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說自己不是亡國之君,大臣們卻是亡國之臣,這話有沒有道理?

何事男兒不讀書


崇禎說這話是有歷史原因的。

一,當時崇禎曾建議兩次遷都,大臣們都不願意,他們不願意的原因有3點。

1、當時南京也有一套政府班子,大臣們的考慮是如果遷都,勢必會多出來一些官員,就會裁掉一部分官員,這使得一部分官員反對遷都

2.一部分官員身居高位,在京城裡有很多豪宅地產,這些東西是搬不走的,當時又賣不掉,加上財務眾多,當時運輸困難,路途遙遠,這又使大部分官員不遠搬遷。

3.有一些大臣倒是沒這麼大自私,但是他們想要像于謙一樣死守京城,愚昧至極。

所以當時本來遷都崇禎是不會亡國的,正因為大臣們的愚昧和私心,導致大明亡國,最可恥的是李自成一進京,他們都爭著討好李自成,很笨不管皇帝是哪個,所以,大明是亡在大臣手上,而不是亡在崇禎手上。



文學與風景



王榮聯1


崇禎皇帝的道理佔不到十分之一。

崇禎皇帝應該反思自己,而不應當指責別人。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們同心同德,士如己出,在位短短二十三年,唐朝就取得了輝煌的貞觀之治。而朝中大臣更是恪盡職守,一心為公,有些大臣雖居高位,但依舊家徒四壁,甚至到死都沒錢下葬。反觀崇禎朝,君臣離心離德,國難當頭,窮奢極欲的大臣們卻不願拿出一分錢來救國,最後7000多萬兩白銀都奉獻給了李自成。這樣頗具諷刺意義的一幕,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去反省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總結崇禎皇帝導致亡國的三大錯誤:

一、沒有擔當,缺乏主見

崇禎皇帝想做什麼事情,他不說,他讓大臣們提出來,而且是偷偷摸摸、遮遮掩掩。比如和皇太極議和、遷都南京,本來這是關乎生死存亡的軍國大事,皇帝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力排眾議、獨斷專行。大臣們可以提意見,正確的採納,錯誤的駁斥,有了結果馬上貫徹落實。但是大臣們一反對,崇禎就亂了方寸,而且覺得自己很沒面子,近而不問青紅皂白找個替罪羊遮羞,於是兵部尚書陳新甲被殺。而內閣首輔陳演的一道讓吳三桂進京勤王的聖旨,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當吳三桂接到聖旨率兵入關時,北京早被大順軍圍的水洩不通。這樣一來,關鍵時刻沒有人挺身而出,而他的優柔寡斷又讓機會一再錯過。
(崇禎皇帝劇照)


二、沒有仁愛之心,只有殘忍之意

西北戰事稍有不利,主將就被殺,根本不問原因,也不給代罪立功的機會,好多大將都是含冤而死。據記載:崇禎在位十七,包括袁崇煥在內的督師、總都下獄或處死11人,巡撫處死10人,逼死1人,14個兵部尚書分別被查辦、革職、下獄、逼其自殺或流放,數名高級被殺。尤其是殺掉袁崇煥,等於是自毀長城,從此明朝與清軍作戰沒有打過一次勝仗。先是祖大壽兵敗投降,後是洪承疇降清,因為他們知道崇禎皇帝不會問失敗的原因,只會給他們一個人頭落地的結果。為了活命只有投降清軍,既無奈,又得被後人唾罵。

三、剛愎暴戾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崇禎無路可走,進入後宮當面逼皇后自殺。然後舉起寶劍對平時最喜歡的女兒痛下殺手,女兒的胳膊都被砍下,殘忍之極。如此有違人倫的事情,從古至今屈指可數,崇禎皇帝可折桂冠。

所以,最後崇禎皇帝把亡國的責任都推到大臣們身上顯然很荒唐,這就充分說明了他至始至終都是一個既無任何擔當,卻又執迷不悟的皇帝。諸臣誤國的說法,只不過是他的一塊遮羞布罷了。那麼多的有功之臣和三軍將士,崇禎殺的時候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如果大臣們真的誤國,你為什麼不殺?那怕是殺一儆百!最後,國破家亡,上吊尋死,窩囊到了極點。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手機用戶5974070381


這句話的意思有兩個點:1:崇禎認為自己不是亡國之君。2:崇禎認為他的臣子都是亡國之臣。那麼這兩句話是否正確呢?我們一一分析來看:

1:崇禎是不是亡國之君呢?從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崇禎並不算亡國之君。誠然,崇禎在很多方面和個人作為君王方面做的並不好,多疑,猜忌,不能人盡其用等等。但是我們想一想,崇禎剛即位的時局如何呢?朝中宦官專權,可能是歷史上數得上號的大太監魏忠賢把控朝政,國內土地兼併嚴重,人民流離失所,小冰河時期,大旱數載,無數農民揭竿而起,官場腐敗成風,北方少數民族虎視眈眈,薩爾滸一戰明軍精銳損失殆盡,清流黨佔據道德制高點,抨擊有才無德之士。真的,這樣的一個局面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來了就能處理好了嗎?更不要提崇禎即位時候剛剛18歲,一個年滿18的熱血青年,登上王位,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真的是需要一定勇氣的,更不要說崇禎上臺就以個人手段和魄力迅速拿下魏忠賢,奠定自己的權威,說實話,在小編心中,這個遠比後來清康熙拿下鰲拜來的要難,只是因為歷史記載,沒有濃墨重寫就是。之後就是著手對付國內和北方,北方派了袁崇煥,國內去了洪承疇,盧象升,楊嗣昌,說實話,這些人都是一時俊傑,但是很遺憾的是,崇禎處於自己的原因和但是朝野的情況,沒能把握住大明最後的機會,再加上一系列的天災人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瞭解一下崇禎在位10幾年裡,中原大地的災禍情況,可以說慘絕人寰),以及始終兩線作戰,國內得不到喘息,大明的滅亡,只能說是必然的了。有很多朋友喜歡就崇禎的性格吐槽,認為如果堅持使用某個將領或者給予足夠的權利的話,是有機會力挽狂瀾的,其實不能說不對,只是考慮到崇禎的位置上,他賭不起,就好比一個賭徒,他的賭本雄厚自然有足夠的時間讓他試水,但是崇禎呢?他當時手上可用之軍寥寥,如果賭輸了,那就是拿大明的國運在賭!所以換做是我們,難道這場賭博就可以一股腦的賭下去嗎?崇禎皇帝終其34年的生命,從未記載過有大修宮殿,大選秀女,揮霍財物的舉動,他從登上皇位的那一刻,都是為了大明而活著,他的大明沒了,他也就離開了人世,要知道這明史可是經過了清朝多年加工的產物,這樣的記載下,都很難崇禎的問題,請問,這樣的帝王,如何稱得上亡國之君呢?

2:那麼崇禎的臣子是不是亡國之臣呢?竊以為可以說是的,崇禎一朝,國內政局動盪,派系林立,基本分為3派:宦官,東林黨,統兵大將。這3者中,宦官在崇禎一朝作用最少,尤其魏忠賢死後,崇禎為了制衡文官即東林黨時候有使用過,那麼再來說說東林黨,說實話崇禎一朝的讀書人是真的很複雜的一種群體,他們一方面看不起北方的滿族,認為那是蠻夷之邦;一方面卻又對其畏之如虎;一方面不對統兵大將各種猜忌,各種進言;一方面自己又不懂軍事,貪生怕死;一方面標榜自己是清流名士,視金錢如糞土;另一方面又在李自成打進北京之後被查抄出了數千萬兩白銀的家底。可以說這樣的東林黨,真的是豬隊友的標配了,崇禎本來就是18歲登基,當時性子未能穩定,因為依靠文人集團除了閹黨所以主觀上對其比較信賴,而東林黨呢,仗著這份信賴,對不管是國內平叛的大將也好,還是在北方抗擊外族的總兵也罷,都能指點江山一番,偏偏自己卻也沒什麼本事,更不要說行軍打仗了,最典型的就是以史可法為首的清流,雖說其死守揚州的氣節可嘉,但是能力呢?說白了如果不是史可法,南明朝廷根本不可能那麼快崩潰,劃江而治也未嘗不能實現,這樣的無才有德之輩,對當時的國家又能有什麼幫助?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但真正到了國家危亡的關頭,洪承疇的能力,是10個史可法綁一塊也抵不上的!至於各路統兵大將,其實沒什麼太大問題,包括現在有輿論試圖平庸化的袁督師,都是有其才能的,亂世需用重典,唯才是舉的情況下,道德上的小瑕疵,也不必過多追究。所以我們看到,在明朝滅亡後,大太監王承恩陪著崇禎皇帝一起死了,統兵大將們死的死,降的,基本上也都反了,只有東林一黨,低下了自己高傲的頭顱,收起了曾經蔑視的表情,從曾經的清流變成了後來的奴才,這樣的臣子,難道不是亡國之臣嗎!

我是豬豬俠說故事,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贊下方留言討論!



豬豬俠說故事


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前說了一句:“諸臣誤我!”以證明自己並非亡國之君,而大臣確是亡國之臣。


這個可以說是中國人做事的一慣傳統,特別是封建時代,簡單說就是領導是不會錯,錯的只是那些做事不利索的手下,出了事總是找下面的人背鍋,楊廣 曾經也說過類似的話,可那個時候是封建社會啊!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想用誰不用誰都是你一個人決定的事,可以說只要皇帝一句話,甚至想幹掉誰都可以,整個大明都是你朱家的,都是你領導的責任,關大臣什麼事。

就說大家現在依然在爭論不休的袁崇煥吧,先不論他到底是漢奸還是英雄?不過從他做的事情來看,應該是介於兩者之間,先是他殺了遼東一品大將毛文龍,然後又讓皇太極打到京城,而最主要的是他沒有能力平遼,當初他在朝上可是答應崇禎皇帝5年平遼的,退朝之後確跟別人說是安慰崇禎皇帝的話而已,既然過了5年還不能平遼,只是擊退皇太極而已,那為什麼不換了他,不管他能力如何,主要還是你領導的責任。



也有很多人說大臣不聽話,整天瞎扯蛋,問題是,你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領導,不聽話可以換嘛,直到換成聽話有能力辦事的為止,難道大臣還能一起反你不成,所以說只能怨崇禎皇帝自己懦弱無能,要是像朱元璋一樣有魄力,哪裡能讓大臣左右到自己。

崇禎皇帝也很吝嗇,明明自己有3000多萬兩銀子,而賞賜作戰有功的人確很吝嗇,幾萬兩而已,這就太讓人寒心了,你不捨得用別人幫你用,這個人就是李自成。



還有,很多人都說崇禎皇帝工作很勤奮,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而且生活節儉,甚至穿有補丁的衣服上朝,也不好色,連陳圓圓那種堪稱明朝第一美女都不多看一眼,可你老人家每天那麼辛苦忙什麼呢?怎麼不見一點成績,明朝還在你手裡亡了,由此可見,崇禎皇帝工作效率特別低下,每天看那麼多奏摺估計也只是不停的感嘆,又不拿或者思考一個正確的主意出來,那你一天24小時都在工作又有什麼意義。

總的來說,明朝滅亡,崇禎皇帝至少負7成的責任,3成大臣的責任,你一個做皇帝的,怎麼能由著做大臣的隨便來呢?而且哪些所謂誤你的大臣也是你自己提拔的。


天行健8地勢坤8


這番話有一定道理,當時的明朝問題確實比較多,無論誰繼位面臨的都是一堆爛攤子。

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 晚明的朝政
  • 崇禎的治國
  • 群臣的舉措


晚明的朝政;

崇禎繼位之時正當明朝末年,朝廷昏暗山河動盪。邊塞有滿清寇邊,海內又是流寇四起,廟堂之上黨爭不斷,朝政可謂舉步維艱。

故此,崇禎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很多,滿清、流寇、黨爭。。。。。而此刻國庫又早已空虛!

莊烈之繼統也,臣僚之黨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國家之法令已壞,邊疆之搶攘已甚。莊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於中,不搖於外也。

國事衰敗至此,乃是時運不濟!



崇禎的治國;

崇禎皇帝少年繼位雄心勃勃,本想破舊革新清明朝政。

他一上臺就剷除了魏忠賢的閹黨,大用東林黨文臣治國理政。又克己復禮勤於政事,不失為一位有志之君。

但是明朝自萬曆皇帝開始就君弱臣強。天啟帝扶持魏忠賢抗衡文臣,閹黨和東林黨的存在是維持著一種極其脆弱的政治平衡。所以,晚明朝政實在不宜於大刀闊斧。

而他自己又性格多疑,剛愎自用。造成很多事情與群臣面和心離。更兼用人不慎,讓本就困難的朝局更加雪上加霜。

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

群臣的舉措;


晚明朝政艱難,很多大臣都尸位素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又各懷私立自保之心。

而自魏忠賢死後,東林黨更是內鬥激烈,棄國事於不顧,山河動盪也不及黨爭激盪。

偶有肅清朝政者,不是勢力單薄孤掌難鳴,就是拙於智謀心有餘力不足。

內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中制,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於不能制。

總結!

崇禎皇帝自身性格上有著鮮明的缺點,雖有治世之志,卻無治世之能。以崇禎的手段如果放在明朝中期,倒也不失為一位守成之君。

但是晚明國運衰竭亡國之兆已現,任何人都很難力挽狂瀾,扶大廈於降傾。崇禎皇帝恰逢其會,明史有云:“莊烈帝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時也!命也!夫復何言?


瀟湘夜雨li


一個無擔當,無責任,無見識,無度量,無權謀的急性子二桿子皇帝,明朝就是亡於祟禎。什麼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臣為什麼都成了亡國之臣,自登基以來,就一直都是刻薄寡恩,好謀無斷,色歷膽薄,忘恩負義。功勞是自己的,過錯是臣下的,這樣垃圾的皇帝,鬼才替他賣命。左良玉,賀人龍,高傑等將領後來為什麼養寇自重,出工不出力?還不是看到了這個傻逼皇帝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翻臉無情,過河拆橋。崇禎只需要有嘉靖帝一半的政治智慧,大明再熬個幾十年一點問題都沒有,熬過難關了,也許西方的文藝復興之風吹到中國,中國也變成了工業革命的第一批受益者,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執世界經濟之牛耳,米國佬天天要看中國臉色行事,你說:崇禎,你不好好地治理國家。去煤山上什麼吊嗎????


1027佛山義烏貨架


從這句話裡就可看出崇楨的胸襟和氣量。眾所周知,大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改革政體,廢除丞相制以來,皇帝大權獨攬,中央六部及重要衙門直接向皇帝負責,皇權之重歷代未有。在這種體制下,國家興亡的第一責任人自然是皇帝本人,別人如何能擔當的起?明朝後期,出了幾個不成器的皇帝,使政治昏暗,吏治腐敗,民心思變,才導致了逐漸走向衰亡。當代史家吳含、孟森,黃仁宇等都持一種觀點,把明衰亡的起始點打萬曆算起,特別是萬曆後期,江河日下,日復一日,辯證法告訴我們量變到質變要有一個過程,到崇楨這一代即是質變開始,早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其實崇楨本人在位十七年,只除魏忠賢一案順應了民心潮流,其政事大都乏善可陳。他殺了多少兵部主官和督、撫,換了多少首輔和內閣,在歷史恐怕也是空前絕後吧?他性格暴唳乖張,生性多疑,嗜血好殺,對大臣孤情寡義,急功近利,又好大喜功,恨不能一夜振興大明,其結果適得其反,使社稷更早地處於風雨漂搖之中。後期明朝不是沒人,象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都死於內部的相互的傾軋,這又怪誰?崇楨算不得明君,明君應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發揮每個大臣的長處,信任臣下,如當初信任孫傳庭和洪承疇也不致於賠了最後的家底。崇楨失去江山,又不敢承擔責任,臨死還諜諜不休地埋怨大臣,實在是至死都沒搞明白自身作用,也算是死不暝目吧!


天山月3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

這是崇禎皇帝在國破家亡之際所說的話。這句話表明了崇禎在最後時刻,對今時今日之結果的總結。

崇禎認為自己是一個稱職的皇帝,是大臣們辜負了他,所以,明朝是亡在大臣手裡,而不是崇禎自己手裡。


這句話是崇禎從自己角度思考說出來的,自然也要從崇禎的角度去考慮。

崇禎上任之初,先剪除了閹黨,這是一大功績,作為一個帝王,崇禎一生清苦,為了節省開支,衣服上還打著補丁,這在中國歷史上,幾乎少有,他也很勤政,從不浪費時間,為國事操碎了心。因此他覺得他盡力了,他沒有錯。

在崇禎看來,臣子們很不像話。文臣黨爭不斷,武將畏縮不前。在幾次關鍵的時候,總有臣子拖後腿。


崇禎的運氣真的不好,沒有任何準備便被迎進宮去做了皇帝,以為解決掉了魏忠賢,便可以天下太平。不料內憂外患不斷。滿清叩關,盜匪蜂擁,叛亂四起。崇禎就像個救火隊長,這裡救救,那裡救救,總是剛按下這頭,那頭又起來。國庫空虛,捉襟見肘,為支付龐大軍費,只能增加苛捐雜稅,這無異於飲鴆止渴。不增加賦稅是死,增加賦稅也是死。好難啊,真的好難啊!

讓無月做這個皇帝,無月可能早就落荒而逃了。

這就是崇禎,明朝的末代皇帝,就讓他發發牢騷吧,正不正確不重要,因為他實在太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