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類似於歐洲騎士或者日本武士的兵種出現嗎?

何潔龍


那樣的兵種,其實就是重甲兵而已,中國當然也是有的。

中國在戰國時就發展出了重甲兵,一直持續到清朝,作戰單位裡都有重甲兵。這裡只說中國本土的。

最早的重甲兵是魏武卒,據說是戰國初期由吳起訓練出的重甲槍盾步戰兵。到了戰國末期,趙國曾有一部分重甲弩盾兵。

之後各時代,重甲兵單位基本由羽林軍、虎賁軍擔任。多數不屬於野戰部隊,而作為帝王和重臣的近衛。羽林軍原稱“建章營騎”,並不屬於純粹的重甲單位,但由於是皇帝近衛,所以裝甲覆蓋率也要遠高於輕步兵,主要著細魚鱗背心甲,腰部以上的大部分身體都受到有效的裝甲保護。羽林軍屬於槍騎兵。至於虎賁軍,則一直擔任近衛,到唐代廢止。兩晉和南北朝時期,重甲兵全部歸屬於羽林軍或虎賁軍,其儀仗價值大於戰鬥價值。

唐朝時期,發展出了玄甲軍。最早的玄甲軍是遊李淵組建的,後來,其中一部分歸屬成皇帝的近衛軍,變成劍盾步兵,其餘全都是重甲騎兵。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 重裝騎兵所需要的各種武器裝備,可分為四類:一是完整的馬具,二是馬甲--具裝,三是騎兵鎧甲,四是戰鬥兵器。當時的馬具中,馬鞍在東漢是製作就相當精緻了,西晉時又有了馬鐙(不過西晉時馬鐙似乎只是用來踩蹬上馬的,騎馬時並不用),這樣,控制馬匹就相當容易了。而具裝呢,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為了保護騎兵後背用的)。騎兵鎧甲是西漢時那種無肩札甲發展過來的“兩當甲”(腋下不連接,所謂“一當胸”“一當背”,在肩上用帶扣聯),到南北朝時,又常常加上護肩的“披膊”,與兩當甲同時的還有另種較名貴的鎧甲,那就是“明光甲”(這種甲的特點就是胸背處各有兩面大型金屬圓護)。最後是兵器,魏晉南北朝時期騎兵使用的兵器,遠射的還是弓和弩,格鬥的是戟,銷(邊旁是矛)和大刀,騎兵們使用擘張弩,不過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鬥武器,戟逐漸被銷所代替,再後來則是刀銷並用,注重劈砍了。儘管甲騎具裝是當時軍隊的核心,但從數量上還是遠少於一般步兵。

宋朝時期,重甲兵歸屬於禁軍。不過,這時的重甲兵雖然騎、步都有,卻不是作戰單位,而屬於儀仗隊。

明朝的重甲兵,最著名的就是“遼東鐵騎”。

清代時候,重甲兵基本由驍騎營的一部分士兵擔任,都是重甲騎兵。

南宋、遼、西夏、金、元時代,中國也有重甲兵。不過,由於起源不算在中國,所以不多敘述。

中國曆代重甲兵,以騎兵為主,重甲步兵不多。不過,將軍多半都身披重甲。中國歷史上,由於作戰方式多樣、複雜地形作戰較多,以及普通的鎧甲質量並不比重甲差太遠,所以並不像西方一樣十分依賴重甲作戰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