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小時候由奶奶帶大,還會跟媽媽親嗎?

愛苗子真是太好了丶


會的,只要奶奶常常給孩子灌輸媽媽的概念。但是媽媽也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畢竟親密關係是由陪伴決定,血緣只是一種牽絆,不是決定因素。



我朋友和老公都在上海工作,婆婆從月子裡幫忙直到孩子10個月斷奶帶回了老家。後面直到孩子4歲半上中班才接回了上海,期間奶奶在上海陪伴了2個月,然後獨自回了老家,現在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很開心幸福,也很牽掛爺爺奶奶。

我朋友在孩子離開身邊以後,堅持每天和孩子視頻,給孩子寄送玩具衣服奶粉,給婆婆買衣服首飾節禮紅包,給公公賣茶葉等等。每到國假一定會回去陪伴寶寶,有時候是自己一個人,有時候和老公一起,總之,在孩子的心理是有媽媽的存在的。

而且她婆婆也一直教孩子認識媽媽的照片,說媽媽買的東西,送的禮物,等孩子2歲左右,她就知道很多東西都是媽媽給自己買的,提起來很驕傲的樣子。



雖然在陪睡方面孩子起初會比較抗拒和父母睡,但是其它時間的陪伴孩子完全都能接受,可以說我的朋友已經做的很好了。

所以在孩子轉到上海幼兒園上學的時候奶奶陪伴了2個月,讓孩子徹底適應了才走。

總之,我在她們的身上看到的是一家人全心全意為了孩子著想而作出的努力和妥協,最終孩子跟兩邊都親,也是必然的,理所當然的事情。

所以,有這個問題的寶媽,都可以參照我朋友的做法,來讓自己的孩子生活的更幸福一些,她才會更懂得如何愛自己的父母和親人。


我們的周邊


寶寶小時候有奶奶帶大,還會跟媽媽親嗎?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要糾正一點,寶寶跟媽媽親和跟奶奶親親是不對立的。

寶寶6歲之前最大的擔心是生存問題,媽媽是孩子賴以生存的天,但媽媽上班後,孩子不得不將這種生存依賴建立在媽媽不在家時照顧他的奶奶身上。一般奶奶又會因為隔代,格外疼愛孫子女。



所以,如果孩子跟奶奶不親近,才是有問題的,且讓媽媽擔心的。

媽媽是融入在血液裡的愛

為了打消這位媽媽的顧慮,先說一個極端的事實。

很多留守兒童,一年幾乎見不到媽媽幾次,即使媽媽打工回家,孩子初與媽媽重逢時都會有些生分,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對媽媽的思念和渴望。而且這種思念和渴望嵌入他們的潛意識,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

這位媽媽每天都能回家帶孩子,孩子會和你生分嗎?另外,有些階段,只有孩子對媽媽的愛有絕對的安全感,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深信“媽媽愛我”,才會對媽媽不那麼黏。

所以,如果孩子沒有特別地黏你這位媽媽,那說不定就是你給的愛足夠高純了。



孩子隨著長大,越來越獨立媽媽更近一些的血緣關係本身一般也會讓孩子心生親近。

當然,也別忘了,父母的愛是這個世間唯一指向分離的愛。——也就是說,父母最高等的愛是協助孩子更好地做自己,更好地獨立並最終走向自己獨一無二的道路。

晨光微曉,懂英語,愛繪本。一雙兒女,均自3個月開始親子閱讀,9歲兒子已在曹文軒主編的《十月少年》發表作品。

晨光微曉


我家的情況跟你似乎差不多。

最開始懷孕生孩子,並沒有想著要辭職,所以產假結束之後就馬上回公司去上班了。還好,最開始一年多的時間裡工作並不忙,所以回家了,可以繼續跟孩子玩耍。但畢竟還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跟媽媽相處。

孩子一歲左右,我的工作就非常忙了,早上起來的時候,孩子可能還在睡覺。晚上回家的時候已經八九點了。那段時間,由於家長的工作作息,孩子變得很晚睡覺。因為在孩子的內心裡,還是希望能跟媽媽相處的,所以孩子總是不睡覺,等著我們下班回家陪她。

但是上班確實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情,白天的工作幾乎壓榨了所有的精力。晚上回家之後跟孩子玩兒不了20分鐘,就該洗漱睡覺了。也是在那段時間,孩子跟我的關係,變得不太親近。當然,我仍然是他喜愛的媽媽,但顯然更依賴奶奶,晚上睡覺她都跟奶奶一起睡,我想讓他跟我說,很多時候她都會拒絕。

然後我就辭職了。陪他的時間增加,孩子對媽媽的天然的依賴感,又重新出現,而且越加鞏固。現在讓她跟奶奶睡,她也不同意了。

因為媽媽跟孩子之間的天然的血緣聯繫,實際上比孩子跟奶奶的更加緊密。只要你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去陪伴孩子,孩子很容易就又重新跟媽媽親密起來。

尤其是你的孩子才一歲多,正是親子依戀關係建立的時期。還是非常需要媽媽的陪伴。這時候孩子跟媽媽幾乎是共生的關係。

媽媽這樣做。

第一,每天花時間陪伴孩子,這樣的陪伴必須是高質量的陪伴,丟開自己的工作,就看你的手機和煩惱,開心的陪孩子玩,讓孩子也開心。

真正花時間陪伴孩子,還能夠改善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這是最重要的。

第二,調整自己的心態。孩子跟奶奶親,不代表孩子就跟媽媽不親,他可以同時親近媽媽和奶奶。媽媽大可以不用對比的心態來看孩子的情感。關鍵是要調整媽媽跟孩子的關係,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密。至於孩子依賴、親近奶奶,也是孩子的正常情感表達。

第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保證充分的休息。照顧孩子是一件很花心力的事情,如果我們有負面情緒,照顧孩子的時候就容易煩躁。這樣沒有辦法幫助我們改善親子關係。

最後,如果媽媽實在時間不夠,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的一言一行,比如給孩子洗澡,陪孩子睡覺,都有很多親近孩子的機會。比如睡覺前,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進行親子共讀。

媽媽希望跟孩子親近,其實是很容易的,花一些時間,花一些心力,不需要很長時間就能做到。


作者:舒心(Annie媽媽育兒),情緒教練、正面管教講師、高級兒童情商指導師、兒童財商講師。歡迎關注我,並與我交流。


Annie媽媽育兒


孩子長大了就會跟媽媽親了。

我侄兒是我老媽帶大的,嫂子在孩子一歲後就給我老媽帶了,剛開始小的時候會比較認人,比較粘我老媽。

現在孩子長大了,上學後,就跟他媽媽比較親,很少再跟他奶奶有溝通了,所以孩子長大後就會跟媽媽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