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使鹿部落”,鄂溫克族人口僅3萬,未來將何去何從?


此次呼倫貝爾之行,我終於第一次看到了極具神奇色彩的馴鹿。沒錯,就是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群精靈。而跟馴鹿一樣神秘的還有飼養它們的“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鄂溫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還有一種說法:“鄂溫克”的意思是“住在南山坡的人們”,兩種解釋都說明鄂溫克人是居住在大山裡的子民。

鄂溫克族現存人口僅3萬左右,分為“索倫”、“通古斯”和“雅庫特”三個支系。索倫主要生活在內蒙古海拉爾周邊,以畜牧為生,人口約有2萬。通古斯主要居住在內蒙古陳旗,以農耕為生。在分佈在呼倫貝爾根河一帶的是“雅庫特”,人口僅有二百多人,是最神秘的一支,被稱作“北方民族的活化石”。

鄂溫克族是被我國政府唯一特許在山林中狩獵,合法的過著半定居半遊獵生活的一群人,又因為這些獵民世世代代穿行在大興安嶺的林海,以馴鹿代步,靠飼養馴鹿為生,所以是中國惟一飼養馴鹿的民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使鹿部落”。他們又被稱做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敖魯古雅溫克語意為楊樹和樺樹林茂密的地方,代表了他們生活的地方。


鄂溫克使鹿部落居住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腹地的敖魯古雅鄉,部落現存240餘人,部落還有中國最後一位女酋長--瑪利亞·索,女酋長已年九旬,據說是會唱鄂溫克民歌最多的老人,被稱為“使鹿部落歌后”。使鹿鄂溫克族的生產方式非常特別,把馴鹿視為神鹿的鄂溫克人,以飼養馴鹿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他們的日常生活和馴鹿息息相關。

300多年前,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祖先從勒拿河流域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在大興安嶺深山以放牧馴鹿和打獵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他們仍保持著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用木杆搭建、外面用樺樹皮、草簾子及犴等獸皮編制圍子、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羅子”。

政府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更好地促進民族長遠發展,先後三次分別在奇乾,敖魯古雅河畔和根河西郊建立了定居點,但是被鄂溫克獵民視為朋友甚至家人的馴鹿無法快速適應定居生活,於是一些獵民帶著馴鹿重返深山,建立了9個獵民點。在這些獵民點,鄂溫克獵民們精心照管著的幾十頭馴鹿,過著他們世外桃源般的隱歸生活。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以遊獵聞名,使鹿部落特色民俗文化更是為獵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在部落裡,他們現在也在為遊客們兜售自己手工做的飾品、鹿茸和鹿皮等產品,也成為呼倫貝爾根河市一張特殊的“文化名片”。神秘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文化便在這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幾百年來,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始終安靜的潛藏在大興安嶺內,任歲月流過它的山門,它依舊謹守著自己的古樸。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最後的使鹿部落”,當年輕族人漸漸離去,古老族群生活方式無人傳承,獵民生活方式即將面臨終結的命運。在離開時,我看到這家人院子的桌子上放著一袋豬肉,似乎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個原本以打獵為生的民族,已經逐漸過上了世俗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