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黔東南貴州畫個圓《五十六》古老的小鎮空氣中到處瀰漫著酒香


我們入住的家庭旅館就在中國酒文化城的對面。來到茅臺鎮給小編的最大感受就是:空氣中到處都瀰漫著酒的芳香。

旅館條件一般,住宿費標間,也就是有兩個床,一晚一百一十元。

店家屋裡還弄了個賣酒的酒屋,可以參觀和品嚐。

我們住的小店對面就是茅臺鎮上的中國酒文化城,是茅臺集團公司1993年投資修建的,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覽館。

別具特色的大門。因已下班,門已關閉,我們準備明天上午進去參觀。

先到小鎮上轉轉,找找晚上吃飯地。圖為小鎮的小街。

小鎮上的長征路路牌,講述了為何起名叫長征路。

我們見一家家常館內有食客,門前還有停車,就決定到這家吃晚飯了。

從外觀看,這小店給人的感覺還可以。

看了菜譜,價格也不低啊。

我們點了兩個鍋子,按人算,沒成想,這裡的吃食給的數量很少,也可能是我們大家都餓了的原因吧,蹄子每人一塊就沒了,後來加了些青菜也是要給錢的,小鎮給我們的感覺是:這裡的食物還是比較貴的。

吃晚飯,天已黑了,我們轉轉看了看小鎮夜景。

月亮高高掛天上,小鎮夜色還是很美的。

據說:古代濮獠部落世居於茅臺古地,此地馬桑樹漫山遍野。故得名“馬桑灣”。

後來在赤水河東岸發現了一股純淨的的泉水,濮獠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來往行人飲用,深得人心,時間長了,人們便稱此地為“四方井”,代替了“馬桑灣”。

此後,沿河地帶人類活動頻繁,逐步開發,歷代濮獠人在街後築土臺,立燈杆祭祀祖先,對先人開荒破草表示崇敬,慣稱“茅臺”,茅臺從此有了名稱。有地有名,人氣聚集,大量濮獠人在此定居。

西漢成帝年間,夜郎地區生產力進步,糧食生產有了剩餘,為釀酒業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

清朝乾隆十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奏請開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鹽經赤水河道運入,至茅臺起岸,稱“仁岸”,成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

清末民初,茅臺鎮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貴州省三分之二的食鹽由此起運各地,茅臺鎮因此名聲在外,隨著鹽業的發展,酒業也興盛起來。

2015年12月8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茅臺鎮、二合鎮、高大坪鄉建制,調整蒼龍街道、合馬鎮、三合鎮、大壩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置新的茅臺鎮。而今的茅臺鎮因茅臺酒聞名遠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