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如果合併的話,組建的大學是不是可以排名世界第一?

文力67


毫無疑問,清華北大合併依然只是世界一流名校,而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一,甚至依然難以進入世界頂級大學的行列。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兩所大學,普遍認為可以雙雙躋身世界大學百強。但是,清華北大跟世界頂級名校比如美國的哈佛耶魯,英國的牛津劍橋等相比,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不管是師資力量還是科研成果都不能同日而語。即使清華北大的資源和實力可以累加在一起,也無法抗衡真正的世界一流名校。更別提,學校之間的“強強合併”未必就能產生1+1≥2的效果,事實上整合難度非常大,往往會出現1+1遠遠小於2的情況。國內大學曾經出現過一股合併熱潮,但是除了浙大等少數院校在合併中實現了實力的提升,大多數學校合併僅僅實現了規模的擴大,學校的綜合競爭力並沒有明顯提升。儘管說當時的合併潮兼併的學校大多實力一般,難以增強主校區的競爭力情有可原。但是正如企業的兼併收購往往以失敗告終,兩個規模龐大的組織合併,整合難度超乎想象。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企業兼併案例,那就是戴姆勒奔馳和克萊斯勒的“強強合併”,兩個公司互補性非常強看似天合之作,但是由於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不兼容等原因最終以失敗收場。而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作為國內的兩所頂級大學風格也不太一樣,各有側重,強行糅合在一起,恐怕非但不能變得更強,反而可能會陷入嚴重的內耗之中。

而且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就是,兩個學術能力一流的人加在一起也難以達到超一流的水平。兩個數學90分的學生,通過討論學習可能可以解答稍微多一點題目,達到95分的水平。但是,還有一些難題就是兩個人都沒有能力去解決的。同樣的道理,兩個一流的學校加在一起,就算解決了整合難題,雙方的實力在一個新的主體框架下得到了充分發揮,但是在科研實力和師資水平等方面和超一流名校的差距依然無法被抹去。因為一個學校的實力並不只是體現在規模和學生就業等方面,很大程度也取決於這個學校在尖端領域的實力。眾所周知的是,清華北大多年來難以出一個諾獎得主,而世界頂級名校大多都會有一批出自自己學校的諾獎得主。就算清華北大可能有一些隱性的超級牛人,但是整體實力和世界頂級名校的差距毋庸置疑。兩個學校加在一起,都難以成為被公認的世界頂級大學,更別提世界第一了。


鎂客網


這是扯淡吧,美國的哈佛和哥倫比亞兩所大學諾貝爾獎超過120,中國連尾燈都看不到,北大清華是牛逼,牛逼的是多數都去美國念博士,合併後頂多排名30,前30的大學諾貝爾獎好像沒有低於10位的。



用戶5888559705


即使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合併,也不能成為世界第一。目前清華北大在全球排名,都是介於50到100名之間。

世界上最頂尖的大學,靠的不是規模,而是生源質量、教學水平、文化氛圍、科研實力的綜合水平。


全球最頂級的大學比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劍橋大學等,都是老牌的科研強校,都是非常注重基礎科學。而中國幾乎所有大學,包清華北大,都偏向於應用學科,都在向市場妥協。只有一個例外,就是中國科技大學。

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第一個電燈、第一輛汽車、第一臺電腦、第一次工業革命……科學界無數個第一,都是來自歐美西方國家。包括華為、小米在內,幾乎所有品牌的手機,只有手機殼是中國製造,處理器、GPU、攝像頭、內存、電池幾乎都是進口貨,連玻璃都要用美國的康寧。(華為有自主的麒麟處理器)


基礎科學太重要,它是所有理工學科的根源,但是我們更喜歡來錢快,不喜歡坐冷板凳。我們的狀元和學霸,進入清華北大都喜歡去學習金融和經濟管理,要不然就是計算機這些高大上的學科,物理、化學這些基礎學科沒人願意學。

這就是差距所在,層層考試選拔出來最聰明的人,都去學金融,都想去掙錢,沒人願意真心做科研。還有就是師範類大學,在我們國家,幾乎沒有成績特別好的人願意去讀。所以最聰明的人,既不去做科研,也不去把知識傳給下一代。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和教育部長不會乘法口訣表,這並不是笑話,西方國家的中小學課程難度遠低於中國,但這並不妨礙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生源質量。中國的小學、初中和高中生在西方國家,是標標準準的高分學霸。但那麼多聰明又高分的人,數量上又遙遙領先,為什麼科研產出卻遠遠低於西方?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意義,我們國家在逐漸強大起來,科研實力也在騰飛。但決不能貪圖規模,決不能把“量”看的太重,而忽略了"質"的重要性。

如果有一天,考進清華北大的大部分學生,都積極選擇物理、化學、生物這些專業,而非金融、經濟;如果有一天,師範大學在人們心中,不再只是中等生的選擇;如果有一天,最聰明的人都願意投身科研,或者投身教育。那麼清華北大不合並,也都能成為世界頂級大學。


堅果旅行


打個比方,兩坨屎合併到一起就能成山珍海味了?

清華北大一旦合併,只會降級,不會超過自身單幹。

以上都是放屁,下面正式回答:





尼古拉斯死心眼紫


現在排名世界第一的哈弗大學:
建校時間:1636年至今。

美國總統:8位

諾貝爾獎獲得者:158位,

菲爾茲獎(數學 界的諾貝爾,因為諾貝爾沒有數學獎):18位。

圖靈獎(計算機界的諾貝爾):14位。

普利策獎:124位。

在校任職的2500多位教職工中:有幾十人是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普利策獎獲得者.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建校時間:1911年,北京大學:1898年

國家主席:清華大學2位,北京大學:0

諾貝爾獎獲得者:0

菲爾茲獎獲得者:0

圖靈獎獲得者:0

普利策獎獲得者:0

從國際大獎榮譽上面看,中國大學和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學是沒有可比性的。不是兩塊鐵融在一起就能成為鋼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底蘊和人才培養方式確實是中國教育所缺失的,清華和北京大學確實為國家輸送了不少的人才,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拿到世界上去比,兩個加起來連排名前十大學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新和孕嬰


有人說中國2000多少所大學都不不上一所加州理工大學,加州理工真那麼厲害?中國2000多所大學都比不了?還有把清華北大說成不如人家的技校的。那麼把中國兩千多所大學關了算了,國家把辦大學的錢支持能考上加州理工大學的學生做學費。中國不要這些垃圾大學了,反正都是垃圾!

我要說的是,中國是個大國,也是人口大國,中國不但需要好的大學,也需要普通的大學,中國的北大清華雖說不是最地界頂尖的大學,但是,它的基礎教育絕對是好的,只要這些大學生把基礎打好,有能力出國深造的可以繼續深造,沒有能力的,只要有幹勁,腦子聰明一樣可以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學習。這些類似於清華北大的大學的學子一定可以成為頂尖的科學家的。


遐想不等於幻想


大學之大,不在樓高地廣人多。

倘若如此,乾脆把北京的大學都合併成一個,豈非立馬成為世界第一大大大學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大師,在獨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在引一時之風潮,在啟民眾之智慧。

以今天中國的大學來看,大抵算是個技校吧了,算是掛著個大學的名頭。在古代來說,就是培養醫生的醫館,培養鑄劍師的工坊,培養工匠的將作坊,培養畫師的畫坊,培養歌舞伎的青樓。不會有人把這些地方叫做大學的。清華北大稍好點,不過大抵也是如此。


倘若合併就能成為世界第一。

全中國的公司合併成一個,豈不是立馬成為古往今來第一大公司?


真是有意思的想法。


張子曰


大學合併個人認為是一條不歸路,首先大學不是企業,不是說國電和神華合併,資產規模一下可以躍升一百個名字這麼簡單。

很多學校通過合併失去了傳統,吉林大學和長春地質學院,當年長春地質學院可是中國地質學第一的院校,現在彷彿已經失去了傳統。

清華北大合併不敢說一加一小於一,絕對是一加一小於二的結局。

一所學校能夠在世界上排名靠前,不是地大人多,也不是錢多人多,而是文化和傳統。

我覺得牛氣沖天的清華北大,排名大概相當於弗吉尼亞理工。

合併,不是什麼良藥,包括企業也是一樣,我們的國企合併,一加一等於巨無霸,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只能是大而不強。

學校這樣,企業也是這樣。


大笨new易數學


如果通過合併就可以排名世界第一,國家建設雙一流高校的目標就可以提前幾十年實現了。這是一個典型的偽命題,一是二者不可能合併,二是合併也不可能排到世界第一,甚至與前十都還有不小差距。

1+1>2 ?

清華北大是國內頂尖高校不假,但距離世界一流恐怕還有不小差距。就目前流行的幾大高校排行榜,清華北大排名基本在50左右。如果說前五名兩所高校合併有可能超過其他一流高校還有可能,那也是因為前五名之間本身差距不大,有可能產生1+1大於2的效果,但排名50和排名前5的學校還是有質的差別,即便二者合併,最多產生規模擴大,有可能接近的效果,但並不能產生質的飛躍。



前車之鑑

自高校擴展以來,國內也有部分高校通過合併實現了強強聯合,比如四川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合併之前本也是國內不錯的大學,合併的高校也各有特色,比如四川大學合併的華西醫科大學,都可以算是業內領先,但十幾年過去,這幾所大學的國內外排名並無太大變化,部分學校還因為合併使原有的部分特色逐漸消退,反而不利於學校和學科的發展。


綜合比較

高校綜合實力的比較,不限於規模,甚至可以說,學校規模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以四大排行榜為例,參考的因素基本包含科研規模,科研質量,國際合作,高水平科研成果,國際獎項,國際影響力等多方面,以常年排名世界第一的哈佛大學為例,美國有8總統出自哈佛,上百位諾貝爾獲得者曾在此工作、學習,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排名世界第一;而反觀國內高校,我們提排名時,往往都說進入世界前1%,也就是說雖然優秀,但顯然還達不到世界領先水平。


這樣的假設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建設雙一流高校的目的正是在於縮小我國高校與世界一流高校之間的差距。看到差距才能努力靠近,腳踏實地做好建設和研究才能走的更快,依靠不切實際的假設來幻想超越是過於浮躁的心態。


象牙塔裡講故事


現在世界一流的大學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學生,清華北大隻是北京的大學,就像我們每個地區的一中,二中,實驗中學,片區以外的上要學習很好,但是片內的只要很低的分數線就可以入取。怎麼能和他們比?

如果招生制度不改變永遠別想進入一流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