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學科)與人文科學(學科)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繫,你怎麼看?

藝術就是謊言


自然科學的範圍指除了人文本身以外的學科,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地質等,而人文科學也指社會科學,包括經濟,政治,歷史,考古,生理與人交叉的學科等,從宏觀上講人也是屬於自然的,人文科學是特殊的自然科學,人的特點是能研究自然,觀察思考萬物,並能改造和征服自然,人具有創造性和理性,兼具形象想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人們研究自然多半是為了人類更好的服務,其它還有開發人腦極限,展示人類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其它動物在智力上遠差人類,只有形象記憶功能和少許抽象思維,在識數方面,據說自然界中最聰明的烏鴉能最高記數為7,大於7以上烏鴉就不能識別了!這是人們通過試驗作出的結論,不過鳥獸類的形象記憶能力也是驚人,中國成語老馬識途,就說明馬類有超強記憶能力,鳥類中的候鳥如燕子長途遷徒能力首屈一指的,南北方相據幾幹公里,燕子只憑本身能力回到舊居,中途風雨,飢餓,敵害,是如何忍受的,小小燕子對於地理地形是如何識別的,據說燕子一天飛行七八百公里,中途也要休息覓食,而且七八百公里不是直線飛行的,多數是曲線飛行,這樣南北兩地直線距離假定是3000公里,而燕子可能飛行超過4000公里,小燕子行為令人歎為觀止!


瀟遙時光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確存在必然的聯繫。

世間任何一種學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

自然科學的成果要倚靠人文科學去闡述,論斷。譬如一個科學家在大會上做自然科學成果

的報告,他的講話稿子的條理,層次,邏輯思維等等不都屬於人文科學嗎?

說得更明白一點,其實所謂的人文科學也就是政治課本上所說的社會科學。既然如此,

自然科學怎麼能和社會科學相隔離呢?

因此,可以這樣說。兩者之間存在必然聯繫,互為存在,互為發展。


風逐月影3


自然科學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人類在幼年時期,尚未掌握足夠多的規律,所以只能模糊朦朧地表達,原始人類的思維方式其實跟我們幼兒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他們是整體思維,形象思維,所以往往用藝術的形式來表達,而不能用理性的,邏輯的思維來表達,比如他們要表達太陽這個含義,就只能畫一個☀️,表達月亮這個意思就畫一個🌙,後來,慢慢認識自然界的規律了,發明了文字,☀️就用一個日字來表示,後來發現有太陽的白天和有月亮的的夜晚是不同的,就叫一日和一夜,而後來發現月亮二十八到三十天內有圓缺的變化,並且週而復始,於是就將這個週期命名為一個月。

後來又發現太陽的東昇西落是有四季的變化的,並且四季也是週而復始的,於是就把四季的變化定為一年,這就是天文學慢慢總結出來了。

不是說先有藝術後有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是人類由幼年的原始社會逐步的進化到更高級的社會形態,人腦的進化是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能力的提高來進化的,人腦進化就意味著人類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不斷掌握,開始能夠用理性和邏輯的思維去表達,描繪世界,宇宙。這樣就不斷地細化而成各科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用像以前那樣,只能畫一幅圖來表現了。

藝術是形象思維,整體思維,雖然蘊含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規律,但是它是整體的,不是按定理,定義的方式來表達。所以很難統一說它好還是壞,所以,一個畫家,一種藝術,有人欣賞,有人不欣賞。但自然科學就不是可以欣賞和不欣賞的問題。是人人都要遵從的。所以,不能說先有藝術,再有自然科學,先有人文科學再有自然科學,這樣說是不對的。應該說,在人類尚未達到更高的層次的時候,只能用形象思維的藝術方式來反映現實,等到人類知識豐富了,能力增強了,就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更準確地表達世界的規律,人類社會的變化規律,而且這些規律的發現會反過來促進藝術的發展,提高藝術表現了力。




南山守望


回答是否定的。

"必然″2字是關鍵,可定分野、明關係、確聯繫。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2者的聯繫如果是必然性質的,就必須是互為固有要素、相互直接無間、相互決定有無、相互可予顛覆,而且,這一切是合乎規律、確定不移以至不可避免的。

從科學研究結果的視角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沒有必然聯繫,這種結果的孕育、培養和產生足以支持本否定的回答。

自然科學研究,以定量為手段,研究無機自然界和有機自然界的事物與現象,旨在認識整個自然界,通過觀察、想象、實證、聯想、推理來揭示、解讀、預見、把握自然界事物和現象的起源、本原、原理、機理、架構、路徑、體系、實質、規律、趨勢,以便適應、利用、改造、創新。

人文科學,如哲學、史學、社會學、語文學、藝術等,大大不同,不必用細數其迥異的特徵來與自然科學對比,所以,和自然科學才是兩個領域,各自獨立,對於自然科學所推出結果的內在、深層、本質來說,既非關鍵要素、也非核心要素,也就不會產生實質上或決定性的影響、制約和作用。

從科學研究過程的視角看,彼此倒是經常發生關係、出現聯繫,體現出經常性、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條件性,儘管是表面性、枝節性、淺層性,即非決定性、非改變性。

還是拿自然科學說事,與人文科學的非必然聯繫出現在其過程的節點上。

比如,在翻譯資料上,外譯中成了非外非中,中譯外成了亦中亦外,中、外校譯人和閱讀人都得對照原文校、讀,否則,原文還是原文,譯文的利用價值就小多了,這自然反映出自然科學素養與人文科學素養的聯繫。

又如,在分析資料上,人文素養高,主要是哲學和語文素養,就有助於閱讀、消化、吸收、整合,進而讓分析和綜合全面、深入、整體、精準、辯證,否則,全面度、深入度、整體度、精準度、辯證度將稍低或低不少,的確也見過不少低不少的情況,這與哲學和語文素養等素養相關,沒有良好具備,資料還是那個資料,分析卻不完全是對資料的"回應″,導致當時和後續研究環節的情況都留下了不理想。

再如,論證、設計、試驗等階段性技術報告和最終總結報告,為何長期以"看得懂就行″為事實上的標準或潛規則?就是默認在和無奈於"身為中國人卻寫不好中國文″的素養。

還如,科技方面的成果申報書、學術論文、學術報告、學術專著、學術刊物,何以字、詞、句和語法上的低級錯誤至今仍常見、未減少?何以層次性、邏輯性、整體性明顯不具人文性?不一而足,導致可讀性、藝術性、說理性等等均不突出,連能讀性都差了些,甚至不忍卒讀,"結果″倒還是那個結果,成果點、創新點卻不彰,價值、意義、作用卻未顯,造成了交流障礙、轉化壁壘、推廣關隘,就是沒有掌握好、運用好人文科學中對義理統攝、對意義詮釋、對真諦闡述等特長和優勢。

人文科學之於自然科學的非必然卻實在的聯繫是這樣,反之亦然,對這2者這種聯繫的思考,可視為該"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聯繫"之問的1個重要意義之所在。


肇俊武


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一個是人的自我省視,一個是與自我主動意志無關的人自身的外部世界。一內一外,當然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

至於你後面的兩個“為什麼有人說……”,因為那是些自欺欺人的、自以為在“研究人文學科”的無知無恥無能之輩在自吹自擂自說自話自命不凡,所以才有如彼的不知所云之胡話。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是有直接聯繫的,它們是互相滲透,互相轉化的。


趣聞千悟歡迎互贊互關


你是豬腦,不想跟你評論


天翼用戶677


一、前言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相通之處:

1、研究方法相通

2、價值觀相通

3、審美意趣相通

4、善的理念相通

下面分述之。

二、研究方法相通

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包括:蒐集經驗事實、對象分類、對象性質研究、數學建模和預測、測量和計算、理論驗證或證偽。

科學的這套方法體系,以理論的定量化、可重複、可證偽,保證了人類知識的可靠性。可以說,人類之所以發明科學,是因為人類對宗教或民間的胡說八道已經厭惡了。

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都是人類理性觀察、理解人類所處世界所獲得的知識體系。它們只是在層展意義上不同。自然科學研究不同層次對象時,也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規律描述,我們稱之為理論適用範圍。例如微觀與宏觀、高速與低速、黎曼空間與歐幾里得空間。

這種現象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特別明顯。人文科學研究對象是人、社會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人類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其底層是醫學科學、腦神經科學,再往下是生物化學、量子化學、物理學,可能還牽扯到信息科學。從人到社會,存在所謂層展現象,社會發展規律並不能全部還原為人類行為規律,即社會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但這並不代表不能對社會對象進行數學建模,以及採用可重複、可證偽方法保證人文知識可靠性。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數量經濟學。貝克爾的《家庭論》是一本經典的微觀人口經濟學著作。其中把社會單位家庭建模成一個“小型工廠”,運用高等數學進行分析,探討了帶有普遍意義的家庭問題。

三、價值觀相通

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都是科學,都是追求知識可靠性的。科學的價值觀可以說就是建立在這種可靠性之上的。基於事實和邏輯的認識是符合科學的,基於體驗和想象的思維是不符合科學的,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涇渭分明。

傳說野史、宗教信仰、藝術作品,這些東西大部分是基於體驗和想象的,不符合科學價值觀。這麼說,並不是我們否定傳說和宗教的研究價值,也不是不需要藝術了。藝術可以極大地豐富人類精神生活,刺激大腦成長,推動理性進步。很多大科學家同時也是音樂藝術愛好者。這個我在審美部分會進一步闡述。

一言以蔽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價值觀就是對真實、真相的追求,對人類理性有能力徹底認識物質世界,認識到達彼岸、精神實現自由的信念。

四、審美意趣相通

在科學研究中體會到的美,恐怕不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所無法真正體會的。有人說,當一個人第一次看到歐拉公式e^πi+1=0而不驚歎於它的美,那麼這個人就不適合當數學家。在物理學中,運用對稱性的案例比比皆是。廣義相對論裡的廣義協變原理是對稱性,楊-米爾斯標準理論的SU(2)也是對稱性,ADS/CFT對偶還是對稱性。而缺乏一種整體美感、對對稱性的敏感,恐怕也不會掌握現代物理學的精髓。

在人文科學中,同樣存在這種對稱之美。人的大腦和身體是左右對稱的,人的性別是男女對稱的。人類社會的組織分化,存在某種有利於資源平衡或權力制衡的對稱性。在建築設計領域,對稱性與非對稱性可以演繹出很多宏大的或奇特的建築物。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門類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對稱性運用,如重複(時間平移對稱性)和鏡像(空間翻轉轉對稱性)。在歷史學領域,有人說“歷史是走在旋梯上看風景”,有人提倡以史為鑑,這都是時間對稱性。

科學研究之美是一種認識之美,更是一種創造之美。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為人類提供去到遙遠的宇宙天際的機會,在那裡人類能夠欣賞到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星雲奇景,發現曾經做夢也想不到的外星文明。並且這一切,仍然屬於科學研究範疇內,是在豐富人類科學知識。

審美,可能是人存在的根本意義之所在。這種美,把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到這樣一種程度,使得人心靈得到陶冶和淨化,自然地生髮出善的理念。這在下面還會談到。

五、善的理念相通

一個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領略過大至宇宙、小至量子,百億年去來,驀然間駐足,必然能看出人類出現的偶然性,人類文明的可貴性,從而生出對人類的悲憫、對自由的認同。這就是善的理念。

換句話說,大自然是壯美的,也是暴虐的,人類是弱小的,也是勇敢的。人性最可珍貴的一面,就是不畏強權壓迫,勇於追求自由美好。於大自然也好,於社會也罷,莫不如此。

一些人認為,只有信仰宗教才能有所畏懼,才能不做壞事。這是那種被動的、受迫的“善”,是“要我善”,而不是“我要善”。而且為了善,要信一堆假的不存在的東西,這本身就背離了與善共生的真。

一個熱愛科學、領略過科學之美、徹底地在精神上接受科學價值觀的人,才能最終實現真正的善。

六、後記

最後,回答一下題主提的幾個問題。

1、割裂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關係對不對?

答:當然不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互支撐、相互印證,難以割裂。如果人為割裂,那麼沒有自然科學支撐的人文科學,必然不會有更加深刻的發展,甚至回到宗教玄學的老路上去,而沒有人文科學支撐的自然科學,必然失去溝通表達的基礎,也不會形成有意義的技術應用。這是難以想象的災難。

2、為什麼要文理不分科?

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以前文理分科,學文的人對自然科學缺乏瞭解,在工作中會發表一些沒有科學常識的意見,這樣的人一旦成了一方領導或媒體喉舌,往往做出蠢事和錯事。而學理的不學點文,缺少表達溝通技巧,對歷史和社會缺乏瞭解,肯定侷限了他的科學研究,甚至成為一個書呆子。

3、為什麼說沒有人文科學就沒有自然科學?

答: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是相互支撐的關係,並不是沒有人文科學就沒有自然科學這麼簡單。事實上,雖然人文歷史比科學歷史久遠,但直到科學被應用於人文領域之前,並沒有什麼人文科學,這是兩個概念。

4、為什麼說藝術(神學)、哲學永遠走在科學前面,引領、啟發自然科學發展?

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是錯誤的。首先,藝術跟神學不能劃等號,甚至沒有必然聯繫,不知道題主為什麼有“藝術(神學)”這種莫名其妙的寫法?其次,藝術、神學或哲學並未走在科學前面,更談不上永遠。你倒說說哪個藝術、那種神學、哪門哲學預見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如果搬出類似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質能方程的表述這種論調,那就讓人笑掉大牙了。如果這都成立,那我也可以說“王八對綠豆”是講宇稱不守恆、阿里巴巴四十大盜是講凝聚態物理,胡謅誰不會?最後,藝術、神學、哲學都引領不了科學,反過來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改變了哲學面貌,這還說的通。至於說啟發,這個可以有。


科學人類


都是大自然的條件下誕生的。科學也不例外


永恆的嘎斯丙戈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既有必然聯繫又有各自特徵,最大的不同是思維方式上的區別,自然科學偏重邏輯和理性思維,而人文科學更習慣於直覺和感性思維。而二者在創造性和藝術性方面,卻有共同特質,都需要直覺和靈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