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說法」徵收維權中的4個關鍵字,記住了不拿合理補償都難!

■點擊右上角【關注】“賈素飛征地拆遷律師”頭條號,私信回覆“諮詢”,即可享有一對一法律服務諮詢。

■徵地拆遷律師四有新標準:有專長;有態度;有口碑;有人情味

■拆遷維權有套路;高額補償有妙招

導讀:很多被徵收人朋友通過我們的節目瞭解了不少徵收領域的法律知識。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維權的第一步,首先要對徵收維權產生一個戰略層面的認識。《在明說法》第58期,我們就從戰略的高度出發,來教給廣大被徵收人一組“4字訣”。我們的依法維權,可以從這樣4個字開始入手。


作者丨楊在明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主任


「在明說法」徵收維權中的4個關鍵字,記住了不拿合理補償都難!



【第一個字:學】

所謂“知己知彼”,依法維權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徵收領域的一些重要的法律規定。對於城市拆遷,就是《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對於農村集體土地徵收,就是《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徵收土地公告辦法》等等自然資源部出臺的規範性文件。除了研讀法律條文,關注我們的節目和微信也是一個學習的有效方式。


【第二個字:拖】

我們的節目中常說這樣一句話“以時間換空間”,“拖時間”可以說是被徵收人實現提升補償目的的重要手段。但是,這個“拖”絕不是消極迴避,對徵收方的工作人員、估價師避而不見,都是行不通的,只會使被徵收人陷入更為被動的境地。我們所說的“拖”,是要依靠積極的維權動作來爭取主動權。例如申請信息公開、向上級相關部門舉報、要求舉行聽證會、直至提起行政複議或者行政訴訟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拖”住徵收方逼遷甚至強拆的步伐,將案件引入到對被徵收人有利的節奏上去。


【第三個字:談】

“補償是談下來的”也是我們節目里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了。在這裡強調兩個要點,希望廣大被徵收人留心:一是不要過早“亮底牌”,尤其是通過初期溝通發現徵收方的補償方案與自身的補償安置訴求差距較大時,直接將自己的訴求和盤托出,反而可能使徵收方失去談判希望,從而鋌而走險採取強拆等違法手段,造成雙輸的局面。此時,可以多聽少說,積極收集徵收項目的各類材料信息,為依法提起程序做好證據上的準備。二是掌握好談判態度,不卑不亢,過於畏縮怯懦或是過於義憤填膺都可能對談判產生不良影響。有理有節,有針對性,才能實現自身補償訴求與徵收方承受度的完美平衡。


【第四個字:訴】

“訴”是徵收維權中的最核心的手段和途徑。主要包含兩點:一是對徵收決定、徵收補償決定、責令交出土地決定、責令限期拆除決定等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決定提起訴訟;二是對行政機關在信息公開、違法徵收行為查處等領域的消極不作為提起訴訟。需要注意的是,贏得多少個訴訟並不重要,敗訴甚至中途撤訴也無所謂,訴訟的重點在於計劃性、針對性和目的性。能夠真正實現提升補償數額的訴訟,才是好的訴訟。


這是本期的《在明說法》,希望廣大被徵收人能夠通過本期節目,掌握好對徵收維權的戰略認識,與專業徵收維權律師的技術指導形成合力,向著獲取公平、合理徵收補償的最終目標堅實邁進!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記得點贊、評論和轉發;給小編加雞腿、鴨腿、鵝腿。

◆本文出自“ 楊在明 在明徵地拆遷律師”;僅供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平臺所有;如有不妥,請聯繫刪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