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知識會讓你變蠢

我有位朋友,勸他那正上大學的熊兒子:“孩子,你在大學,一定要多讀幾本書。你看那個俞敏洪,他讀北大時,五年讀了800本書,有時候沒錢買書,他就那啥……”

兒子慢慢轉過頭,用看一隻千年老怪物的眼神,看著父親,說了句:“現在是信息爆炸時代,網上什麼都能查到,誰還讀紙質書?”

“你……”父親氣結,“你你你……網上的東西再多,你不會用也白搭。”

兒子冷靜地說道:“是你不會用耶,不是我。”

“你你你……”父親快要瘋掉了,“你咋不上天呢?”

兒子:“夠潮啊爸,沒給我丟臉,連這句話你都知道。”

“你你你……”父親悲憤地走到牆角,以頭抵牆生悶氣,不知道如何才能說服兒子。

戰敗了父親,兒子那悲憫的目光,轉向顫悠悠想要逃走的奶奶:“奶奶,你在家沒事,我教你上網玩吧。”

老奶奶:“網上有什麼好玩的?”

兒子:“網上你什麼都能搜到,只有你問不出來的問題,沒有你搜不到的答案。”

老奶奶:“瞎扯。”

兒子:“奶奶,我說的是真的,不信你問我爸……還是別問了。”

老奶奶:“真的就好,你替我問問,昨天,你爺爺把褲衩脫哪兒了?我這找了好半天了……”

“不是奶奶……”兒子亂了陣腳,“奶奶,這問題……太重口味了,換一個,你換一個問題。”

那就換一個吧。老奶奶從諫如流:“你小時候喜歡叼奶嘴,怕人搶,你把奶嘴藏了起來。藏完你自己就忘了地方,再也找不到了。你上網問問,你小時候把奶嘴藏哪兒了?”

“奶奶你別……”兒子無力招架,“這也不行,你再換個問題,再換一個。”

“再換一個也行。”老奶奶道,“那你問問,你媽她啥時候回家吃飯?你看這菜都涼了。”

“這個……”兒子幾乎要崩潰了,“奶奶,你再換個問題,換個有意義的……”

老奶奶:“咋的呀?吃飯沒意義呀?沒意義你別吃呀。”

“唉……算你們狠。”兒子徹底被打敗了。

講這個故事,是想說這世上的所有知識,都有其內在的價值。

但有些知識,好像不是那麼靠譜。正如最近大家弄清楚的:原來金魚的記憶不只是七秒,甚至能長達幾個月。但你知道了這個,好像還是派不上用場,沒有哪家公司會為了這事,給你頒發獎金的。

網絡時代,知識點可以隨意抓取,只要在網絡上一搜,各種資訊各種知識海量;屏幕一關,你的大腦好像依然如舊——網絡是聰明人的工具,卻讓一些人變得更蠢。

——這就是開篇故事的寓意了:網絡好比普朗克(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的司機曾表演過他的演講),你我好比替人家開車的司機。網絡上的知識量再多,你最多不過是學個表演。網絡帶你裝憨帶你飛,飛到最後一臉灰——現實中,許多人跟普朗克的司機沒區別,只會照著現成的表演。問他下一步該如何?他就傻眼麻爪了。

顯然,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並沒什麼意義。

有意義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靈活運用自己掌握甚至未掌握的知識,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

這個問題,早在沒互聯網時,就已經被人注意到了。

我們許多人,掌握的所謂知識,其實不過是個知趣點,構不成知識。

知識知識,有知有識。所以,千萬不要再說網絡上什麼都有這種話了。網絡上有沒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大腦裡有沒有。 (霧滿攔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