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一書中,路遙為什麼把孫少安的妻子秀蓮和孫少平的戀人曉霞都寫死了?你怎麼看?

小田伯


《平凡的世界》激勵了60、70、80年代,在貧苦邊緣掙扎的人們。可是有些疑問卻一直縈繞在我頭心頭,為什麼路遙要寫死這麼完美的兩個女性呢?

悲劇意識

《平凡的世界》一定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是古人常常說的話。現實主義作品中因為美好的事物常常離現實很遠,或者在現實中少之又少。貧窮會加重這樣悲觀主義的心理。瞭解路遙的人都知道,路遙小的時候日子過得非常苦,幾乎是一種乞丐的模樣。孫少平就是他自己的寫照,每天只能吃"黑疙瘩"就著涼水。其實貧窮雖然在某些方面可以催人奮進,但是不管他將來成就如何,心裡都抹殺不掉他內心中的自卑感和悲觀意識。貧苦會讓人有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肉體痛苦。這樣的折磨非常容易造就一個悲傷的靈魂。

路遙苦行一樣的寫作,更加加深了他內心的痛苦與壓抑。也許出於一種本能與精神的壓抑他必須寫死兩位女主角。

主旨要求

《平凡的世界》其實反應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現實的生存狀態。大致的主旨就是:生活會按照他想的那樣安排你的生活,即使他安排的再不好你也要接受,日子也必須要過。就像餘華的《活著》、海鳴威的《老人與海》

可以當成悲劇看也可以當成勵志劇看。《平凡的世界》不斷給孫少安和孫少平製造磨難,就是因為主旨所以他們不可能會和自己的愛人有個圓滿結局。孫少平應該和惠英嫂子在一起;孫少安也必須接受了賀秀蓮的死。

但是,路遙也沒有給他們安排一個完全痛苦的結局,因為這就是生活,這就是活著,不會那麼完美,我不會絕對的痛苦。苦中有笑,笑中有苦。大千世界的我們也是這樣,不好不壞地過著每一天。

隱喻路遙妻子林達

田曉霞是完美的,田曉霞,她是《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中的女勇士。她敢想、敢說、敢做,她是一個異彩的存在,她更是少平身邊溫暖的太陽。她的性格是那樣的活潑、開朗、積極向上。她雖是幹部家庭的子女,卻沒有幹部家庭子女的做派;相反,她是那樣的正直勇敢、淳樸又美好。

田曉霞的形象就是路遙妻子在他們沒有結婚之前的樣子,這也是田曉霞的原型。在林達到農村插隊的時候。路遙認識了林達,林達就像田曉霞一樣,在自卑的路遙身邊支持他、鼓勵他。

賀秀蓮為孫少安的妻子,小學畢業,沒有太多文化和學識,但她以黃土高原女性特有的柔情與體魄,成為了孫少安這個揹負太多重擔的農民身心疲憊時停泊的港灣。最後因為過度勞累罹患肺癌。但是,後來的賀秀蓮卻好像沒有了賢妻良母的形象,總是提出分家,因為她是強勢的。她不想讓孫少安的家人拖累他們小家的生活。其實現實中林達也是如此,這個情節也是由現實寫入小說。

田曉霞的死意味著路遙心中那個完美的林達形象在他心中已經死去,賀秀蓮也必須死。因為此時的路遙對林達也抱著一種深深的抱怨與厭惡,加之賀秀蓮在書中也是操勞過度,所以賀秀蓮的死就順利呢成章了。

田曉霞和賀秀蓮就是林達妻子從少女到少婦的一個真實的反映,隱隱反映了一對夫妻從情深到緣淺的一個愛情到婚姻的過程。


一往文學


論賀秀蓮與田曉霞之死

作為孫少安娶進家門不要彩禮家境不錯而又潑辣麻利勤勞嫻熟的賀秀蓮,是《平凡的世界》中描繪的的萬千如同哺育我們長大的平凡農村婦女。她第一次出現是少安在經歷多劃豬伺料地而被田福堂誘使公社批判後,二十三歲的孫少安為徹底放棄田潤葉且安慰自己的心靈提出找對象後二媽賀鳳英介紹的本族姑娘。她對少安的一見鍾情,對貧寒家庭的不嫌不棄,對勤勞致富的不埋不怨,對老人們的關懷備至,對少安的忠誠愛戀,都讓這個人物傳遞難以忘卻的溫暖。但作者路遙筆下的這種溫暖自始至終他並未真正得到過,那種妻子對丈夫的完全理解與全身心呵護,都只是他所渴望而不可得的。秀蓮的家庭更好,但她看重少安這個潛力股男人,路遙的妻子林達對路遙不計其數的農村親戚進城投奔而不勝其煩,所以她的結局是路遙對家庭溫馨渴望的終結,是對幸福生活遙不可及也就無需在意的心灰...

而田曉霞熱烈有激情有學識又願意愛上攬工挖碳的孫少平正是化身路遙妻子林達在他們談戀愛時的樣子,不嫌棄他來自農村、吃喝都成問題卻對知識懷揣無限的求讀動力。她曾經那樣溫暖路遙,甚至供路遙讀了四年大學。她曾那麼反對家庭的束縛而全身心的熱愛著路遙,她也曾無數次花錢請路遙去有品質的地方飽餐、寄好書。一個太過精緻一個又太過粗糙,註定也是在悲傷襲來時他斬斷一切曾經的美好給了田曉霞這個林達的替身一個偉大的離開。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曾描述曉霞離世後他的痛哭流涕...





繇月朱


巧珍,路遙最珍愛的一個姑娘 ,最後竟嫁了骨子裡特瞧不起的馬栓,在這一點上,路遙內心是無奈和抓狂的。

他要報復。

美好的事物,自己得不到,那就讓她毀滅!

於是,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瘋狂展開報復。

許多人物都可以在《人生》裡找到原型。比如,路遙、孫少平就是高加林毋庸置疑,巧珍就是潤葉和秀蓮的合體,田曉霞的原型則是巧英等等。

《人生》裡,代表路遙自身的高加林跌的頭破血流,輸到一無所有。

所以《平凡的世界》裡一定要讓這許多美好女子繼續趨之若鶩 泥腿子,潤葉秀蓮之對孫少安,地委書記女兒之對孫少平,就好像泥腿子會使金庸的吸星大法。

而路遙卻選擇毀滅她們,像個主宰。

並且路遙修正了高加林最後的命運,讓孫少平在國有煤礦安身立命。

路遙靠幻想主宰自己的命運,也靠幻想決定、安排其他人的命運,與莫言的寫實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bishuiyouyou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嘔心瀝血,用生命寫出的作品,是路遙生活的七八十年代基層農村社會變革的真實寫照。《平凡的世界》也是一部現實主義悲劇作品,悲劇是將美好的東西打碎了讓人看,無疑,路遙是將秀蓮和曉霞都打碎了。而這兩個人的命運又各不相同:

一、曉霞的死是必然的,曉霞不死,作品無法收尾。文學作品源於現實高於現實,曉霞與孫少平屬於兩個階層,兩個階層的人走到一起違背了社會現實,整個路遙生活的陝北高原在八九十年代也沒發生過這樣的事,牽強附會拉到一起只能成為小說的敗筆,無疑,路遙是清楚這一點的,只有曉霞死了,才能使她和少平的愛情故事顯得完美,也給這部小說一個合理的結尾。

二、秀蓮是從貧窮家庭一步一步通過和少安努力走向富有幸福的,如果她不死,今後一定會過更幸福的生活,如果那樣小說顯得平淡無奇,沒有任何可讀性,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說,秀蓮的死也是一種把美好的東西打碎了讓人看的悲劇。




亮評


第一,根據文學作品的創作原則,只有悲劇才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古希臘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無不以其巨大的悲劇藝術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和觀眾。如古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庫里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又如莎翁的《哈姆雷特》、《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哪麼悲劇是什麼?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具有昇華人類情感和淨華人類心靈的作用。像賀秀蓮與田曉霞是當時乃至於當今這個時代都非常優秀的女性,她們能衝破世俗的偏見勇敢的和心愛的男人結合或者建立戀愛關係。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她們的思想情懷是多麼的崇高與偉大啊!但是,在現實中容易找到嗎?於是,路遙先生通過這樣的處理,讓讀者得到了古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悲劇一般巨大震撼。

第二,這是路遙先生與他的妻子林達的愛情故事在《平凡的世界》當中的折射。路遙先生和他的妻子林達曾經有過真摯的愛情,林達就像天使一樣給貧困中求學的路遙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慰藉,無論從精神上還是從物質方面。於是兩個人相愛了,結婚了,並且還有了愛情的結晶。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段婚姻還是走向了破裂。於是在他的許多小說中我們都看到了這樣一種戀愛關係,那就是女高男低配,往往一個美麗高貴的女性愛上了一個有才能有理想但家庭很貧窮的男青年。比如《人生》當中的黃亞萍和高加林,《平凡的世界》當中的田潤葉和孫少安,田曉霞和孫少平,以及其他路遙先生的早期中短篇小說,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當然尤其以田曉霞和孫少平最為典型。但我們知道,最後路遙先生和林達女士的愛情走向了破裂。試問路遙先生還會讓女高男低配這樣的愛情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嗎?

第三,路遙先生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時,身心俱疲,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婚姻上。因此,悲觀厭世的情緒圍繞著他。因此,兩個為改變自己命運的孫氏兄弟二人肯定也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孫少安不僅失去了初戀田潤葉也將要失去他的愛人賀秀蓮,而孫少平也是不僅失去了一隻眼,而且也失去了他的最愛田曉霞。據說,在寫到田曉霞死去時路遙先生嚎啕大哭。

總之,文學作品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如果賀秀蓮與田曉霞都有傳統的大團圓式的結局,則不僅僅會降低這部小說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會讓讀者不能充分認識到普通農村知識青年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艱難性和殘酷性。











白雲九段


我沒有讀過路遙寫的巜平凡的世界》,只是看了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所以對作品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通過看電視局平凡的世界,路遙筆下的主人公的生活境遇都是亦喜亦悲,悲喜交加。孫少安是一個不甘於現狀,頭腦靈活,敢想敢幹,勇於接受新事物的農村青年,在村裡有威信,有號召力,幹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可偏偏感情上受挫折,不能和心愛的人田潤葉結合,娶了個通情達理,吃苦耐勞,一心熱愛自己的女人賀秀蓮,在磚廠興旺,一切都苦盡甘來,正要享受美好生活的時候,賀秀蓮卻又不得不面臨死亡。孫少平一直都在逆境中奮爭,在學校他忍飢挨餓,走出校門後,在農村苦幹,為了找到自己的世界,他在城市攬工,繁重的體力勞動經常使他肩背傷痕累累,最後幹起了挖煤工人,但值得慶幸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真愛,一個志同道合,敢愛敢恨,絲毫沒有高幹子女作派的田曉霞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可結局卻是田曉霞在抗洪搶險中為救落水兒童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其他人物也是如此,李向前因車禍失去了一條腿後才漸漸被田潤葉接受,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漂亮的郝紅梅成了一個農村寡婦,帶著兒子艱難度日,最後和在戰鬥中失去聽力的田潤生結婚。由此看來,路遙把田曉霞、賀秀蓮寫成死亡就是告訴讀者,生活在平凡世界的人們,人生的道路卻不是一條直線,伴隨人生腳步的也不是繁花錦簇,一路掌聲;而是曲曲折折,佈滿溝溝坎坎,荊棘刺身,遍體鱗傷。生活的強者就是要忍受痛苦的煎熬,跌倒了再勇敢地爬起來,擦乾淚水,捥起袖子,邁著鏗鏘的腳步,堅強地走下去。這就是生活,這才叫人生。風雨過後是彩虹,無限風光在險峰。


笑看百態73963702


作為一個大老爺們兒,很少因為電影、電視劇、小說中的故事情節而落淚。但是,《平凡的世界》做到了,這或許就是作者為什麼這樣寫的原因吧。

本人特別喜歡書中(劇中,先看了原著小說,再看的電視劇)田曉霞這一形象,尤其是讀到田曉霞犧牲處,眼淚禁不住的往下流。

田曉霞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形象,每次“看到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給予我正能量,所以,後來還專門在網上搜尋田曉霞的相關海報,想買來收藏張貼,可惜無果……



異域劉先生


這樣的小說看完自殺的少不了。請看看完精神振奮人心的小說











芳草地和東山塢


作者寫死賀秀蓮是因為孫少安負了田潤葉對他深深的愛。雖然秀蓮為少安和孫家付出了那麼多,但那只是因為喜歡所以付出。有誰能說,如果田潤葉和孫少安成親,之後對孫少安和孫家的付出會比秀蓮少?在本人看來,也許這是作者對少安的負情作出的一種“譴責”。再說作者寫死田曉霞。如果田曉霞不死,並且和孫子平成親,他們就真的能幸福嗎?不一定!

應該說,作者對田曉霞死前和孫少平的愛情描寫是理想主義+浪漫主義。那麼,把田曉霞寫死就是純粹的現實主義。


海軍139574848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一是這本小說的基調是有悲有喜,最終還是悲大於喜。因為在平凡的世界裡,生活就是如此,如果結局寫成了個大團圓,換句話講就是小說中每個人物(或者說是大多數)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最後都過上了幸福生活,這不但不符合底層生活的實際情況,也不會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實際上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小說中的大多數的人物,生活都是不美滿的,雖然苦中有樂,但累積比較起來,還是苦比樂多。

二是小說情節設置的需要,雖然這麼說有點殘酷。秀蓮是當時一個出生於貧困家庭,卻勤勞質樸、無怨無悔追求愛情和幸福的賢妻良母。曉霞雖然出身於幹部家庭,卻沒有官宦習氣,是一個勤奮活潑、敢愛敢恨的優秀女孩。不難看出,這兩個不同階層的人物,作者把她們描繪的都是近乎完美的,為大多數讀者所喜愛。所以她倆的離去,會牽動眾多讀者的心(記得我第一次讀到曉霞犧牲的時候,禁不住地哭了)。一部小說和一部電影,如果情節平平淡淡,是打不動讀者(觀眾)的心的。

三是也許作者想給大家專門留下一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孫少安、孫少平經過多年的努力拼搏,近在咫尺的幸福破滅了,在沉重的打擊面前,他們能否繼續頑強的生活下去,是否在命運發生逆轉之後接受新的生活(包括小說中的其他幾個人物也是如此)?是否人生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是幸福?幸福到底是一個追求的過程還是一種自在享受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