什麼叫人生高潮!這時候,他的壽命,估計也活不久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也等不到統一的那一天,那就寄託給我的下一代。但是在這之前我必須以荊州為基礎在擴大地盤。

可是,命運這東西,不是你說咋樣就咋樣,呂蒙偷襲荊州得手,關羽戰死,劉備很痛苦,為關羽傷心是有,最大的痛苦還是荊州沒了,既然這樣,一不做二不休,孤注一擲,先把長江以南地區全部拿下,這樣也好給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基礎。這就他執意要打東吳的動機!




神話靚靚


首先,從情義方面來講,關羽張飛或直接或間接因為孫權而死。這個仇他不能不報,而且假設當時老劉他當時能夠攻下東吳的話,既能報仇也能離自己一統天下的心願更近一些。我個人更願意偏向前者,畢竟桃園三結義聽的多,或許這是我先入主的原因,畢竟歷史無從猜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