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為何要勸說秦昭襄王讓白起從長平撤兵?

歷史大觀源


先了解一下範睢這個人的歷史。

範睢這個人心眼很小,有恩必償,睚眥必報。因為他從小生活貧苦,長大後飽讀詩書,一心想要謀個人臣。他在魏國的時候跟著一個士大夫混了很久,卻不想這個士大夫是個混子。還在魏國被這個士大夫和魏國丞相侮辱,還差點被他們鞭打至死,丟到廁所被人淋了一身尿,結果被一個守廁所的人救了。於是他就發誓,此生絕不被別人欺負侮辱了,他要自強。

後就和出使秦國的王稽回到了秦國,被秦昭王拜為相,輔助秦昭王從宣太后和穰侯等貴戚手中奪得軍政權,從此他就有地位了。

再說當時白起長平之戰後:

1.上面也說過範睢這個人的特點,心眼小。趙國派人來和範睢說,白起長平之戰大勝,如果這個時候又打下邯鄲?白起已經是大良造了,再加上這些功勞,又要受封。而你範睢又有什麼功勞呢?到時候秦國可就沒有你範睢的地位啦。範睢一聽,不行呀,沒地位後又要被人欺辱了,他絕不過這種日子,於是考慮到自己的地位向秦昭王說要撤併。撤兵的理由呢?

2.理由:

第一,範睢和秦昭王說,長平之戰我們是贏了,但是是慘勝,長平之戰滅趙國45萬兵,但是秦國也損25萬兵,如果此時再攻打邯鄲,國力不足以支撐呀(因為長平之戰3年消耗了太多國立)。就算能支撐但也要消耗完國力了,還不如撤兵休整一下國力,反正長平之戰後趙國不足以為懼了。下次再打邯鄲不就好了!

第二:長平之戰中其餘諸侯國都在觀看,如果此時打贏後直接攻打邯鄲,等於是滅趙國。那其他諸侯國會怎麼想?別忘了齊國滅宋國,引起其餘諸侯國合縱攻打,導致齊國差點滅了。秦國現在也差不多和齊國一樣,所以應該撤兵!

第三:範睢還要繼續推行他遠交近攻的策略。趙國是遠國應該處以交好,魏韓這些才是應該攻打的。

好吧,都是個人愚見。手機一個字一個字打的。


草遮面亦見日月


範睢能勸說秦王讓白起從長平撤兵就可以看出範睢的能力在秦王心中的地位,也可以說範睢的能力在當時是縱橫天下的人物。

範睢是草根出世,低賤而無以為士,投魏齊而慘遭災禍,貧賤不能依中入秦以客者的身份遊說秦王,以口舍之能撼動權傾朝野的冉侯魏冉,使魏冉離咸陽屈於自己的封地,遠交近攻以使秦國在政治上、軍事上縱橫捭闔於其他諸侯國之上,範睢拜相立業,從低賤的草根一族跨越式衝向了雲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範睢封爵,應侯佩之,其心為恥,睚眥必報。


武安君白起者,為秦國將軍,兵動則裂土,兵罷則固國,長平一戰盡驅趙國兵士45萬,功高蓋世,利則益秦,在這樣的情況下蘇秦之弟蘇代遊說應侯範睢,範睢亦有大智者,他非常在意自己的榮華富貴,如果武安君白起的功績超過自己那他的華貴將安於何時?況且他自己的榮華是從草根逆襲而來,來之不易,去之容易,因此,愈加珍惜應侯相位,以此他用智說動秦王,讓武安君白起從長平撤兵,使自己的功業不至於低於武安君白起,範睢用智,相位無憂,範睢的口舍之功不虛爾。


楊柳青青春之聲


你好,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要聲明一點:范雎、白起和秦惠文王不是一個時期的人物。惠文王時期比較出名的是張儀和司馬錯。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范雎、白起才得以大放光彩。范雎主外交,白起主外徵,秦昭襄王因為有這兩位大功臣才得以開疆拓土,雄視其餘六國。

至於在白起攻趙,眼看就要滅趙了,又為什麼停止攻伐趙原因有很多,現歸納有三種。

第一,范雎受到了趙國使君的賄賂,受了賄賂的范雎自然要辦事,范雎在權衡利弊之後,加之有戰神白起在,再一次滅趙也是可能的,所以范雎就在昭襄王面前極力勸阻昭襄王滅趙。

第二,滅趙對於秦國好處並不是很大,長平之戰結束,趙國有生力量基本被消滅,而接下來對趙的管理要消耗秦國很大國力,加之秦國在此一戰消耗也不小,軍隊需要修養。

第三,迫於其他五國的壓力,不得不停止攻趙。如果白起滅趙,那麼必然引起其他五國的警惕,雖然說五國不足為懼,但是經歷與趙決戰之後的秦面對其他五國還是比較吃力的。

秦昭襄王不滅趙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害怕白起功高蓋主的。不過後來,秦昭襄王再想要一舉攻下趙國,但是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久攻之下毫無戰果,滅趙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PEI大人講歷史


當白起進攻在即,在趙國危難之時,韓、趙兩國唇亡齒寒,他們都十分驚懼,為此,他們就派出了非常著名的縱橫家蘇代,前往秦國,遊說大秦丞相范雎。

此時的范雎深居高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范雎為相當政的近十年時間裡,長策橫空出世,秦王對他是言聽計從,作為一個外邦臣子,如此得到君王的信任,這也能側面的體現出秦國“海乃百川”的胸懷。

蘇代一到咸陽,就去拜訪范雎,並且送上了重禮,之後二人聊了一會天氣家常之類的小事,蘇代見氣氛不錯,就開始進入正題,首先問道:“武安君擒殺了趙括?”

“是呀。”范雎答道。

蘇代接著問:“現在秦軍想乘勝攻下邯鄲,滅了趙國?”

“是的。”

“果然如此。”蘇代說,“以武安君的才能,此時滅趙易如反掌,在武安君滅趙之後,秦王稱霸天下,天下諸侯無一敢擋,毫無疑問,首功當屬武安君白起,到了那時白起位居三公,位極人臣,功蓋天下。”

說到這裡,蘇代停了一下,觀察到范雎的臉色沉默,看不出什麼,蘇代又說:“武安君生平攻城拔寨七十餘座(規模比較大的城池),向南屢敗楚軍,並且奪取了楚國重鎮鄢,郢都和漢中廣大的地區;向北一戰殲滅了趙括45萬精銳大軍;向東多次大敗韓、魏兩國;如此功績,即使是周公、召公、呂望的功勞也比不上。等到了那時,即使是您,也不得不屈居白起之下了。”

看著范雎的臉色一點點的沉重,蘇代知道自己已經說到范雎的心坎裡去了,所以大家以後說話要看對象,對什麼人說什麼話,尤其是在做銷售之時,要看顧客需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否則,事倍功半也。好了,我們回到正題,蘇代說:

“第一,其實秦軍進攻趙國也有許多弊處,以前秦國憑藉強大的武力進攻韓國刑丘,攻破趙國上黨城,可是上黨之民卻是不願降秦,反而奔趙,由此可見,天下不願做秦國的百姓。

第二,如果秦國不聽勸告,猛攻趙國,憑趙國之力,趙必亡,可是到時的勝利果實是屬於秦國的嗎?到那時,趙國北邊的土地併入燕國,東邊的土地將歸齊國,南邊的土地將被韓國、魏國佔領。如此,苦戰的是秦國,得利的是其他國家,秦國願意為他人做嫁衣嗎?況且,秦國的長平殺降,失去了天下人心,特別是趙國百姓的人心,如此,趙國的百姓會做秦民嗎?”

蘇代見范雎緩緩點頭,顯然是認同自己的觀點,所以,是時候亮出自己的底牌了,蘇代說:“丞相可以向秦王進言,讓韓、趙兩國割地,然後秦國退兵,如此既可以為秦國獲得實利;又可以不讓白起建滅國大功;這條計策又是丞相所出,韓趙兩國還會感謝丞相,這樣一舉三得美事,怎能不做?”

范雎聽了,就向秦王說到:“秦國的府庫空虛,秦軍也太疲憊了,不如讓韓、趙割地,秦國也可以休養生息。”


湘江無語水空流


揣摩到上意,經長平大戰,秦國自己損失不小,軍糧消耗也成問題,昭襄王自己也想放一放,馬上滅趙,本身就違背了遠交近攻的大戰略。長平之戰是超過秦國計劃的突發事件,昭襄王本意讓王齕率軍守住上黨,不與趙軍交戰,而由白起等人先集中兵力滅韓,再滅魏。結果,趙軍意外侵犯秦軍斥候,秦軍一個反擊,就完全破壞掉了秦國既定計劃,秦趙都被迫提前決戰,雖然打敗趙軍,令趙國元氣大傷,但秦國也失去了滅韓、亡魏的機會。白起建議馬上取邯鄲,即使一時滅趙,秦國也守不住。後來,昭襄王自己也不甘心失趙,違背遠交近攻原則,又攻趙,連連失利,而白起卻不肯聽話,公然拒絕帶兵攻趙,本就懊惱,不想認錯,也不想失君威的昭襄王,只好殺白起出氣,向秦國的臣子們立威。範睢既維護了自己的主張,又順應了秦王的想法,還白收了好處,一舉三得一失,失去了自己的聲譽,一步步讓自己走向失敗,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汙點。


沉140769451


事實上撤兵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秦軍雖然獲得勝利,但只能說是慘勝,自己也損失慘重;這種情況下在發動邯鄲戰役,只能再次陷入戰爭泥潭,勝負未可知,加上其它諸侯國蠢蠢欲動,所以見好就收是上策;範睢只是順勢而為,說中了秦王的真實想法,所以秦軍得到割地賠款後順勢撤兵。


二月春風似剪刀10


範睢這個人雖有才華,但是心眼小,看不得曾經捉拿過自己,看不起自己,欺辱過自己的人比他仕途順利,所以,後來他怕白起的爵位會超過他,他就想方設法把白起弄下來。


子木宸


因為範睢眼看白起立下大功,度忌他才勸秦昭王讓白起撤兵。


巖太子


秦昭王看上了談判中的條仵,魏韓兩國劃出許多城池給秦,不驅兵而得利,先吃壯再出兵為上,至於範睢的小心眼,有沒有隨他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