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姿势一换 临帖感觉全变

这是小宋的第314篇文章。

一部《圣教序》,扑朔迷离、波诡云谲,临习起来,甘苦自知。

我从一开始的疯狂抄帖,到后来的盲目背帖,再到今年的换笔、换执笔方法,中间又兼以单字突破、逐行攻克,经历了很多内心的挣扎与彷徨。


执笔姿势一换 临帖感觉全变


我怀疑过很多,一直纠结于自己临帖方法的对与错,为此也请教了很多老师和朋友,然而众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真正能帮得了自己的其实只有自己。

前阵子结合长期的思考,将执笔的方法改为单钩、将字帖逐行折起,放在旁边严格比对,力争做到与原帖一致,竟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周围的朋友说我进步神速,但只有我知道这充其量只是照葫芦画瓢而已,根本算不得我自己的东西。

忽一日,有朋友请写对联,需要把字写得很大,可笔又有些小了。写出的字其丑无比、不忍卒读。我才惊觉,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单钩小字放在实用过程中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无奈之下我开始练柳体、练颜体、练欧体,为的是找找写大字的感觉。可是不练则已,一练之下反觉更加苦恼,那种欲得而不得的痛苦让人愁肠百转。


执笔姿势一换 临帖感觉全变


于是我又请教了老师,老师说书法本为快乐而来,如果徒增苦恼,还不如不练。窃以为所言甚是,遂重又回归圣教序,希冀着在这里重新找回自信与乐趣。然真当重新回来却发现,那感觉真是“一下回到解放前”,以前的功夫都白费了。

苦恼之余,仔细一想才发现。问题的根源乃在于我把执笔方法换了——换成双钩执笔之后,明显找不到感觉了。原来,从我开始学圣教以来,一直就没有在双钩执笔上有过任何突破。当时改双钩为单钩的根本原因就是用双钩老是写不好字。

我曾经找了很多借口给自己,还装模作样地研究了中国书法执笔法的演变历史,得出结论说古人就是用单钩执笔法写字的。我如此自欺欺人了很长时间。

但是回到现实,我才发现时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其实是大字书法,是展览体,不把悬肘、悬腕的双钩执笔法练好,书法好似没有出路。

好了,不说那么多了,写字其实是一场修行,就让我们边写边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