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鄉鎮衛生院幾乎沒人去看病,他們是靠什麼支撐著的?

健康人生2057


鄉鎮衛生院所承擔的任務是一院兩站,即治療、婦幼保健和防疫工作。通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鄉鎮衛生院已確定為全額撥款單位。但多數地區沒執行,實行定向補助或差補。



有的鄉鎮衛生院確實患者很少,單靠醫療收入是無法維持的。鄉鎮衛生院收入主要來有三個方面。政府補助、醫療收入、公共衛生服務,今年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增加到了人均55元,所以,鄉鎮衛生院工作重點不只是醫療,這就是與城市醫院的區別。


用戶臨江樓主


在回答您的問題之前,我首先介紹一下,我所任職的這家中心衛生院的基本情況。轄區常駐人口4.5萬人,全院職工總數156人(在編96人,聘用60人)其中副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15人,初級職稱50人,28人從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編制床位99張,實際開放床位150張。2017年門診95000人次,住院8732人次;目前已經實現一級分科,(內兒科、外科、婦產科、中醫科、門急診科)全年住院分娩628人次(破宮產323人次),外科手術488例(上腹部膽囊切除術、下腹部闌尾手術、腹股溝疝修補術、四肢骨折手術能夠獨立完成)。全院每個月的業務收入收支結餘的50%用於發展基金,剩餘50%作為績效發放。其實介紹那麼多,不是為了炫耀、顯擺;(具有這一級服務能力的鄉鎮衛生院在全國還有很多)而是發自內心的說“鄉鎮衛生院要想留得住病人,必須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是唯一的出路”(如果大家對我提出的數據抱有疑問,請關注我,線下可以互相交流)。

我曾經到過省外的普通鄉鎮衛生院,有些衛生院全院人員不足20人,醫療業務上僅有門診、住院病房;醫護人員不足10人,而且大多數人員從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每月業務收入基本夠維持水、電、油等辦公費用,人員績效大多數依靠公共衛生經費、預防接種勞務費支撐著。全院職工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得過且過,真的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有部分人認為,新醫改政策出臺以後,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使得原本靠藥品加成維持生計的衛生院“雪上加霜”。我本人認為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國家為什麼要破除“以藥養醫”?取消“藥品加成”?,就是為了達到“老百姓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最終目的所作出的決策。

沒有了藥品加成,我們鄉鎮衛生院的管理人員,能否開拓思路,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醫療業務呢?(一)比如說中醫適宜技術的開展,投入不大、成本低、而且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診療項目。(二)可以藉助公衛入村隨訪的時間,組織臨床醫務人員將診療服務做到百姓家中去,同時也符合了目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總體要求,兩項工作一併完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積極的與縣人民醫院搭建“醫共體”模式,建立分級轉診,上下聯動機制,更要接得住自上而下轉入的病人。大家別認為我說的這些是“鏡中花、水中月”不切實際,明確的告訴你們現在部分鄉鎮衛生院已經走在前面,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總而言之,鄉鎮衛生院作為“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的中間環節,其重要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同時我們要積極的看待醫改政策,要積極準備,更要接得住。因為我們是廣大醫療戰線上極其基礎的一份子,我們從百姓當中來,更要將醫療服務認認真真的做到百姓家中去。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會和大家長期保持溝通,對於我的回答持否定的,也希望大家非喜勿噴,謝謝。


且蘭醫者


這個我最有發言權,80年代是鄉鎮醫院最輝煌的時候,那時候都是計劃經濟,鄉鎮醫院和縣市醫院都是財政全額撥款,收入差距不大,現在很多鎮醫院50多歲的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都是正規本科生,那時根本考不上幾個大學。後來改制,醫院自負盈虧,鄉鎮醫院的收入明顯下降,一個月收入連打工的都不如,已經招不到醫生了。十年前醫院改制,鄉醫院鎮醫院基本被賣,人員流失嚴重。再加上招不到醫生。基本屬於停業狀態。現在每個縣只有3、4家二乙鎮醫院、縣人民醫院、中醫院正常看病,病房人滿為患,過年時間2個月都住不進。這幾年財政補貼越來越多,收入有所提高,但是還是缺醫生,6、7個醫生要上病區白班和夜班、急診夜班、120出診、門診,等老的退休了就差不多關門了


NNT紫菱


每個鄉鎮都幾乎有一所衛生院,但醫療設備落後,缺少醫護人員,當地老百姓生病很少去鄉鎮衛生院看病,經常看見鄉鎮衛生院看病人員寥寥無幾,那為什麼鄉鎮衛生院還能存在,還能有收益,靠什麼支撐?

鄉鎮衛生院的運轉好大一部分是靠國家財政扶持在運行,如果沒有財政扶持,鄉鎮醫院必定入不敷出,無法正常開展工作,現在的鄉鎮一般都配有一個衛生院,這幾乎就是鄉鎮的標配,國家是一般不會讓鄉鎮衛生院關門。

鄉鎮衛生院重點是靠農村計劃生育,婦女環孕檢,打疫苗,農村老年人身體體檢等項目來開展工作,維持醫院正常運轉,雖然開展項目偏少,但是醫院屬於贏利行業,這些醫療項目也足以支撐鄉鎮衛生院開展工作。

鄉鎮衛生院還可以開展一些簡單的輸液,一些跌打損傷,頭疼感冒等一些小病的治療,畢竟鄉村醫院離家近,一些小病能在家門口解決的,誰也不願意捨近求遠。

所以雖然鄉鎮醫院雖然看病人數少,但是維持運轉還是綽綽有餘,現在隨著醫療的改革,相信鄉鎮醫院會越來越好。


生態農說


我只能說這個確實有點片面

我家人就在鄉鎮醫院上班的,你這個說幾乎沒人看病,那是有點片面了。因為我家那面鄉鎮醫院雖然比不上大城市醫院的車水馬龍,但是還是有很多日常的小病需要開藥治療的。

如果趕上流行感冒,那樣鄉鎮醫院的患者還是人們為患的。而且鄉鎮醫院基本上,都是靠著自己的自負盈虧來維持運轉的。

而且很多鄉鎮醫院,不但可以做到自負盈虧,如果運營得好,可能不但解決了當地人的各種中小病患,而且還能為醫院的所有職工帶來不錯的經濟收入。

目前鄉鎮醫院的設備已經不是我們傳統的啥都沒有或者非常陳舊,像B超機、X光機都是標準配置,還可以做一些闌尾炎等這些手術的。

所以題主不需要擔心鄉鎮醫院的運營,他們存在都是有道理的。


張敬醫


以前鄉鎮衛生院的工資主要是國家財政補貼+地方財政補貼+醫院收益這三部分構成的。而由於鄉鎮衛生院不收掛號費,平常也做不了什麼手術,所以醫院收入主要靠賣藥。


而現如今的醫改,已經全面取消了以藥養醫的政策,所以鄉鎮衛生院現在的工資收入主要靠財政補貼。也就是說這些鄉鎮衛生院的醫生和公務員差不多,拿死工資。

由於大部分工資是走財政撥款,這也導致了他們的工資普遍不高。所以現在的醫生大多數都往市區大醫院走,或者是私立醫院。鄉鎮衛生院醫生的空缺,現在基本上只能靠免費醫學生項目填補。

看完了鄉鎮衛生院,咱再來看看村衛生所和普通公立大醫院的收入組成。

村衛生所醫生收入組成


而像村村衛生所醫生收入衛生所的醫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村醫,他們的工資主要組成是藥品收入+財政補助。和鄉鎮衛生所的醫生差不多,他們的收入現在已經基本上靠財政補貼了。

地方財政和國家財政會根據村醫轄區裡面的人口情況進行補助,同時也會根據其看病的人數,銷售藥品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補助。


普通公立大醫院現在都是自負盈虧,也就是說醫生們的錢,要醫院自己賺。然後由醫院按照科室收入和成績分配科室獎金;再由各科室按照級別、業績等因素,分配人員獎金。

醫生工資組成:職務工資+津貼+科室獎金。

職務工資:這部分工資相對固定,按照專業技術人員職務工資的標準分為五個級別,每一級別又分為15檔,數額在每月1970元和640元之間,差別並不很大。

津貼+科室獎金:這倆個才是醫生工資的主要部分,主要和當代的經濟情況、醫院的水平有關。不同醫院之間相差比較大。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醫學生畢業之後都想往大城市,大醫院跑的原因。


陽哥閒聊


我深入鄉鎮衛生院工作過,對這個問題,有最直觀準確的感受和觀察。請看我的分析!


鄉鎮衛生院的病人門可羅雀?顯然不是的。這得分具體情況來看。

對於就醫不方便的偏遠地區,鄉鎮衛生院無疑是周圍村民就醫的唯一選擇,如果這個衛生院有一兩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則這家衛生院就會“活起來”。

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衛生院西成藥零差價銷售,藥品種類少且可選擇性差,反觀中醫藥,不僅存在25%到30%的中草藥利潤,通過辨證論治還能治療很多疾病,最主要是能迎合老百姓喜歡看中醫的心理。

另外,比如針灸、推拿、穴位貼敷、外科、煎藥等等,只要能吸引來病人,都是創收的項目。


除此,現階段衛生院承擔著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國家全額補助,比如水電費、煤炭費、用車耗油費、項目經費等等。所以即使有一個病人來衛生院看病,衛生院都不會倒閉,相反的,衛生院的職工還要走家串戶去普及公共衛生服務。


對於臨近縣市區的衛生院,包括社區衛生服務站等,門診量可能不太大,主要工作集中在公共衛生方面。

目前國家大力推行分級診療,衛生院不僅重點承擔公共衛生項目,還要全力發展基本醫療服務,這二者結合發展也是大勢所趨。我們醫療衛生服務目標,更重視保健和預防。



不論如何變化,改革的方向始終以惠民為主,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貴的問題,國家大力投入,如社保、醫保、大病補助、分級診療等,切實改善百姓的就醫環境,提高就醫的質量,保障服務的水平,這一系列措施在方方面面都所體現,相信積極總是大於消極的。


你有什麼看法呢,說出來我們也聽聽看!


臨藥健康


鄉鎮衛生院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綜合提供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等服務,鄉鎮衛生院的收入包括三塊。

一是屬於事業單位,財政撥款保障醫務人員工資。

二是做政府衛生部門指定的公共衛生項目,如為轄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健康體檢,對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人隨訪等這一塊收入的比重很大,每年有大幾十萬。當然這一塊的收入也是來源於財政。作為一個只有十來個人的鄉鎮衛生院,那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三是開展醫療服務收入,由於院裡的大夫技術一般,都不如社區門診大夫,這塊收入比重不斷下降。


視界靈犀


農村鄉鎮衛生院分兩類,一類是鄉鎮衛生院,一類是鄉鎮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以公衛為主,基本醫療為輔,設備落後,有的甚至沒有,人才調零,但人員少,地方財政拔款加公衛基金,保運轉沒問題。鄉鎮中心衛生院就與之不同,事務多,拔款少,人才流失大,公衛基金和醫療收入遠遠不能滿足醫院的運轉,只要靠欠醫藥公司的藥款來週轉,基本都是負債累累。原因:一、醫改後無激勵機制,吃大鍋飯,人才流失。二、施行基藥制度後,藥品無利潤,基層醫生無藥可用,醫療收入低,基本都是虧本買賣。三、地方財政撥款不到位,醫院無自主權,設備不能更新,人才不能引進。四、農村人口減少,留守老人年級大,病情重,基層無藥無設備無人才團隊,連基藥都受醫保限制,如何治病救人。這就是基層衛生院現狀:管家多,事情多,債務多,資金少。或許隨著醫改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將來鄉鎮衛生院也會迎來春天!


無為1314196


這主要是因為衛生院從來不掛號,幾乎不開展手術,以前主要靠為鄉醫配送一些藥品,還有向到醫院看病的患者銷售一些藥品,然後再由財政補助一些,衛生計生委撥付一些公衛費用。現在取消了藥品加成,提高掛號費,提高手術費這些措施也與衛生院沒什麼關係,所以現在衛生院看病是義務的,不賺錢,這也導致現在衛生院不去看病了,生存也成了問題。



目前,鄉鎮衛生院主要靠公衛項目和政府撥款維持生計。現在,鄉鎮衛生院每天做大量的城鄉居民健康檔案,這個是有公衛撥款的。還有現在流行的家庭簽約醫生,每簽訂一人,醫保補貼20,公衛補貼40,財政好像還有幾十的補貼作為配套資金,所以現在鄉鎮衛生院都在簽約家庭醫生,不過這個錢好像都還沒撥付過。


鑑於現在鄉鎮衛生院確實經營困難,很多地方都加大了政府撥款,有些地方甚至變成了全額撥款,我個人對這種方式持懷疑態度,一個醫生不去看病,旱澇保收了,更不去看病了吧?😰

我個人覺得現在鄉鎮衛生院的模式從根本上已經不太適應現代人民群眾的需求,應該視情況,對一些根本不再看病,沒有存在必要的衛生院,進行合併,然後由大醫院撥付骨幹,建立合併成縣級醫院,醫院這種專業性特別強的機構,還是大一些,專業性強一些,設備先進一些,更符合群眾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