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名閒談:柘皋鎮扒海窩

扒海窩,是柘皋鎮東北隅的一個自然村,隸屬大樹劉。小村位於省道S331(老合浦路)旁,介於柘皋與蘇灣二鎮之間。此地名甚隱微,名不見經傳。然斯名之立也,源自方言,其實頗有趣。換言之,就是“有毫得味”。

合肥地名閒談:柘皋鎮扒海窩


廬州方言裡,“扒海”即螃蟹;可知所謂“扒海窩”,實乃“螃蟹窩”。這個鄉音,在今天已漸行漸遠。1980s生人的同學或許尚可略知一二,更年輕的世代則幾乎難以理解了。實際上,漢語言有著比野草更頑強的生命力。現今,在雲貴川渝的西南官話裡,仍將“鞋子”發音為“孩子”,是個可以援引的例子。xie,在中古漢語無疑曾唸作hai。

十多年前,餘客南粵,初次見識“米粉”“河粉”“腸粉”。同事中有一老楊(其實不過二十郎當歲),山西運城人。老楊愛吃蒜,尤好於小酌半酣之際,自兜裡摸出幾粒家鄉晉南產的蒜籽,排於桌面,然後跟吃花生米似的,細嚼慢品。某次,躬逢其飲,於是一邊陪著淺飲,一邊聽其侃閻錫山。在其熱情地“慫恿”之下,還勇敢地嘗試了他的老家土產—風乾大蒜。一嘗之下,我這個安徽佬甘拜下風——他怎麼能夠那般的津津有味?吃的可是生的大蒜喔!

合肥地名閒談:柘皋鎮扒海窩


老楊善侃,和我們聊過運城的鹽池、永樂宮和解州關帝廟等。正是從他那裡,我才知道:原來我一直以為讀作xie的“解池”“解州”,在他們那裡是念作hai的。——如此看來,螃蟹喚作“扒海”,也許是從中原播遷而來的古音呢。黃巢起義之前的唐人,說不定就是以“扒(爬)海”相呼的,呵呵。

扒海窩的位置,是在一條崗壟之上,並非湖澤之地,故應不會盛產大閘蟹的。村旁有一條溪澗,自上游的三洋陂(竊以為,可能原名是三羊陂,三羊開泰的寓意)而下,細水長流,注入柘皋河。這樣的小溪,至多會有些個石蟹出來散散步——扒海窩,當不是因物產美盛而得名。較可能的是,古人觀象喝形,認為這裡是一塊蟹形地,宜於子孫,因名。其地名之底蘊,也許是有著類似皖南呈坎的風水觀念。

扒海窩以東,隔一道溪澗,是一片山麓的崗原。包壩路猶如葉脈,縱貫原上。這一片麓原,早先也許瘠薄,乾脆就叫“砂石崗”。後來,先民叩石墾壤,開闢草萊,於是日漸膏腴,以至於“青皋藏野雉,萬木欣已春”。好吧,倉廩實而知禮節,遂雅化為“龍門崗”。

合肥地名閒談:柘皋鎮扒海窩


古時,龍門崗的四至,或許要比今天的龍門崗要廣一些。今天的龍門崗,只是扒海窩的一個近鄰。龍門崗東迎朝旭,箍子、鷂子,石鏡、公安諸山夾峙,儼若門巷;而其中的公安山又是東黃山的“龍頭”——得名“龍門”,也就情理之中,不足為奇了。

換一種形象思維,鷂子、公安諸山也頗類蟹之二螯,而扒海窩恰位於蟹鉗之前方。會否?會否?會否扒海窩得名的由來,及其與東黃山的淵源,即此呢?

古人的微意不可蠡測,庸人如我,只是聊寄鄉愁罷了。

戊戌中秋前夕,於西郊小築。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