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北伐曹操?

天神常敗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操則死於220年,所以諸葛亮北伐時不光曹操已經去世,連他的兒子曹丕也死了,但曹氏已經稱帝,國號魏,一般稱曹魏,所以諸葛亮北伐曹魏。當時曹魏強大,諸葛亮五次北伐均無功而返,卻屢次發動戰爭,理由不外乎三點:匡扶漢室,報先帝知遇之恩;消弱魏國國力;鞏固自己的地位,獨攬大權。

匡扶漢室,報先帝知遇之恩

這個是諸葛亮提出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諸葛亮在《出師表》上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北伐曹魏,統一中原是劉備一生的主張,可惜沒能實現,諸葛亮正好可以借北伐之機完成劉備的願望。同時諸葛亮也希望這個理由能夠得到對漢室還有感情的曹魏境內的世家大族以及軍隊的響應,可惜沒有取到預期效果。

消弱魏國國力

在魏蜀吳三國中,魏國的國力最強盛,但魏國卻沒有主動出擊,而是令大將分別據守險要之地,只待魏國國力強大,蜀、吳必定不戰而降。諸葛亮看到這一點後,知道蜀、魏若長此以往,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況且此時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軍備鬆懈,而蜀軍卻在經歷過南征和兩年操練,軍力已經大大的提高,諸葛亮認為的北伐良機已經到來。但是實際效果也是很不理想,蜀國很難撼動魏國,只是騷擾而已。

鞏固自己的地位,獨攬大權

如果說第一次北伐還有上述兩種原因,那麼後面的北伐幾乎都是為北伐而北伐了。所以說後面的北伐諸葛亮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獨攬大權。第一次北伐後,第二次北伐前諸葛亮又上了一道出師表,稱為《後出師表》,說道: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週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從荊州就跟過來的將領和精兵對維護蜀漢的荊州勢力來說是重要支柱,如果此時諸葛亮罷兵勢必軍權旁落。所以諸葛亮只有北伐才能緊握軍權,培養自己的人馬。從後面的北伐基本上是小打小鬧也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敢大規模北伐,怕引火燒身,小打小鬧則可以凝聚人心,鞏固自己的地位。

綜上所述: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可能為消弱魏國國力甚至恢復漢室,但發現不可能,後面就在於鞏固自己的權力了。


萊駒為右


諸葛亮討伐曹操,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政治的考量。大家都知道,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打他是具備輿論基礎的,蜀國名為蜀漢,意思就是說要光復漢室。所以討伐曹操是政治使命,也是天下老百姓的共同心願,討伐曹操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有史以來,要起兵奪權或者是起兵造反,都是應該有正當理由的,否則就是謀逆篡位,是得不到天下人支持的。就連袁紹起兵打曹操時,都是發了檄文的,據說曹操看了檄文,驚出了一身冷汗,因此還緩解了他的頭痛病,可見輿論的重要性。

所以說,這個政治原因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原因是劉備託孤。劉備死之前,要諸葛亮輔助劉禪,光復漢室,完成他未了的心願。大家都知道,劉備是漢景帝玄孫,血統裡還是漢皇室血脈,還被當今天子漢獻帝尊為皇叔,所以光復漢室,打曹操是他的職責,作為皇叔,救漢室皇帝也是他的使命。

諸葛亮領了劉備遺命,就必須要繼續打曹操,為此,還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出師表】。

第三個原因,地理上的考量。蜀國在蜀中,陽平關外的中原是曹操的地盤,是最富庶的關中平原。而襄陽,江陵和孫權隔江相望,都是山地丘陵,並不富庶,還不好用兵,原因就是孫權的水軍是當時最強大的,打水戰根本不行,也沒有勝算。

如果出了陽平關,那就是一馬平川,可以快速的攻取長安;也可以從上庸取宛城,直逼許昌和洛陽。

所以,諸葛亮的戰略上是先打曹操,把長安地域和蜀地連成一片,可以在經濟和人口上得到優勢,然後再圖謀江東孫權,就是手到擒來的事情了。

只是因為蜀國出兵的地域狹小,要打曹操只有這兩條路,所以難度是相當大的。並且從首府成都到前線的運輸線也是非常遠,所以每次出兵都不長久,就增加了戰爭的難度。諸葛亮到死都沒能打到許昌。不得不為之感嘆,生不逢時啊!


軍哥論史


首先我想說的是,不是北伐曹操,在北伐時,曹操、劉備都已經死了。

從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來看,蜀國是不具備北伐的條件的,為什麼諸葛亮還堅持要做北伐之戰呢?

為什麼說當時的蜀國不具備北伐條件呢?我們先來看看蜀國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進行的北伐

自夷陵之戰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之後,幾乎耗光了家裡所有的老本,蜀國元氣大傷劉備也一病不起,不久便死了,託孤白帝城。沒有了一個英明的領導,沒有了主心骨,此為其一。

此時,蜀國的戰將死的死,傷的傷、老的老。五虎上將也都已相繼去世,北伐時,已然是無大將可用,在諸葛亮去世後,這種情況更明顯,蜀中只能靠降將姜維來支撐蜀國安危。沒有可用將才,此為其二。

雙方的兵力組成也差距很大,當時蜀軍總計大約15萬左右,魏國總兵力65萬左右,這其中除去保衛都城、防衛吳國、各據點守兵之外,能真正抗衡的兵力,蜀國大約是10萬左右,而魏國是20萬左右,要知道,相差的是10萬的兵力,而且當時的魏國也並不弱,論作戰經驗魏國是要比蜀國經驗更加豐富的。兵力差距懸殊,此為其三。

都說作戰要靠天時、地利、人和蜀國一樣都不具備,那諸葛亮為何還要急於做北伐之戰呢?

諸葛亮北伐實在是無奈之舉動,如果不北伐,或許蜀國的滅亡會來的更快。

在即無友軍,更無後援的情況下,光是勞師遠征就以犯了兵家大忌,諸葛亮不可能不懂。他之所以北伐不過虛張聲勢,並沒有希望北伐能成功,因為他也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

諸葛亮深知,當時的三國鼎立局面,實則是魏吳強,蜀弱,蜀國被其他兩國滅掉只是時間問題,他只是想尋求一個解決之道。與其別人找上門,不如果斷出擊,事情或許還有一絲轉機的機會,他內心裡或許希望能再次達成吳蜀聯合,給蜀國一個喘息的機會,重新達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可惜,這個機會誰也沒有給他。

而且蜀國內部很不穩定,當時的蜀國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股力量相互抵制。為了轉移內部矛盾,平息內亂,他只能通過北伐將矛盾進行轉移。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劉備以仁義著稱,諸葛亮以忠義著稱,君臣都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在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是要匡扶漢室,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遺願才去北伐。但是在我看來這一點原因只是一個藉口,諸葛亮作為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在不具備北伐條件的情況下不能能如此衝動。北伐,只是諸葛亮為了延長蜀國壽命的無奈之舉。

因此,在我看來諸葛亮北伐,表面看似完成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實則是無奈之舉動。


三點壹事


三國實力當中,蜀漢其實是最差的。不論地盤、兵力、人口、富裕程度都遠遜於曹魏,連東吳都趕不上。雖然曹操在世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名為漢臣,實為漢賊。而劉備雖以益州和“借來”的荊州兩塊不算大的地盤割據一方,但自詡為漢室正統,也可謂是“名正言順”。曹操和劉備去世後,魏國和蜀漢分別勵精圖治,積極戰備。曹丕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其子魏明帝曹睿相比同年齡段的劉阿斗卻強了太多,再加上有曹真、曹休、司馬懿等人的輔佐,兵強馬壯,整體實力絕對是三國第一,對蜀漢而言也絕對是最大的威脅。而蜀漢,整體國力疲弱,劉阿斗又是個典型的敗家子,全靠諸葛亮一人死撐。在南蠻孟獲的叛亂被成功平息後,諸葛亮又與東吳重修舊好,再度聯盟共抗曹魏。此時,蜀漢國力穩定,整體國力也達到了整個蜀漢歷史上的巔峰時期,諸葛亮在安內後便決定進行攘外,南征後就開始進行北伐。但事實上這也是他的無奈之舉,因為蜀漢國力無論再怎樣由他苦心經營,先天原因註定了終究不能超過曹魏,與其坐以待斃被曹魏殲滅,倒不如索性放手一搏,以功代守、主動出擊,爭取奪得更大的地盤和物資資源。克復中原實乃不得已而為之,但更大的無奈就是諸葛亮深知自己年歲已高,自己走後整個蜀漢將沒人能比他做的更好(事實也證明了姜維還是遠不及他),只有抓緊在蜀漢國力最強盛時期以及自己尚有精力之時一鼓作氣完成這賭博式的戰略,這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歌可泣。


瀟灑哥2018


再去看看前後出師表,諸葛亮把北伐的原因寫的很明白了,當時蜀漢朝廷大部分人都不贊成不斷北伐,以蜀漢的國力北伐也不是明智之舉,諸葛亮也知道北伐是以弱攻強,但是不得不北伐:第一,北伐可能會亡,不北伐肯定會亡,打還有一線生機,不打就是坐以待斃,以一州之力和佔據中原的曹魏打持久戰不可取;第二,我到漢中不過一年,損失趙雲陽群(列了一長竄名單)等豪傑之士,這是先帝征戰幾十年四方籠絡的人才,不是益州一州之地能出的,趁這現在不打,過兩年這波人都死三分之二了就更沒人才可用了;第三,你們說我每次都沒打贏,曹操那麼猛,用兵彷彿孫、吳,不還是打了很多敗仗,哪次哪次差點小命不保(又列了一堆),先帝都很佩服曹孟德,曹操還不是有很多失策的地方(又舉了很多例子),以臣的駑鈍,怎麼能打保票必勝呢?第四,當年高皇帝劉邦那麼英明神武,手下牛人無數,不還是要披堅執銳歷經艱險,遭遇危難後才鼎定天下,陛下你照照鏡子,比得上高皇帝嗎?群臣照照鏡子比得上張良陳平,蕭何韓信嗎?就這菜鳥陣容還想著從長計議,靠戰略取勝,做夢呢!

蜀漢立國的政治基礎就是漢賊不兩立,北伐是政治需要,軍事安全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可惜幾次都沒成功,但凡諸葛亮能佔據關中,三國的歷史又不一樣了。


老友迷


首先,先主劉備的囑託,光復漢室的任務,諸葛亮無法推辭,因為已經應允下來。

其次,統一三國是諸葛亮本身的理想,作為深受漢室恩惠的諸葛家族,曹魏的篡漢行為就是損害了世受漢室恩惠的諸多世家利益,諸葛亮把曹魏打敗就是奪回舊時世家榮耀。他覺得是他必須完成的光榮使命!

再則,蜀漢內部並不團結,川蜀本地和外來的劉備集團始終面和心不和,諸葛亮為了轉移蜀漢內部矛盾和自己與劉禪間的君臣猜忌矛盾(因為如不北伐曹魏,天天君臣呆在一起,不僅完不成劉備的重託,還易遭到劉禪的疑懼,內鬥劇烈,外面曹魏又更容易發展壯大。諸葛亮北伐是有意識用戰爭手段轉移國內矛盾,增強自身團結,儘可能削弱曹魏勢力的。)當然,統一三國是最大原因和動力。諸葛亮一生就為統一作努力,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東方大狂俠


諸葛亮不是北伐曹操,而是北伐曹魏。原因主要有幾個:

一、這是劉備和諸葛亮共同心願。

二、轉移蜀國內部矛盾。

三、通過北伐為蜀國練兵。

四、以戰亂魏穩蜀。

再不濟,可以以戰促和。


羽書遲


《戰爭論》有句話是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諸葛亮北伐曹魏也是這句話的詮釋。

首先,劉備集團打出“興漢”的旗號,以此吸引凝聚一部分人加入。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接過“興漢”的接力棒,穩定地執行蜀漢政權的國策。

其次,諸葛亮受劉備託孤,此時劉禪屬於年幼,政治經驗不豐富,諸葛亮算是蜀漢政權最大的權臣。劉備剛去世,諸葛亮就獲得開府治世的權利,也就意味著他處於主少國疑的位置。北伐曹魏旗號一打自然可以籠絡入川的蜀漢舊臣,同時也可以轉移蜀地出身大臣的注意。想想歷史上的周公,他也有與諸葛亮相似的境地,結果兄弟間不理解,甚至爆發叛亂。蜀漢是外來政權,北伐是主客雙方都能接受的口號。

再者,蜀漢政權屬於易守難攻,也意味著別人不容易打進來,自己也不容易打出去。它受地理區位因素影響非常大,弱小蜀漢要想變強,只能打出去。

最後也有諸葛亮自己的因素,他也想建功立業。


夜讀歷史


如同上世紀對岸的蔣公後半生都在號召反攻大陸一樣,起先的目的是為了依靠自身的某些優勢去獲得利益,到後來逐漸演變成證明自身的合法身份的一種方式,即爭取大義名份。試想以上兩者相對於統治的地域來說皆為外來者,並沒有根深蒂固的利益交集,相反矛盾大於利益。站在統治集團的角度來說,諸葛亮抑或是蜀漢政權在外界塑造一個敵人來維持自身的團結和掩蓋國內矛盾,這種選擇無疑是利大於弊的。


閒聊茶館


三國時期的大規模戰鬥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一統天下。不要相信某些人說的什麼轉移內部矛盾之類的話。以後我會專門講一下諸葛亮的六次北伐。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