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鄂温克族人口仅3万,未来将何去何从?


此次呼伦贝尔之行,我终于第一次看到了极具神奇色彩的驯鹿。没错,就是为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那群精灵。而跟驯鹿一样神秘的还有饲养它们的“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南山坡的人们”,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居住在大山里的子民。

鄂温克族现存人口仅3万左右,分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支系。索伦主要生活在内蒙古海拉尔周边,以畜牧为生,人口约有2万。通古斯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陈旗,以农耕为生。在分布在呼伦贝尔根河一带的是“雅库特”,人口仅有二百多人,是最神秘的一支,被称作“北方民族的活化石”。

鄂温克族是被我国政府唯一特许在山林中狩猎,合法的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生活的一群人,又因为这些猎民世世代代穿行在大兴安岭的林海,以驯鹿代步,靠饲养驯鹿为生,所以是中国惟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他们又被称做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敖鲁古雅温克语意为杨树和桦树林茂密的地方,代表了他们生活的地方。


鄂温克使鹿部落居住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的敖鲁古雅乡,部落现存240余人,部落还有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利亚·索,女酋长已年九旬,据说是会唱鄂温克民歌最多的老人,被称为“使鹿部落歌后”。使鹿鄂温克族的生产方式非常特别,把驯鹿视为神鹿的鄂温克人,以饲养驯鹿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驯鹿息息相关。

300多年前,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祖先从勒拿河流域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大兴安岭深山以放牧驯鹿和打猎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他们仍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用木杆搭建、外面用桦树皮、草帘子及犴等兽皮编制围子、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

政府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好地促进民族长远发展,先后三次分别在奇乾,敖鲁古雅河畔和根河西郊建立了定居点,但是被鄂温克猎民视为朋友甚至家人的驯鹿无法快速适应定居生活,于是一些猎民带着驯鹿重返深山,建立了9个猎民点。在这些猎民点,鄂温克猎民们精心照管着的几十头驯鹿,过着他们世外桃源般的隐归生活。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以游猎闻名,使鹿部落特色民俗文化更是为猎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部落里,他们现在也在为游客们兜售自己手工做的饰品、鹿茸和鹿皮等产品,也成为呼伦贝尔根河市一张特殊的“文化名片”。神秘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文化便在这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几百年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始终安静的潜藏在大兴安岭内,任岁月流过它的山门,它依旧谨守着自己的古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当年轻族人渐渐离去,古老族群生活方式无人传承,猎民生活方式即将面临终结的命运。在离开时,我看到这家人院子的桌子上放着一袋猪肉,似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个原本以打猎为生的民族,已经逐渐过上了世俗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