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在東北的武器裝備是哪裡來的?

佛燈1


蘇聯在擊敗德國之後,為了擴大在世界的影響力,同時也為了清算日本與蘇聯之間的恩怨,蘇聯出兵一百五十萬進攻當時盤據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關東軍號稱日軍精銳部隊,但是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日美戰爭爆發,日本大本營不得不抽調關東軍骨幹力量與美作戰。



蘇聯一百五十萬大軍進攻關東軍,僅僅經過了一個禮拜的戰鬥,便消滅八萬日軍,日軍被打得找不著北。還有六十萬日軍被俘虜,這些日軍被送往蘇聯進行體力勞動,這些日軍有一半都被凍死餓死。


蘇聯在戰勝關東軍之後,僅僅只將俘虜帶回了蘇聯,而日軍的武器裝備他們根本看不上。蘇聯在戰勝德國之後,繳獲的武器裝備不計其數,許多武器都被破銅爛鐵處理。而日軍的武器裝備相對於德軍裝備就差很遠了,因此蘇聯人都不屑一看。

而我軍當時武器裝備稀缺,許多人還拿著漢陽造那些老式武器,彈藥也充足。因此這批關東軍的武器裝備,對於我軍來說尤為重要。經過交涉,蘇聯最終同意將繳獲的武器裝備送與我軍,這就是四野在東北武器裝備的來源。


麥地傳奇


林彪元帥一生只會打戰,不會結交朋友,所以我們印象裡的他向來都是獨來獨往的,而且對於部下,林彪向來都是有點威嚴的,所以長時間林彪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在東北的時候,四野人才,怪才居多,各個人才在開會之前總要寒暄一番,但是林彪一來就鴉雀無聲,林彪給各個將軍們講述戰術的精義。將軍們對於林彪的信任和尊敬是與日俱增。

在四野,有兩個人能和林彪談得來,一個是羅榮桓,一個是劉亞樓。今天講講羅榮桓。

羅榮桓是毛主席一手培養出來的軍事政治參謀天才,井岡山時期,羅榮桓就是後勤保障和政治工作的好手,毛主席在前線指揮大戰,羅榮桓發展兵力和糧食。政治工作。

長征時期,林彪作為軍團長,軍事一把手,先後和好幾任的政委鬧情緒,毛主席把羅榮桓調任到紅一軍團,這才好轉,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期間,林彪和羅榮桓都是配合無間的。林彪向來性子高傲,但是對於這個羅政委林彪是打心裡佩服。

東北作戰期間,林彪初期失敗而北歸,率領著7萬大軍,但是過了三個月,7萬大軍變為30萬精銳,這就是羅榮桓的功勞,在48年遼瀋戰役前夕,東北野戰軍已經發展到了100萬軍隊,羅榮桓功不可沒,而且百萬大軍南下打錦州,多麼大的後勤補給呢,羅榮桓一個人負了全責任。東北野戰軍入關後。毛主席讓羅榮桓擔任軍委參謀長,林彪還老大不情願呢。

羅榮桓從戰爭期間身體就不好,患有很嚴重的腎病,遼瀋戰役之後,羅榮桓幾乎師累虛脫了,但是他只休息了幾天就繼續工作了。建國後,羅榮桓繼續工作在63年左右逝世,林彪打破自己不出門的原則親自為羅榮桓主持葬禮。這在林彪的一生中師絕無僅有的。

四野在東北初期是接受了蘇聯繳獲的日本武器,之後自己辦學校,辦工廠,發展軍工。


歷史大家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在遼瀋戰役爆發前,東北野戰軍總兵力大約104萬,擁有槍支38萬,輕重機槍兩萬挺,大炮約3000多門。

抗戰結束時,陝北中央一共向東北派遣了十幾二十幾萬部隊。當時的目的就是搶佔東北。

在強佔東北的過程中,因為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時間就成了最致命的一個要素,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儘早趕到東北,派往東北的軍隊基本上都沒有重武器。

它們自身攜帶的輕武器就是他們作戰的基礎。

第二個來源,就是通過各個渠道收繳的武器。

因為當時抗戰剛剛結束,有一些武器散佈在東北各地。缺少武器的東北野戰軍不得不到處去搜尋武器,結果還真找到了一些,但數量不會很大。

另一方面,當時東北有很多土匪,在土匪手中,各式的槍械都有。東北野戰軍派出不少軍隊,配合地方政府圍剿土匪。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一部分的槍支彈藥。

因為蘇聯紅軍的進攻比較迅速,日本人有部分軍火庫來不及處理,東北的戰事就結束了,接下來就是日本天皇宣佈投降。東北野戰軍派出大量的士兵,在當地老百姓的配合下,找到了一些軍火庫,得到了不少的槍支。

但僅僅擁有以上的武器,對付全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隊是遠遠不夠的。

在東北戰爭爆發初期,東北野戰軍節節敗退,一度被打退到松花江以北。如果戰爭繼續打下去的話,就可能只有退到蘇聯去了。

然而僅僅半年之後,東北野戰軍就展開了猛烈的反擊,迅速佔領東北,除了城市之外的大部分鄉村地區。

更是在一年之後,解放了東北全境。武器是軍事戰爭中很重要的決定因素,東北野戰軍能夠迅速打敗國民黨軍隊,肯定有其他的先進武器來源,那麼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毫無疑問,來自於蘇聯的支持。

如果東北野戰軍徹底被打敗,顯然不符合蘇聯當時的國家利益。在蘇聯退出東北的時候,他們甚至把東北工廠的鋼鐵都拆走了,自然也不會把槍炮留給東北野戰軍。

當戰爭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斯大林還是決定給東北野戰軍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又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也有自己生產的。甚至慄裕在山東戰場上的節節勝利,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東北野戰軍給他提供了大量的蘇式裝備,包括大炮。間接的可以說,這也是蘇聯的幫助。

因為抗戰結束後,南京政府和蘇聯曾經簽過協議,蘇聯政府不得向八路軍武裝提供武器。所以這件事情是秘密進行的,不公開的,因此很少人知道。


新知傳習閣


1947年夏的四平街攻堅戰,林彪民主聯軍在以三個縱隊十萬餘人上百門火炮,在縱隊司令李天佑和政委萬毅的指揮下在猛攻四平,守軍為國民黨第71軍軍長陳明仁,攻了半個多月始終沒突破陳明仁陣地,由於傷亡慘重民主聯軍被迫撤退陣地。攻城時林彪才發現我軍火力不足、嚴重缺少武器特別是彈藥。

四平攻堅戰時,由於攻城部隊缺少武器彈藥特別是炮彈,戰後林彪親自以個人的名義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請求蘇聯給以我軍武器彈藥的幫助,將繳獲的關東軍武器彈藥交給我們,並希望還能將德國戰利品武器彈藥儘量撥給我們。不久後,斯大林批准了將蘇軍繳獲的日本武器部分交給了林彪,用這批裝備,東野裝備了三十個團,兩個山炮營。這是東野首次批量獲得蘇聯武器援助。


1947年10月,林彪以東野的名義再次給斯大林寫信,以尋求幫助解決三十萬人的二線兵團武器裝備,包括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高射炮、山野炮等和各種通信器材以及各種彈藥的補充,並希望除了日軍繳獲的還能得到部分德國裝備,但遲遲未得到斯大林的答覆。

再根據曾任四野參謀長劉亞樓上將在一次講話中提到,蘇軍當時沒給四野留下多少武器彈藥,大部分是以四野的名義用糧食等換得了一些武器,由於斯大林當時顧及到美國和蔣介石國民政府的關係,在三大戰役爆發前並沒有得到蘇聯太大的援助。


抗戰勝利結束後,蔣介石在美國的幫助下大舉增兵東北,企圖獨佔東三省,為打破國民黨的企圖延安根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從各大解放區抽調部分兵力不惜代價挺進東北,十幾萬人部隊輕裝上陣組成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聯軍總司令、羅榮桓任第二政委,本想依靠蘇聯提供日式武器裝備,但援助有限。


直到1948年7月初遼瀋戰役前,東北民主聯軍已經發展到了100多萬人的大規模,擁有不少重炮、輕重機槍、輕裝坦克等,火力十分強大。東北民主聯軍發展的如此迅速,武器裝備除了上文提到的蘇聯援助部分,主要來源於繳獲國軍、偽軍部隊等、收繳蘇軍、日本遺留和來不及運走的以及白手起家、創建自己軍工業。

1946年駐四平的蘇軍撤出東北後,蔣介石任命劉翰東為遼寧政府主席接管四平後而爆發的四平解放戰爭。東北民主聯軍在萬毅等人是指揮下解放了四平,並活捉了劉翰東、保安司令和匪首等人,繳獲了不少重機械、火炮、槍支彈藥等大批軍需物資,這是東北聯軍繳獲的首批武器裝備。

民主聯軍挺進東北後,根據延安的指示抽調一批技術人員,利用日本留下的軍工廠和收集到的機械設備,在隱蔽性較好的中蘇朝交界處的小城琿春建立了首個東北軍工基地。由於缺乏高級軍工技術人員,聘用了一些日本遺留下來的技術人員,為此建立的軍工廠已經初具規模,由聯軍政委羅榮桓親自抓生產工作,直到1947年下半年已經完成了延安要求的生產任務,為1948年三大戰役武器炮彈的穩定供應奠定了基礎。

所以,四野在東北的武器裝備除了蘇聯繳獲日軍援助的部分和聯軍繳獲的,大部分都來源於東北聯軍建立起的琿春軍工基地的自給自足。


賽門軍略


有網友問四野的武器是從哪裡來的?四野的武器主要有三大來源,繳獲,收集和生產等三個來源。我們先說收集,楊奎松引用蘇聯資料曾經說過,蘇聯一共移交了關東軍武器步槍70萬支,機槍12000挺,火炮擲彈筒4000門,還有879座軍火彈藥庫。

但是整個移交過程,是從1945年一直持續到了1948年初,並不是一次就全部交付的。另外,還有自己到處蒐集的武器,比如,在撫順收集了20餘門高射炮,在瀋陽搶出幾輛坦克,在撫順、通化等地收集了幾十輛汽車。

到牡丹江以後更派人四處搜山,先後收集了上百門山、野、榴彈炮及各種零件近萬件,在這一基礎上建立了3個榴彈炮團,並由南滿炮兵旅撥來一個炮兵團、一個高射炮大隊、一個戰車大隊。”

到1947年2月,朱瑞領導下的炮兵共收集到各種火炮700餘門。其中,榴彈炮49門、野炮97門、山炮108門、步兵炮141門、迫擊炮300餘門。

在1945年秋季進軍東北的時候,就已經抽調了一批搞後勤和軍工生產的幹部奔赴東北,想要在那裡建立自己的兵工廠,支援前線需要。當時主要生產山炮炮彈,迫擊炮炮彈和子彈。

最後就是繳獲,從1946以後的3年,繳獲榴彈炮192門,野戰炮122門,山炮354門,步兵炮61門,戰防炮307門,平射炮109門,迫擊炮1137門,機關炮129門,高射炮69門,高射機關炮20門,火箭筒670具,60迫擊炮5707門,擲彈筒2296具,槍榴彈發射器677具。各種槍械856276支。

四野一個師基本能保證1萬餘人,非常重視師長的運用,以師為基本作戰單位,這樣四野的戰鬥力一直很鞏固,不僅老部隊的1、2、6、3、4縱非常出色,後來陸續編進來的主力縱隊7、8、9、10縱乃至5、11、12縱都有上乘表現。

到了大決戰的前期,四野12個縱隊的戰鬥力已經非常均衡,這是其他野戰軍所做不到的。四野大軍入關後,每個縱隊近6萬人,裝備精良,幾乎頂得上某些野戰軍的一個小兵團。

四野殲滅的對方精銳部隊也比較多,包括了新1軍,新6軍,新5軍,新7軍,第71軍等等都是精銳部隊。


深度軍事


看了幾個答案,都覺得有些不太切合實際,當時東北野戰軍的武器裝備,以及彈藥都是大連兵工廠生產的。


在抗日戰爭時期,大連兵工廠是亞洲最大的兵工廠,林彪帶領10萬大軍進入東北後,除了和國民黨部隊作戰。還有就是大力蒐羅日本留在東北的技術人員。其中就包括許多武器製造專家。


為什麼要把廠址選在大連呢?日本投降後,旅順和大連有蘇軍管理。不受解放戰爭的影響。蘇聯人對東北野戰軍發展軍工是採取默許態度。

大連兵工廠的機械設備沒有被破壞和拆除,由於留用了大量的日本技術人員,工廠迅速恢復了正常生產。

黨中央、中央軍委在電文中明確要求各解放區向大連“派出幹部,攜帶一部分資本,前往該地,開辦兵工廠”。

“大連設廠是為長久計”。

這批新舊工廠共同組建為一個規模龐大的聯合企業,對外用民辦企業的名義稱“大連建新公司”。


在解放戰爭。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和太原戰役中以及後來的渡江戰役使用的炸藥、炮彈,槍支,火炮主要是建新公司生產的。


花近高樓1


四野作為解放戰爭時期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可以說這和四野的裝備是離不開的。

日軍70萬關東軍的裝備幾乎全部被四野繳獲,加上東北軍工體系以及蘇聯的援助,使得四野在短時間內便極大的提高了作戰能力。

而且林彪將軍在在錦州的時候,用的就是典型的蘇聯戰術,集中500多門重炮,以集團化的模式進行步炮結合,步坦結合。四野能有如此戰鬥力,離不開林彪將軍。


當年蘇聯進攻東北關東軍,僅僅幾天時間裡就摧毀了日軍的抵抗意志。而這時候八路軍高層就開始了同蘇聯的接觸,並且在日本投降後,派出了20萬人的部隊直接奔赴東北,其領帥就是林彪。這支部隊也就是四野的前身,是四野戰鬥力的保證。在到達東北之後,這支部隊不像國民黨忙著收繳偽軍日軍武器,而是直接佔領軍工廠,並且接收蘇軍的佔領區倉庫。依靠蘇軍的支持,一共獲得超過7000多門各種型號的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900多門重炮。

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當時林彪佔領了中朝邊境附近的軍工廠,都是日軍遺留下來的,可以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炮彈和子彈,還有可以養活幾百萬大軍的糧食。繳獲了這些家產後,林彪還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要蘇軍把關東軍俘虜中,那些高素質的炮兵、坦克兵、空軍教官留下來,目的就是讓這些日軍教會自己部隊。為此還建立了空軍學校、炮兵學校。

有了這些家底,林彪的陣地戰能力有了用武之地,林彪在蘇聯養傷期間,見識了什麼叫做火力,什麼叫做現代化的陣地戰。所以在火力運用和戰術突擊上,林彪要強於其他將領。何況當時蘇軍索性給了四野一個人情,那就是把蘇軍的一些重炮、榴彈炮留給了林彪,還幫助其升級了軍工廠。



四野出關之後,連蔣介石都驚歎這是一支出關的猛虎,四野的整體作戰水平,軍事素養遠遠強於同期的其他部隊。所以四野幾乎都是陣地戰的主角,攻堅戰更是四野的拿手好戲,國民黨的美械部隊在四野面前都不值一提,畢竟有裝備不會用是硬傷。國民黨的軍官幾乎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陸戰,就如同日本關東軍同蘇軍一樣。蘇軍的作戰模式已經領先日本,就算給關東軍最好的裝備,他們也發揮不出來。

喜歡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謝謝!


小司馬遷論史


前蘇聯方面公佈的資料是,一共向四野和前身東北野戰軍、東北民主聯軍提供有七十萬步槍,一萬兩千挺機槍,四千多門各種炮以及六百輛坦克等,目前國內對這個數量沒有全面、精確的統計,對這個數字的支持與反對都無從談起。

蘇聯人提供的這些武器裝備絕大多數是繳獲日本關東軍和偽滿軍隊之手,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時,擊斃日本關東軍數量是八萬三千人,被俘近六十萬人;截止1945年,偽滿洲軍隊的數量是十五萬人,內含航空兵和高射炮兵等多種技術兵種。兩個數字一加,可知關東軍和偽滿軍的兵員數量在八九十萬左右。

打響三大戰役之第一大戰役——遼瀋戰役前,四野的兵力達到了一百零三萬,這個數量與關東軍和偽滿軍的數量大致相同,從理論邏輯上看來,武器裝備數量也應該比較接近。
除了這些武器裝備,東北民主聯軍也以“撿洋落”這種蘇聯默許的方式,從民間零星蒐集,獲得了一定數量的武器裝備補充。

四野的彈藥補給主要則是來源於自建的兵工廠,東北第一個自建的兵工廠在琿春,其子彈廠等基礎的機器和技術人員都來源於日本的遺留,沒有蘇聯人的支持和默許,兵工廠也不可能順利的把人員、設備等物資從延吉和其他地點搬到琿春。蘇聯控制的大連兵工廠裡產出的重型炮彈,更是在淮海戰役中啃掉黃維兵團的利器。

蘇聯支持、默許山東解放區等地的十幾萬大軍從水陸兩路進入東北,其控制的水路必經港口大連,更是數次堅拒國民黨軍隊登陸,為東北根據地的建立和未來遼瀋戰場上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兵工廠的日本技術人員和野戰醫院的日本醫生、護士群體,為遼瀋戰役的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歷來現實


四野的武器來源有四個,一個是蘇聯移交,一個是自己收集,一個是生產,一個是繳獲。我們先說第一個來源,蘇聯資料稱從1945-1948年移交步槍70萬支,機槍1.2萬挺,火炮擲彈筒4000門。

另外朱理治在報告當中也寫道:“融合總部及南滿來的同志**獲得和購買的作戰物資,先後從**獲得了2000多車皮武器彈藥。”這就是四野兩大移交武器來源。但是,這不是準確數字,特別是蘇聯移交的倉庫裡面的數字,都是大概計算,並不嚴謹。

當時記載東北軍工部在1947年7月開始每天2列火車進入東北,最後到年底一共運進來2800多車皮物資,到1948年,一共接收30.9萬噸各種物資,當然這不僅僅是武器,也有其他物資。

並且蘇聯所說的600多輛坦克,800多架飛機也有問題,首先是,這所謂的600多輛坦克裡有很多都是鐵道專門巡邏車,還有很多是裝甲車,真正的坦克只有160輛。而那800多架飛機,其實大部分都是教練機,剩餘的作戰飛機,也嚴重缺乏零配件。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是無法使用的。

第2個收集,當時,在牡丹江收集了幾百門火炮,甚至還有150毫米重型加農炮,使用牛車和騾子將這些武器從山裡運到平原地區。在這個基礎上,組建了四野炮兵縱隊。不僅僅是收集,所有人還每天加班修理這些武器,讓其達到可作戰程度。



移交物資裡面其實就包括了機械廠,彈藥廠等等工廠物資,所有,就有了第3部分生產。到1948年,東北大連的軍工廠還承包了淮海戰役的炮彈供應,極大的加速了戰爭的進程。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武器來源就是繳獲,從1946年一直到1948年年底,四野在東北打垮和全殲了20個美械師和半美械師在內的大量敵人,繳獲到海量武器裝備。根據統計具體包括,日式,美式105-155毫米榴彈炮192門。 78毫米野戰炮122門,75毫米日式和美式山炮354門,92式步兵炮61門,美國37毫米反坦克炮307門,日本一式平射炮109門,美式和國產迫擊炮1137門,美式60毫米迫擊炮5707門。



機關炮129門,日式高射炮69門,日式高射機關炮20門,美國造火箭筒670具,擲彈筒2296具,槍榴彈發射器677具,步槍,機槍,衝鋒槍和手槍85.6萬支。這些武器武裝一支百萬雄師是完全夠用的了。


烽火觀察


解放戰爭期間,林彪元帥麾下的第四野戰軍,也就是四野,是解放軍序列里人數最多,裝備最精良的部隊。人數高達百萬的四野大軍自然也需要數量極為驚人的武器來裝備。那麼,如此龐大數量的武器裝備是從哪裡來的呢?


第一,撿洋撈,也就是拾取日寇所以留下來的武器。在日軍倉庫和民間蒐集日寇所遺留下來的武器裝備,從我軍進入東北開始就一直在進行。

由於日寇統治東北長達14年,而日本關東軍及其附屬的漢奸部隊數量也超過百萬,再加上蘇聯紅軍進攻東北時日軍敗得極為迅速,因此,除了被蘇聯繳獲的日軍武器,日寇遺留在東北的武器數量也極為龐大。這些武器最終都成為了四野的裝備。


第二,蘇聯移交給四野的武器。關於前蘇聯將繳獲的日寇武器移交給四野的事情,不同的資料提供的數據差距極大,雖然數量上有很大爭議,但是,包括採用有償和無償兩種方式,蘇聯曾將繳獲日寇的武器提供給四野,則確有其事。

我軍進入東北後,蘇聯從本身利益出發,對我軍的部隊態度時好時壞,對於日寇在東北所建立龐大的工業基地和機器設備,也基本拆除運至蘇聯,寧願在蘇聯擱置報廢,也不願意增加中國的工業實力,可見蘇聯對中國的態度。也因此,蘇聯雖然移交給四野武器,但是鑑於蘇聯的反覆無常,這種方式不可能成為四野的主要武器來源。


第三,自己組織生產製造武器。得益於張作霖和日寇的建設,東北是當時中國工業種類最為齊全,交通最為便利,工人數量最多,工廠最為完善的地區。依靠這些有利條件,四野對兵工廠進行大量建設和恢復生產。

當時武器製造主要有三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就是大連,中國兵工業的開拓者吳運鐸,就是當時大連炮彈廠的領導。大連生產的炮彈,也從海路大量支援山東解放軍。第二個地方就是中國、蘇聯、朝鮮三國交界處,這個地方也是南滿、北滿主要的軍火生產基地。而第三個地方則位於黑龍江齊齊哈爾一帶。


第四,這要歸功於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了。東北當時集結了國民黨最精銳的部隊幾十萬大軍,這些大軍自然也是最精銳的美械裝備。但是在林彪的指揮下,四野節節勝利,國民黨大軍不斷被殲滅。國民黨軍隊的美械裝備自然也就成為了四野的武器。國民黨先後被四野殲滅上百萬大軍,這些大軍的武器自然也成成為了四野的裝備。

蔣介石的國民黨大軍不但為四野輸送武器,而且還“附贈”兵員。被俘的國民黨士兵在經過教育後不斷的加入四野,這些訓練有素的原國民黨士兵,也成為四野最主要的兵源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