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假如你的手裡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請你把它摺疊51次。想象一下,它會有多高?1米?2米?其實,這個厚度超過了地球何太陽之間的距離,財富與之相似,不用心去投資,他不過是將51張白紙簡單疊存一起而已;但如果我們用心去規劃投資,它就像被不斷摺疊51次的那張白紙,越積越高,高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越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即兩級風化現象。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中的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遠行前,給了3個僕人每人一鍵銀子,讓他們自己決定怎麼用,等自己回來時,再來看看他們用這些銀子都做成了什麼。

過了幾年,國王回來了,看到3個僕人,沒想到他們已經有了天差地別的差異:

第一個僕人用主人給他的一鍵銀子做生意,又賺了10錠,國王就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用這錠銀子放貸,賺了5鍵,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戰戰兢兢地打開一塊手絹,說:“主人啊,您給我的一鍵銀子,我一直好好保存著,生怕丟失。您瞧,現在它完好無損!”國王聽了無奈地笑了笑,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鍵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

並且說:“記住了嗎?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多多益善。”

這個寓言中, 三個僕人原先的財富是一樣的, 但最後卻相差懸殊,最終差距的形成有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主人回來前, 他們各自去做生意, 這時的差距是他們自身因素(努力)造成,

第二個階段是主人回來後, 對他們獎罰, 這時的差距是外界因素造成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個階段的因素是建立在第一階段的結果上.

開始時自身因素的一點小差異導致了後來的差異, 再後來差異進一步放大

如果想在某個領域保持優勢, 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 當目標領域有了強大對手的情況下,就要另闢蹊徑, 找準對手的弱項和自己的優勢

對年輕人來說, 最重要的就是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 確立自己的優勢, 然後通過努力來擴大優勢,

強者越強,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基礎好了, 後面就如魚得水


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為什麼金錢會聚集在少數人手中?

因為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 一個本錢比別人多10倍的人, 收益也是別人的10倍,

有雄厚資金做後盾的企業可以盡情使用各式各樣的營銷手段推廣自己的產品,小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股市大莊家可以興風作浪, 小額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

一個村子裡, 做買賣熱火朝天, 村子裡其他人每天忙進忙出, 忙上忙下, 就為了在這裡面掙點錢

富人總在遊說窮人, 你這東西不值錢, 快賣給我吧, 你現在不賣, 明天價格下跌就更不值錢了.窮人沒賣

第二天果然跌了, 窮人還是沒賣, 第三天又跌了, 富人找到窮人, 跟你說了你不賣, 現在賣還來得及

商人拿到這麼多商品後, 很奇怪的是, 商品價格開始暴漲, 一直漲, 漲了10倍

富人對窮人說, 我現在的東西很值錢, 你現在那麼窮, 我這個東西賣給你, 讓你也賺點, 其實價格高了10倍,

窮人是不願意的, 就沒買, 結果第二天又暴漲, 窮人忍住了, 第三天又漲了.

富人找到窮人說, 還要漲, 分析師都說了, 要漲到20倍, 你不買以後就買不到了.

全村的人都慌了, 後來大部分人又以10倍的價格買回來了, 還是同樣的話: 富人真好, 還記著我們這些窮人

土豪賬戶有1億元本金,普通人賬戶有10W元本金,土豪一年收益10%,普通人收益一年100%。年底時,土豪賬上有1.1億元,普通人賬戶上有20W元,雙方差距又拉大了990W元。

當你的本金和別人不是一個數量級別的時候,你很可能並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

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幾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經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

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並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此後又被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這種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例子不僅在經濟領域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基礎好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更多的成功;基礎差的人,卻可能連自己原本擁有的東西都丟掉。只有足夠強大,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創造更多的機會,進而更強,成為最終的贏家。

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一步步強大,才能取得大成功

人與人的差距有多大?人與人的差距是怎麼產生的?

畢業若干年後的同學聚會,往往是幾人歡喜幾人愁的場面。一同畢業美的同學,既有身居高位的處長、局長、公司老總,也有地位崇高的博士、教授、作家,但是也有下崗的、打工的、負債累累的。走出校門的那一剎

那,誰曾想到會有今天如此大的境遇差別?

抱怨和慨嘆聽在耳裡,當年的班主任微微一笑,留給他們這樣一道數學題:10-9-?這幫學生個個目瞪口呆,不解其意。老師笑道:“你們的情況好比打保齡球。保齡球的規矩是,一局10個球,每一個球得分是0~10。這10分和9分的差別可不是1分。因為打滿分的要加下一個球的得分。幾個回合下來,這個分數就大了。第二回的比分差距就可能是20:9。

這樣一局終了,打300分的高手也有,打270分、280分的能人也不少,同時也會有隻打90分的低手。這270分、280分與90分的差距是多少?”

老師接著說道:“你們畢業的時候,只是剛打完第一個回合。10分和9分的差距而已。但是,人生那麼漫長,有數不清的回合。有的人在畢業以後十分努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終成為打300分的高手。但是還有些人,一分兩分地混著,10年下來,可不是就只有90分的成就。一點一滴地累加,最後的差距,你不服也不行啊!”

失敗固然是成功之母,但也不是絕對的。如果一個人屢屢失敗,從未品嚐過成功的甜頭,還會有必勝的信心嗎?只有每一步都獲得成功或者接近成功,才能夠築起事業的高臺。一步一個小成功,才能最終造就大功告成的耀眼光環。


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錢是可以生錢的

錢是可以生錢的,你只有懂得了馬太效應,大膽地使用你的金錢去投資,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富有的人。

有一對非常要好的同學布和克,他們畢業後到同一家公司上班。在公司裡他們擔任的職務和薪水都是一樣的。此外,兩人都非常節儉,因此每個人每年都可以攢下一筆錢。

但是,兩人的理財方式完全不同。布將每年攢下來的錢存入銀行,而 克則把攢下的錢分散地投資於股票。兩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愛管錢,錢放在銀行或股市之後,兩人就在沒去管過他們。

如此過了40年,克成為擁有數百萬美元的富翁,而布存摺上只有區區十幾萬。布親眼看著昔日的同學兼同事,40年賴拿一樣薪水收入相同,節儉程度相同,而克卻能成為百萬富翁,反觀一下自己,40年下來只有十幾萬。理財方式不同造成了如今如此之大的差距。

投資決定收入。一般來說,每一次正確的投資,都是在助長現今的流動。一段時間之後,現金流動會帶來更多的金錢回來。

喬.史派勒曾寫過這樣一本書,叫動手來種錢。他在書中提到一個只剩下一美分錢的人,這個人 開始用僅有的一美分錢進行投資,他將錢兌換成銅幣,然後在心裡告訴自己每次花掉的錢,他都要以10倍或者更多的數量使它們再回到自己的手上。這個人就依靠這種方法獲得了 更多倍的財富,最終 成為了一個富翁。

所以,讓金錢流動起來,它就是你的搖錢樹!


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