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漢語的胡志明,為什麼在越南建國後立馬下令廢除漢字?

黃尚雲


這道題桃花石雜談也還是不重複題幹了,因為其實題幹裡的內容與歷史事實並不相符。越南並不是在胡志明時代廢除漢字的,而是在法國殖民時期。是法國在越南去中國化一整套政策的結果。


越南歷史上的文字

在說越南如何廢除漢字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最好還是先說一下漢字之前在越南的地位,以及越南人到底有幾種文字體系。喜歡歷史的朋友估計都知道,越南北部在漢朝到五代十國期間其實一直是中國的領土,所以當然有文化的人也是一直使用漢字作為書寫工具的。

用漢字書寫的越南古籍

但在五代十國的南漢時期,越南本地的貴族吳權發動叛亂,奪取了交州的控制權,並自封為交州節度使,不再聽命於南漢朝廷。此後越南逐漸形成了獨立的國家。但在之後幾百年,漢字仍然是越南唯一的書寫體系。不過漢字畢竟是針對漢語而創造的文字,越南獨立之後語言和漢語差別越來越大,所以用漢字書寫越南文其實也開始出現了不方便的情況,有越來越多的越南本地詞彙沒法用漢字寫出來。

越南古代的“漢字字喃”兩種文字互譯詞典

所以在公元13世紀,越南開始出現了一種用漢字為素材,根據越南語字詞的發音把漢字進行改造創造出新字來書寫越南文的文字體系。越南人把這種新文字叫做“字喃”,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南方的文字”。其實越南的這種文字,其原理和日本的文字有些類似,和歷史上西夏文和契丹文等同樣以漢字為素材創造的文字也有類似之處。但因為越南語和漢語之間的相似程度要遠遠高於其它幾種語言,所以字喃和漢字的接近程度也更高一些。

用字喃寫成的越南古代小說

但字喃發明之後,其實很長時間內仍然是限制在越南民間使用,被認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而越南官方使用的文字仍然是標準漢字,當時在越南被叫做“字儒”。一直到公元19世紀越南被法國完全佔領之前,除了中間有幾十年時間之外,越南所有的官方文書乃至學校的教材都還是用標準漢字書寫的,字喃只是用來寫民歌歌詞或者民間小說。所以當時越南的古籍,如果不細看內容,是和中文完全一樣的。

漢字在越南如何喪失了官方地位?

但這種情況在西方人到來之後漸漸發生了變化。早在公元1520年,來到了越南的葡萄牙和意大利傳教士就開始用拉丁文字母拼寫越南語,後來葡萄牙和法國的一些傳教士逐漸設計出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寫越南語的文字。公元1651年,第一本越南語-拉丁語詞典在歐洲出版。其實這種情況當時並不完全侷限於越南,西方傳教士和教會針對中國的很多方言也發明了不同的拉丁文拼寫體系,當時這些西方傳教士發明的這類拼音文字,基本上都叫羅馬字,只是根據地域不同會在前面加上地域名稱。

世界上第一本羅馬字越南文詞典,它也是現代越南文的雛形

而在公元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越南的統治權之後,其實就開始逐漸地用傳教士發明的羅馬字代替漢字的官方地位了。這樣做首先的原因就是穩固法國在越南的統治。因為當時很多傳教士把越南還大量存在的儒生視為在越南傳播天主教的最大障礙,因此為了消滅儒生們存在的社會文化基礎,在越南徹底取締漢字,切斷越南和中國的文化聯繫也就成了法國殖民當局的既定國策。

他們首先將字喃的地位提高,鼓勵用字喃創作了大量戲劇與文學作品,用字喃弱化漢字的官方地位,同時又大力推廣羅馬字越南文的使用,並將這種文字命名為“國語字”。之後就開始逐步限制漢字的使用。1910年,法國人在越南設立的“東京義孰”不再教授漢字課程,轉而完全採用羅馬字的越南文授課。1917年,法國殖民當局正式在越南全境禁止教授漢字。1918年12月28日,法國在越南立的傀儡皇帝啟定帝正式宣佈取消漢字在越南的官方地位。幾天之後,1919年1月4日,啟定帝在舉行完最後一場殿試之後宣佈廢除科舉,此後漢字和儒家文化的教育在越南基本消失。

現代的越南除了專門學中文的人之外,已經基本沒人認識漢字,但法國人在越南徹底消滅中華文化的努力也沒有成功,很多中華傳統習俗在越南還得到了保留,比如春節時越南人也會找人寫吉祥漢字,這也是現代越南唯一還會普遍使用漢字的場合了


到1935年,一名法國學者發文宣稱用拉丁字母拼寫的“國語字”越南文已經完全取代了漢字和字喃的地位。他表示當時每100個識字的越南人裡,有70個人只認識“國語字”,認識字喃的有20個人,而認識漢字的則只有10個人。也就是說到1930年代,越南還認識漢字的人已經只佔識字人口的10%左右了。所以越南放棄使用漢字完全是法國殖民時代去中國化系統工程的一部分,跟幾十年後的胡志明時代其實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桃花石雜談


胡志明曾經在中國居住了20年,不僅僅漢語說起來非常順溜,還能寫一手好看的毛筆字。而說起和中國的關係,胡志明也是一直持有比較友好的態度,畢竟中國曾經給過越南無私而強大的幫助,兩國之間更是十分親密的兄弟國關係。

越南獨立建國之後,胡志明就立刻下令廢除漢字,推行以字母為基礎的國語字。為了保證執行的堅決,越南憲法之中規定了只有學會了國語字的國民才擁有選舉權,漢字由此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和韓國一樣,越南獨立後廢除漢字,一部分原因還是急於告別依附中國的歷史,脫離漢字文化圈。說白了就是強烈的民族自卑心在作怪,在這一點上韓國還要明顯一點,他們甚至宣揚漢字是他們發明的。這兩個國家自古就是中國的附庸,漢字的輸入就是宗主國文化統治的一種方式。而相對比較獨立的日本就不覺得漢字有什麼,只當作自己文化的一個部分。

對於越南來說,無論是漢語亦或者是根據當地語言習慣改造出來的喃字,在法國侵略的時期內已經被廢除過一段時間,導致了兩代人文化的脫節。在越南新政府成立之後,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沒有什麼文化的。讓他們全部學習難度較高的漢語明顯不切合事實,而由漢語發展而成喃字其實難度更大。於是相聲的拼音文字就很快得到了政府的推廣,因為這些文字對於老百姓來說學習的週期更加短,可以加快社會脫盲的進程。

短期內,推廣國語字的優勢還是明顯的,但是長期來說還是有著不小的麻煩。最主要的還是現在的年輕人無法讀懂古籍,甚至連自己家的家譜、胡志明時期的文獻都看不懂。還有就是拼音文字始終不能避免的問題——同音字。同音異議字增多,生活之中的正式文件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韓國的憲法只能用漢字編寫,而且他們的身份證上依舊要印上漢字。還有一點就是拼音文字始終是平庸而單調的,我國也曾有有一段時期,很多知名文人提倡要全國使用漢語拼音,只是漢字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最終難以改變。

記得此前看過一個日本學者的報告,國家的強大靠得是自強,國家弱小不能讓漢字來背鍋。日本人倒是看得很清楚,而韓國和越南則不同,他們急於撇清曾經附生於中國的歷史,這反而讓他們和自己的祖宗文化產生了斷層。


木劍溫不勝


將胡志明廢除漢字這件事與去漢化、擺脫中國控制捆綁在一起,真是錯怪越南人,也錯怪胡志明了。越南與韓國不同,其廢除漢字不是為了去漢化,而是為了傳播革命思想;至於客觀上發生了去漢化的結果,則即是偶然,也是必然。

古代越南用的文字是漢字及源於漢字的字喃。在早期,越南官方多直接用漢字,民間則流行字喃,之後兩者融合、並行,構成了漢喃文。古代越南人在漢喃文基礎上發展出了璀璨的越南文化,但同時也有一個問題:越南的文盲率一直很高。

你可能會說,漢字也難,但中國古代的教育可是發展得非常好呀。不錯,對比於各個文明,中國曆代統治者均非常注重教育,使得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能在繁複的漢字的基礎之上保持相當高的識字率,但這是針對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而言的。清民兩代,為什麼那麼多知識分子支持簡化漢字?原因之一就是繁體字太難學,文盲學習知識的門檻太高了。

越南人也是如此。在法國人沒來之前,越南人也沒有意識到字喃有多難學;法國人到來之後為了斷絕越南人的文化,開始用拉丁字母改革越南語,形成了“國語字”。“國語字”沒有歷史傳承,法國人試圖通過這一方式讓越南永遠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國語字”比起漢喃字好學太多,大大降低了越南人的文盲率;那這些越南人識字之後最愛看的是什麼書呢?不是法國人希望他們看的書,而是革命、自由方面的書籍。於是,“國語字”成為越南人傳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工具,古老的漢喃字反而成了守舊文人的代名詞,就如果五四之後堅持用繁體字、寫文言文的中國人一樣。

所以,胡志明廢除漢字也就很正常了——如果恢復漢字(字喃),越南大眾幾乎瞬間迴歸文盲,而且漢字的學期週期太長,遠沒有“國語字”易於推廣。其實胡志明與中國人有著深厚的感情,至於黎筍之後的故事,與胡志明無關。


隱語


我們首先看下胡志明的個人履歷:胡志明本名阮必成,出身於一個官僚家庭,從小接受了非常系統的教育。自青年時候起,遊歷歐洲,接受了進步思想,並加入法國共產黨,成功與共產國際拉上了關係。

大革命時期,胡志明跟隨蘇聯顧問鮑羅廷來華,從此與我黨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利用我黨的組織關係,在香港成立了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勞動黨的前身)。並利用我軍的資源,成立了一隻訓練有素的軍隊,利用這隻軍隊胡志明驅逐法國殖民者統一南越,又擊敗美國的干涉,使越南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

胡志明精通漢語,與我黨領導人有深厚的友誼,他的成功亦離不開我黨的援助。但胡志明顯然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越南在歷史上一直屬於華夏文化圈,並曾長期接受中國政府統治,要想隔斷這種長期形成的依賴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文化割裂。胡志明廢除漢字,創建越南文字,就是想徹底擺脫中國的制約。

胡志明倒還好,生前與我國一直保持友誼,繼任者黎筍就是徹頭徹尾的白眼狼了,他任內對多次援助自己的老大哥拔劍相向,可謂恩將仇報了。


林屋公子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越南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是越南民主共和國的締造者,他於1920年在法國加入共產黨,1924年在中國從事革命活動,他同中共許多領導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他在中國舉辦的越南青年訓練班,創立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中共領導人劉少奇,彭湃,陳延年等都為他們授過課,他在1941年組織越南獨立同盟會,領導越南共產黨進行反法,反日鬥爭,在中國從事革命活動長達二十年,不僅中國的語言,文字能熟悉地運用,就是書法,詩詞也很精通,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


漢字早在漢朝就傳入越南了,東漢劉秀在越南設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漢人任延,錫光在交趾,九真開辦學校,講學傳經,於是漢字也傳入越南,隋開始科舉取仕,越南學風也開始盛行,不僅有官辦,還有許多民間私塾,雖說漢字在越南得到了大力推廣,但由於越南人的發音和中原人相差甚遠限制了漢字的普及,公元10世紀以後,越南從行政上脫離了中國,漢字也就漸漸轉變成了注音文字,失去了本身漢字的意義,這種注音文字叫字喃,到了公元13世紀的時候,字喃基本已經系統化,開始用於文學作品的創作。到了16世紀,兩位意大利,葡萄牙傳教士在峴港建了一座教堂,他們用拉丁字母記錄越南語並在教徒中傳授,越南人感覺使用起來比漢字方便,不僅好認好寫還和發音聯繫,這樣就在民間有了一些基礎,到了法國成了越南的宗主國後,更是排斥漢字,推廣拼音文字,1945在越南取得了“八月革命”的勝利,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巴亭廣場代表政府宣讀了《獨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誕生,為了讓廣大群眾看的懂《獨立宣言》文本就是用拉丁拼音文寫的。


由於越南被殖民化後,產生了嚴重的文化脫節,老百姓很少能有認識漢字的了,再說學起來也吃力,為了讓人民儘早脫盲,建國後越南立即廢棄漢字,這和政治沒有關係,和民族也沒有關係,這有點同中國解放後為了掃除文盲實行簡化字差不多,不知大家想法如何?有想法請留下筆墨。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這不由的讓我想起幾年前越南一些學者呼籲恢復漢字的新聞,當時的原因是越南考古發現的一些古籍,他們已經無人可以解釋和將其大意翻譯通暢,這就意味著越南的文化發生了斷層,已經同歷史上的本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胡志明當年統一越南之後,廢除漢字其實也是為了越南的去漢化,也就是不甘願成為中華文化的附庸,這不利於越南民族主義的形成。而越南在當時需要強大的凝聚力來發展,包括當時創造自己的文字,這都是胡志明不願意使得越南成為附庸。

歷史上的中華文明圈中,沒有廢除漢字的只有日本而已,當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有不少人認為需要廢除漢字和儒家、道家文化,但是最後卻以“儒道為體,西學為用”方式進行著維新變法,這是因為當時日本的一些進步學者認為,日本若是要崛起,必然不能放棄自己的文化,全盤西化只能讓自己成為西方的附庸。

而歷史也證明了,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民族魂,其結局就是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成為其他文化的附庸,那麼成為不了一個由影響力的大國。在二戰前,日本代表東亞文化,一直被西方視為東亞古典文化的繼承者,這使得日本人十分自豪,一直到中國這些年崛起,世界才開始正視中國文化。

越南去漢化多年,一直想要構建自己特有的文化,但是越南卻沒有韓國那樣的經濟實力。韓國去漢化多年,直到經濟騰飛之後才形成所謂的韓流文化,然而這種文化西不西、中不中,是一種典型的四不像文化。而越南則更加悲催,由於歷史上受中國文化薰陶太久,以至於去漢化後的越南,一直是難以產生像樣的本土文化,乃至於現在一切都是從中國照搬,但是隻學到皮毛,沒學到精髓。


小司馬遷論史


1945年的八月革命後,越南民主共和國宣佈成立,新成立的北越政府即時宣佈,廢除漢字和喃字,堅決推行字母式的國語字。

從此,漢字和改編自漢字的喃字逐漸隱沒在越南人民的主流生活裡。到了今天,除了歷史典籍和一些佛教寺院還常見漢字,其他地方已了無蹤影。

國語字替代漢字之路,其實早就已經“行百里者半九十”,政府打通的這最後十里,也無非是落下的第二隻靴子,早晚有一天會走到這個地步。

與朝鮮和日本類似,越南在古代也通行漢字,上層人物甚至也學說漢語,但總體來說,底層群眾的漢語水準不敢恭維,原因之一就是漢字太難了。而且和中國人使用漢字相比,越南人還要面對漢字音與口語音並不一致的痛苦。

到了十二世紀,為了解決這種痛苦,越南人發明了喃字,喃字也叫字喃,意思就是“南國之字”,是借用某些漢字的單體字或部首新造的字,一半表音、一半表意,使之讀音與越南口語接近,便於理解。在我們看起來,這些喃字很像是漢字中的亂碼,像漢字又不是漢字。

法國殖民者佔據越南後,為了切割越南人與宗主國大清的聯繫,同樣也是為了讓越南人加深與新宗主國的聯繫,確定了法籍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編纂的《越葡拉字典》中的字母文字為越南國語字,禁止官方文書中使用漢語。亞歷山大·羅德創造的國語字並非一人之功,也是集合了葡萄牙人當年的努力,最終把越南文字拉丁字母化。

在法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儘管越南上層文人有過不屈不撓的抵制,但總體來說,這種越南國語字還是得到了有力推廣,你們愛也罷恨也罷,總之是站住了腳跟。

新的越南語還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識字率提高、文盲率降低,拼音文字當然比漢字要容易上手的多。

為什麼胡志明自己精通漢語,卻在革命成功後依然推行國語字,把它作為唯一標準?

一、這已經是越南民間的共識,的確國語字已經是越南文字的潮流,很難逆勢而行。並不是胡志明一人能夠決定得了的。

二、越共的主要支持者肯定不是以前的官紳世子階層,只有他們才懷念漢字,而真正的底層支持者不會對漢字有過多留戀不捨。

三、國語字確實有利於推行掃盲工作,效果一針見血,很快就能看到功績,學習漢語是個事倍功半的長期研究過程。胡志明自己漢語純熟,還能寫漢語書法,自己更明白這個道理。

四、當時的東亞一帶,都有簡化漢字、甚至把漢字轉化成字母文字的潮流。不說朝鮮也是自創的拼音文字,就連當時漢字的老家中國,從三十年代開始,文化界也有許多鉅子、領袖、大佬跳出來,指責漢字是使中國陷入落後狀態的罪魁禍首。從政府到民間,也開始有字母代替漢字的很多研究工作在進行,胡志明當然瞭解這些情況。

綜上所述,北越政府當時的廢除漢字之舉符合他們的實際情況。至於背後有沒有切割與中原王朝的文化紐帶之意,聯想到之前蔣委員長曾經關押胡志明一年多,剛剛被放出來不久,胡志明做出這種判斷也是常理。


歷來現實


如今越南人對於廢除漢字大呼後悔,但畢竟從1945年,胡志明宣佈獨立建國以後,就放棄了漢字的使用,幾十年過去了,想要重新拾起來?談何容易。

圖:戴帽子為胡志明

文字和語言是一個國家人文歷史的根脈,政府如果刻意去改變人們使用文字的習慣,這就是對歷史的傷害,輕則造成人民對本國曆史淵源無法繼承,重則導致國內發生混亂,進而影響各方面發展。

其實,當初越南獨立領導者胡志明與中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曾經在中國待了20多年,對於中國的文字非常瞭解和感興趣,對漢字的使用也非常感興趣,而且寫的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但是,在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巴亭廣場宣讀了越南語撰寫的《獨立宣言》以後,伴隨著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漢字也跟著被廢除了。那麼,為何胡志明執政的越南政府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除了兩年多年的漢字使用傳統呢?

一、歷史原因

在公元前111年,漢朝消滅了秦朝末年割據嶺南的南越,同時把漢字也在那裡推廣開來。那時候的漢字是作為傳播儒家文化的載體,因此被稱為“儒字”。

“儒字”一直被作為嶺南地區的官方文字,直到十七世紀左右,隨著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法國等當時世界強國對越南的侵略,漢字的推廣被極力打壓,侵略者在越南強制推廣拼音文字。這種情況為後來廢除漢字埋下伏筆。

二、漢字是全世界最難學的文字

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沒有多大感覺,畢竟我們從小就學習漢字,而對於越南人而言,難於登天。越南的口語與漢語不同,很多漢字已經無法準確記錄越南本民族語言,就好像曾經朝鮮、日本都使用過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後來才改成如今的“火星文”。

越南人為了適應民間口語,也就是本民族語言,曾在8世紀左右嘗試使用以漢字為基礎創造新文字:喃字(越:Chu Nom),這種字按從我們的角度看,就像少了偏旁的漢字一樣。

這種喃字持續使用到17世紀,直到法國的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根據前傳教士的拼寫整合成新的拉丁字母組合的文字,也就是如今越南人使用的國語字(Chu Quoc Ngu)。這種單純的拉丁字母組成的國語字,不但符合越南人的口語化,更重要是學習、使用、書寫都非常簡單,這種國語字書寫體系開始慢慢流行起來,並於20世紀全面開始使用。

三、放棄漢字與委員長有一定關係

胡志明一生之中曾七次來到中國,但在1942年的時候發生的事卻是他不願提及的傷心事。當時越南反法戰爭取得進展,國內希望成立越南獨立同盟組織,通過與世界範圍內的抗法國家建立聯繫,以此有效爭取國際援助。

為完成這個重要任務,越南政府需要指派一個既瞭解中國又有威望的人到重慶。這個時候,大家一致推薦阮愛國完成這個重要而危險的任務,而阮愛國為了保密、轉移外界視線,用了一個新名字:胡志明。從此,這個名字伴隨他一生。

胡志明在去往重慶途中,路過廣西,由於之前準備好的各種過路證件都已經過期,而國軍認為他既然是越南人,為何擁有中國的各種證件,於是將他抓起來,嚴刑拷問。據說,審理胡志明的案子是蔣介石親自督辦的。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可能正是由於這段痛苦的經歷,胡志明在坐上越南最高領導人之後,不想再與中國有任何瓜葛,於是就把文字廢除了。

因此,精通漢語的胡志明在建立越南後直接下令廢除漢字,而且當時也一起廢除了漢字教育,其實不僅是漢字被廢除,根據漢字而來的喃字也在慢慢消失,退出歷史舞臺。而在二十世紀之前,越南是一直在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的,廢除的這麼長時間內,民間對於恢復漢字教育的呼聲很高,並且如今的越南人很多在說漢語,這證明我們強大了。


小小嬴政


這個老胡也沒有給俺報告過商量過,不知他確切打的什麼主意哎。不過可以試以分析,既然胡志明精通漢語,他也定“精通”的知道作為中國人更精通漢語,建國後,連我們自己都實行了文字改革,何況越南呢?所以,不稀奇,定有內在原因:


據說,當年五四運動時我們國內不少專家學者(六百多位學者)是都支持廢除漢字的,魯迅大師乾脆就直接呼出,“漢字不廢,中國必亡”的振聾發聵的口號,當然在當時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民族救亡運動的需要。

新中國建國後為了掃除文盲是簡化了漢字,漢語拼音拉丁字母化也是那時開始的產物。作用是大大滴,對於全國人民提高識字率。當時國內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文盲,名字都不會寫,可見狀況。那麼,越南的老胡大概也有此慮吧,越南國內也是文盲一大片,但是,至於怎樣對待漢字,他們自己搞弄的大概自有他們自己專家的想法的結果,這個廢除的更多別的理由俺再此說也是妄猜了,言幾句,僅供參考。


首先,撇開一些,政治需要,民族對立,胡志明野心等等如此的故事,就說文字,如,要問,無論是我們的簡化漢字還是越南的廢除漢字還是日本廢除漢字的文字改革等等,總之,文字語言是什麼?幹什麼用的?這個主調我們不能撇開,文字是語言的書面形式,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外在延伸,古漢語文字繁雜難寫,歧義多生,魯迅作品寫到,“茴香豆的茴字還有四種寫法”這是孔乙己說的,精通那麼多古漢語文字寫法的孔乙己,我相信比越南主席胡志明還要精通,比現在的你我都要精通,不信現在你寫一寫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種寫法試試,反正現在吾是有難為之情的,俺寫不了。但是那麼精通漢字的孔乙己確實卻是那一副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腐儒麻木形象哎,從這方面看,該也是老胡在越南廢除漢字的理由推力之一吧。當然至於,胡志明廢棄漢字而改革文字改革的如何這個不得而知,無非要麼改的很好要麼改的不盡如意而已。


總之,從文字是交流工具這玩意的這方面說,工具越是先進越好,如果書面文字與口語就是兩層皮,就是脫殼的,那首先就是不利於生產發展的,一方面易限制人的思維同時造成語言交流與實踐脫節,所謂勞力者勞心者對立便是有文字一份功勞的。你說呢?人若沒有了思想聯想那文字能裝的滿腦袋都是,也又不過只是文字的奴隸而已,禪宗還有“手指指月在月不在指”之說,語言文字不能表達所有的真理,但是一定是越適合表達真理越好,越方便交流越好,越適合生產勞動發展需要越好,否則,不能表達真理,光在文字上做文章,咬文嚼字望文生義八股文文字獄之類,連真都沒有,何來善美呢,假借假借,不誠實不成事呀,你說呢?


再升一級


東南亞11國現今散居著2000多萬華人,唯有越南屬中華文化圈。例如佛教的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老撾均為來自印度小乘佛教,越南的大乘佛教則是在公元6世紀從中國傳入。越南封建王朝從丁朝至阮朝歷近千年,照搬中國專治體制、科舉制度和儒教傳統,在民俗節慶、生活習性等社會領域,也是中華烙印深深。有趣的是越南人的12生肖,唯一與華夏的不同點是以貓代兔,相傳也是“卯兔”以音代字的訛傳。

“之乎者也”同樣在越南生存了2000年,為突顯民族性,越南文人曾創立喃字,但它依傍漢字且比漢字更加複雜,並未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認。17世紀中葉,法國傳教士嘗試用拉丁字母取代方塊漢字,隨著法蘭西殖民統治地位的確立,1882年起該“國語”應用於一切公文,1917年漢字的最後堡壘科舉制度被廢止。雖然今天越南人只能從典籍、古蹟和春聯中找到久違的漢字,但現今越南文字的80%來自漢字,越南語可以概括為“用拉丁字母標寫中國南方話、語法法語化、以六聲調讀音”的混雜語。

在越南,本土文化、中華文化、印度文化、佛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依共存,構成一幅迷人的景象,這在各地建築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農家竹木傳統建築、文廟與順化仿故宮建築、印度風格占城建築、寺廟佛塔、河內和西貢的法式建築等,如今均作為旅遊資源得到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