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大師」“二胡皇后”閔惠芬——民族音樂不巧的傳奇


1.閔惠芬,生於江蘇宜興。父親閔季騫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的再傳弟子。受到家庭的薰陶,閔惠芬自幼酷愛音樂。8歲時便隨其父閔季騫學習二胡,並在音樂方面表現出不凡的天賦。1956年,11歲的閔惠芬隨父親工作調動來到文化古都南京,進入南京市鼓樓區少年之家“紅領巾藝術團”擔任二胡獨奏小演員,任該團管絃樂隊指揮。

2.1958年,13歲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專修二胡,師從於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陸修棠。1963年在第四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全國二胡比賽中,閔惠芬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觀眾和評委,獲得大賽第一名。自1979年起,她先後在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

3.閔惠芬悟出應該有自己對阿炳的理解,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她說到《二泉映月》中段的處理,不像有些人說的是憧憬、渴望,而是木然。有人說她演奏《二泉映月》的弓法很像是書法中的枯筆,她非常贊同這個比喻。

4.“速度則初徐緩而漸緊縮之,音韻則剛柔而相濟之。剛者,音質抱朴若拙;柔者,行韻清微含悽。第一曲調與第二曲調循環輪轉,旋律強弱依音勢走向隨之起伏。輪迴到第五次,須全神貫注,弱起漸強,絲絲緊扣,步步緊縮,激情勃發,氣衝霄漢。

5.最後一個輪迴你俚奏得比我慢,這樣甚好,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俚音中透出了你格大慈大悲之心,我聽得出格,你對我格同情和你自家的苦惱孤獨已融為一體,真是難得,歷史長河不會斷格,你多拉幾遍,我再助你一點神氣”這是閔惠芬與阿炳的神緣,是與阿炳的靈犀,只有神靈交通,日月修煉,方才將凡間物理之聲,化作天籟之音。

6.1975年,閔惠芬接到一個特殊任務:為毛澤東主席錄製一批京劇唱腔。她用二胡錄製的《逍遙津》、《斬黃袍》、《臥龍弔孝》、《連營寨》、《哭靈牌》等名曲一大批京劇唱腔深得毛主席喜愛。1973年所演奏的東北民間樂曲《江河水》,成為其代表作。1980年首演的大型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獲得高度的評價和廣泛流傳。


7.閔惠芬為中國文化、中國音樂“與世界並駕齊驅”作出重大貢獻。她有力地展示並提升了國家“軟實力”,弘揚了中華文明和當代價值觀。1973年中美外交破冰,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訪華,在交流中,世界音樂大師奧曼迪評價她是“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法國報紙評論她的演奏“連休止符也充滿了音樂,具有不可抗力的魅力”。蘇丹總統尼邁裡說“聽了《江河水》,我知道中國人民的苦難與蘇丹人民的苦難是相同的”。

8.半個多世紀以來,閔惠芬堅守“老百姓愛聽的就是我愛做的,這才對得起老百姓”的理念。正是因為她始終把真心真意放在了音樂中“並永遠自我督促”,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因而受到了人民大眾廣泛和長期的喜愛,具有家喻戶曉的巨大影響力。在專業領域,幾十年來閔惠芬的音樂往往就是教材、就是風標、就是鋪天蓋地的潮流,影之隨形,響之應生。

9.“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閔惠芬把生命獻給了藝術,把藝術獻給了人民。2014年5月12日,當閔惠芬的生命永遠停止的時刻,在告別會上,巨幅輓聯寫到“領時代強音創國樂偉績藝術千秋垂青史,為大業奮身為人民盡瘁情懷若谷鑄豐碑”,這是組織和人民對她的概括與肯定。一個人的逝世牽動那麼多人的心,說明只要一心為民眾,民眾就永遠不會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