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了,會出現兩德合併那種情況嗎?

時鐘Q


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統一和分裂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但是根據歷史發展規律,這兩種狀態一般是交替進行的,這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些國家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一分為二,但是在短期內由於國家形勢發生變化,而又重新走向了統一;而有的國家一旦分裂成兩個國家,由於內外部的條件不具備,可能會長期無法實現再次統一。

今天,我們探討一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會不會像西德和東德一樣再次實現統一。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是如何成為兩個國家的?

巴基斯坦所在的南亞大陸在近代屬於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以後,巴基斯坦和印度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分為兩個國家。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在南亞大陸東西兩側分佈的相對比較多,所以剛獨立的巴基斯坦由兩部分組成,我們稱之為東巴(後來的孟加拉國)和西巴(後來的巴基斯坦),東巴和西巴中間隔著印度。由於巴基斯坦的主體部分在西巴,東巴更像是巴基斯坦的一塊飛地。

印巴分治以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由於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問題爆發數次大規模的戰爭衝突,小規模的衝突更是無法詳細統計。由於印度繼承了英屬印度的主體部分,不管是國家領土面積、經濟實力、人口規模、還是軍事力量都比巴基斯坦佔優勢,因此在印巴衝突中巴基斯坦處於劣勢。

印度為了擺脫在印巴戰爭中腹背受敵的局面,制定了扶植東巴獨立建國的國家戰略。經過長期的戰前動員和準備工作,印度在1971年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出兵佔領了東巴,東巴守軍投降。然後印度扶持東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成立孟加拉國,從此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成為兩個獨立的國家。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德國是如何分成西德和東德的?

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德國發動的戰爭給世界多國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德國戰敗以後,英、法、美、蘇四國對德國實施分區佔領,後來英、法、美佔領區合併,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而在蘇聯佔領區則成立了民主德國(東德)。從此時起,德國分裂成為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都加入了聯合國,並被國際社會所認可。直到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併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那麼,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有沒有可能會像東德和西德一樣再次實現統一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獨立方式不同於東德和西德。

西德和東德的獨立那是戰後對德國的分區佔領懲罰和美蘇兩大集團對抗的結果。而孟加拉國的獨立既有巴基斯坦的內部矛盾衝突,也有印度這個外力的強勢干預。當初孟加拉國獨立的重要原因是對巴基斯坦政策的不滿。當時國家主體在西巴,國家政權被西巴把持,在財政政策上明顯向西巴傾斜,這引起孟加拉人的強烈不滿,引發巴基斯坦國內矛盾衝突,這是孟加拉國獨立的內因。而印度借巴基斯坦國內鬧矛盾和衝突之際,強勢出兵干預,這是孟加拉國獨立的外因。

雖然巴基斯坦國土面積比孟加拉國大5倍,但是不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體量,兩國都相差不大,現在孟加拉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還快於巴基斯坦,在不久的將來還有可能超越巴基斯坦,在這樣的局面下,要想使兩國再次迴歸統一難度很大。並且統一還面臨著誰當家問題,國家融合問題,德國統一是東德主動放棄國家地位,而以5個州的形式併入西德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如果都不想做出犧牲,那麼就難以達成統一的目標。

(巴基斯坦人)

第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民族構成不同於東德和西德。

德國之所以能夠再次實現統一,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是西德,還是東德,他們的主體民族都是德意志人(日耳曼人),作為同一個民族,有著共同的民族習俗、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較強,有著強烈的統一願望。

而巴基斯坦主要民族由旁遮普族、信德族、帕坦族、俾路支族等構成,孟加拉國主要由孟加拉人構成,雖然這些民族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卻屬於完全不同的民族,他們在生活習性、地域分佈、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俗話說得好,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兩國是完全不同的民族,本來這兩個國家能夠湊在一起完全是在宗教的名義下,缺乏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向心力。

(孟加拉人)

第三、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者的地緣環境不同於東德和西德

德國之所以分裂,那是戰後對德國懲罰的結果,但是隨著國際環境的風雲突變,原來美蘇兩大陣營對抗逐漸趨向緩和,這為德國統一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兩德為了實現統一,同佔領國英、法、美、蘇四國進行了多輪的談判,德國在做出重大讓步前提下四國才同意兩國統一。比如德國放棄對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不能生產和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行裁軍等。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之間的地緣環境比德國要差的多。一是兩國中間隔著印度,相距上千公里,不利於兩國之間的經濟聯繫和國家管理。二是當初印度是為了避免在同巴基斯坦發生戰爭時腹背受敵,才決定肢解巴基斯坦,扶持東巴獨立的。現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一旦合併,那麼不管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體量都會翻倍,使國家實力大幅提升。這對於一心想在印度洋地區做大的印度來說,無疑是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印度必然會想方設法地阻止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統一。

綜上,德國能夠在分裂40年以後再次實現統一,既有當時國際環境的變化,也有兩國不懈的努力,是人心所向。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雖在宗教的名義下曾經是一個國家,但是民族、文化、地緣環境等差異巨大,再加上相隔千里,很難再像德國一樣實現統一。


銘蘇先生



從地圖上來看,巴基斯坦比孟加拉麵積大了很多(79萬平方千米:14.2萬平方千米),但是目前兩國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卻是比較接近,目前巴基斯坦的GDP是2600億美元左右,而孟加拉是2200美元左右、人口也基本相當(巴1.67億:孟1.47億)。如果巴與孟重新合併在一起,那麼巴基斯坦的GDP和人均收入,至少要達到孟加拉5倍以上才能考慮。但是,以巴基斯坦目前的經濟狀況和經濟增長(孟加拉反而比巴增長快),50年以內很難實現再次統一!


左至右:葉利欽、科爾、老布什

就算是巴基斯坦將來達到了孟加拉國力的5倍以上,那麼統一的問題也非常難以成行。以當年兩個德國統一為例,以德國世界第三的經濟規模和非常富裕的國民來說,統一後目前德東的狀況仍然不盡如人意,當初承諾的統一以後國民所得在一定時間內要保證持平沒有實現,德東居民的收入僅為德西的75%左右,並且德西那些大牌的國際型企業往東部投資很慢,而兩地居民也相互看不順眼!德東人認為,當初的統一是錯誤的,是被受騙了!德國政府的承諾成了一紙空文…;德西人則認為,德東人懶惰,除了向政府要錢以外什麼都不做!這種剝削已經使德西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了…。總之齟齬不斷!

如果巴與孟談統一的問題,最直接的就是怎樣平衡兩地人民收入的問題,富裕的一方肯定要拿出鉅額資金去平衡這個事情,而富裕地區的人是否願意?打一個比方,你原來一個月收入10000,現在要求你一個月拿出2500-3000(一年是多少錢?)給基本上與自己素不相識的人,你會願意嗎?並且這種“支付轉移”要很久的時間…人麼,總是自私的!並且,富裕地區對貧困地區的投入不簡單是個人收入問題 這裡還有基礎設施、科教文衛體…等等給方面的長期投入…到了那個時候,富裕地區能否“吃得消”?是不是覺得貧困地區是累贅?

總之,任何地區長時間分裂以後“談統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統一是“心的統一”而非“身的統一”。


皇家橡樹1972



結婚容易,復婚特難。曾經的大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被印度肢解成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兩個獨立的國家,即使未來巴基斯坦強大了,巴孟兩國也絕無可能重新合併成一個國家!

因為當初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這兩個地區搭夥過日子,組成一個國家,實屬殖民者英國操弄的“包辦婚姻”,彼此間沒有愛情,同一口鍋吃飯了幾十年後被仇敵印度用武力拆散,各自成家立業過日子,這是不可逆轉的現實,未來想要“復婚”,重新合併成一個國家,無論是巴基斯坦、孟加拉,還是印度,都不答應!為何?

巴基斯坦第一名模 阿夫扎爾 】



一、巴孟歷史上只有兩個共同點

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都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由大家都熟悉的東印度公司治理。二戰後,隨著世界各地的民族覺醒,獨立運動如火如荼,二戰中元氣大傷的大英帝國墮落成日已落帝國,國力虛弱,已經無力再殖民南亞這片廣袤的土地,不得不允許對方同意。然而由於伊斯蘭教地區與印度教地區的對立十分嚴重,加上日已落帝國為了日後保持對這片土地的影響力,維護一己私利,對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族群的對立情緒加以利用,1947年6月,英國駐印度末任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公佈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由此,印度與巴基斯坦相繼成立。當時的巴基斯坦包含了直線距離超過2000公里的飛地孟加拉地區。

巴基斯坦(西巴)與孟加拉(東巴)作為一個國家的兩個組成部分,彼此間的共同點只有兩個,一個是這兩個地區都是伊斯蘭教佔據絕對多數的地區,另一個是這兩個地區都是日已落帝國的殖民地。他倆搭夥過日子,實屬日已落帝國操弄的“包辦婚姻”。

1971年,印巴戰爭,在印度軍隊與孟加拉地區分離組織的聯手打擊下,巴基斯坦不敵,被印度成功肢解,孟加拉地區脫離了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日已落帝國的“包辦婚姻”解體了,南亞由此多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巴基斯坦的實力被削弱了一大截。


二、巴孟不同種族缺乏認同

現如今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差異性相當明顯,首當其衝的是兩國種族的巨大差異。巴基斯坦的主要民族是旁遮普族、信德族、普什圖族和俾路支族,而孟加拉的民族多達20多個,其中孟加拉族佔全國人口的98%,是南亞古老民族之一。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民族林立,兩國沒有共同的民族,不同種族之間缺乏認同感,特別是獨立了這麼多年,再讓合夥過日子,哪個主要民族都不樂意。因為,民族的世界發展趨勢是走向獨立自主,而不是合夥過日子。

三、巴孟不同文化缺向心力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雖然都是伊斯蘭教國家,但兩國的文化截然不同,比如孟加拉的文化是各種傳統習俗及其外在影響的產物,有些傳統習俗是深深地根植於史前時期,另一些則是形成於近代,而迷信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還十分普遍。

巴孟兩國的文化差異非常大,兩國缺乏向心力,誰也不願意放棄獨立自主的現狀,重新合併,搭夥過日子。

四、巴孟沒有共同語言與文字

巴基斯坦語系繁雜,地方土語和方言多達幾十種,使用的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通用語言是英語,憲法規定的國語則是烏爾都語它的語言狀況跟近鄰印度一樣複雜,同樣通用英語。

而孟加拉的語言就單純多了,全國人民幾乎都是使用官方語言孟加拉語,人們的溝通與交流更順暢,溝通成本低,這個方面,巴基斯坦是沒辦法跟孟加拉比擬的。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使用的主要語言不一樣,沒有通用性,兩國絕大多數的人民是無法交流與溝通的,文字也是如此,彼此間是生疏的,有著無法逾越的隔閡,又怎麼可能重新合併呢?


五、地理隔絕,國家管理成死穴

在“包辦婚姻”的歷史階段,東巴基斯坦(孟加拉)與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上是分離的,被印度隔絕著,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屬於大型飛地,兩者的直線距離超過2000公里以上,東西巴基斯坦的來往與管理十分不便,這是無法克服的難關,也是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分離主義強盛,並輕易被印度肢解成兩個國家的不可忽視的客觀原因。


六、印度絕不允許巴孟重新合併

印度與巴基斯坦都想獨吞克什米爾全境,為了打了三次大戰,至今依然是互為頭號死敵,和解之路遙遙無期。而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用武力支持了東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分離戰爭,成功幫助孟加拉脫離西巴基斯坦,獲得獨立,嚴重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實力,絕對不會同意巴基斯坦與孟加拉重新合併成一個國家,壯大頭號死敵的實力,必然會使盡一切辦法與手段,阻止、破壞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的合併,印度完全做得到,不僅印度的經濟與軍事能力遠遠高於巴孟兩國累加的實力,還在於印度把巴孟兩國隔絕著,只要印度需要,就能輕而易舉地切斷巴孟的空中、陸地、海上通道,使之成為無法通聯的1+1=0的兩個個體,合併成為名義上的事情,徒有虛表,沒有任何的意義。


飛狼


政史君出山了,作為一名時政愛好者,對於這個問題,我有看法要談。

現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屬於一個國家,1947年英屬印度解體,分別成立了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共和國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共和國,印巴分治。後東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支持下獨立,成立了孟加拉國。

那麼原本屬於一個國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會不會像兩德一樣重新合併統一呢?

個人認為不可能,一個最主要的障礙就是兩國的宗教予盾甚深。當初在英屬印度要求獨立的時候,國內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就已經打的不可開交了,血流成河,死傷數百萬人。所以到最後他們才不得不接受了英國方面提出的“印巴分治”方案。

印巴分別獨立建國後,兩國矛盾衝突不斷,經常打的是熱火朝天,頻繁製造種族清洗事件,再加上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雙方已經大規模交戰三次,印巴兩國都視對方為自己最大的敵人。

個人認為當今世界衝突動亂的根源不是什麼美帝,而是宗教矛盾和種族矛盾。世界上最大的分歧不是血統,而是思想。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可能像兩德一樣重新統一合併。



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政史君


政史君


先來說題主在描述中的一個問題:東巴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西巴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相鄰。巴基斯坦的問題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印巴分治的後遺症:印度與巴基斯坦原為“英屬印度”,屬於一個國家,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後來解體,分為印度、巴基斯坦兩國。



而巴基斯坦的進一步分裂,也是難以避免的,或者說是形勢發展下的必然產物。東巴就是巴基斯坦的一塊“飛地”,與巴基斯坦並不相臨——中間隔著一個印度。東巴與西巴僅僅是因為同樣信奉伊斯蘭教,所以才會成為一個國家。印巴分治的唯一一個條件就是以宗教信仰為準,其它的問題全都扔到了一邊。蒙巴頓在印巴分治的時候就曾經說過,東巴基斯坦在30年之內就會獨立。結果證明他並未說錯,這當然不是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他看到了東巴、西巴間存在的矛盾以及印度所發揮的作用。



1947年8月,印巴正式開始分治。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仍為英聯邦成員。1971年3月25日,東巴宣佈獨立,孟加拉國成立。直到1971年12月16日,西巴(巴基斯坦)才承認東巴獨立,孟加拉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當然了,這裡面離不開印度的出兵干預,也是巴基斯坦分裂的一大推手。印度的野心一直不小,始終試圖恢復昔日英屬印度的版圖。在印度次大陸,侵略它國,印度也沒少幹過。


巴基斯坦分裂,不僅僅是巴基斯坦國力弱的問題,還有印度的干預、東巴的民族分裂等問題。所以說,即便是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了,也不可能出現兩德合併的情況——東巴根本就沒有重新合併的願望,或者說兩國根本就不存在重新合併的基礎。連合並所需的最基本的條件都不具備,還談什麼合併?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除了信奉伊斯蘭教之外,在其它方面的差異相當大。包括民族、語言、文化上的差異等等,再加上地理位置、國際環境等因素,想要重新合併?無疑於痴人說夢。巴基斯坦國土面積比孟加拉國大了很多,兩國在經濟、人口方面差距不大。至於其它方面的因素,對重新合併影響不大,不提。之所以巴基斯坦會分裂,最主要的問題在於:當初的巴基斯坦就是英屬印度解體下的產物。換句話說就是東巴根本沒別的選擇,只有兩條路:要麼跟巴基斯坦,要麼跟印度。


兩德本為同一國家,出現分裂是二戰的結果,兩德能夠重新合併,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基礎:東德、西德都認可、支持合併。本為同一國家,山水相連,民族、語言、文化等等本就無法分割,再加上最基礎的民眾支持,合併就成了必然趨勢。儘管現在德國內部仍有一些報怨的聲音,但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這些問題遲早都能夠解決。兩德的合併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擁有合併所需的一切條件,而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除了信仰一致,其它條件卻一樣也不具備。


儒道之主


【東西德國】

1、地理。山水相連為兩德統一提供了地理條件,兩德邊界北起波羅的海,南至捷克邊界,總長約1381公里(不包括西柏林邊界),地理上的“接觸面”夠大,地形以平原為主,沒有高山大川等地理屏障。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之間的地理“接觸面”為零,中間隔著印度,兩國直線距離超過2000公里,陸地交通需要過境印度(印度的基礎設施眾所周知),空運需要飛越印度領空,海路需要繞行印度半島南端,比如從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出海,到達孟加拉國的吉大港,約7500公里,地理條件對於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極為不利。

【南亞宗教分佈】

2、歷史。自從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第二帝國(普魯士德國)統一,兩德地區的人民就生活在一個國家裡,人民已經對國家形成認同,德國的分裂是二戰造成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在歷史上長期屬於各自為政的兩個地區,沒有形成過現代意義的國家,南亞次大陸的“統一”是英國殖民主義的結果,此前的印度是一個地理、文化概念,而不是國家概念。英國的蒙巴頓方案(印巴分治)促成了現代巴基斯坦國家(獨立時包括孟加拉國)的形成,而英國殖民者只是以簡單的宗教劃分國家,沒有考慮(存在故意可能性)宗教以外的族群文化差異。

【印巴分治】

3、族群。兩德境內的居民都是以德意志人為主,說德語(口音有低地德語和高地德語的差別),宗教有天主教(南部)和新教(北部)的差別,民族認同感沒有問題。巴基斯坦主要有旁遮普人、信德人、普什圖人和俾路支人。孟加拉國有20多個民族,其中孟加拉族佔全國人口的98%,是南亞古老民族之一。兩國人民缺乏統一的民族認同。

綜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分裂,除了印度入侵的原因,內部也存在很多矛盾,比如東巴人(孟加拉人)認為西巴人佔據了國家的主要部門和資源,並企圖“統治”東巴人民,因此,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也很難出現兩德合併的情況。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我們都知道,巴基斯坦和印度原來是一個國家,被英國統治。後來,英國頒佈“蒙巴頓方案”,印巴開始分治。在1971年。巴基斯坦又分裂為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那麼,若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了,會像德國那樣重新實現統一嗎

當年德國由於二戰而分裂,之後又能重新實現統一。首先是因為東德與西德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都差不多,雙方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次就是西德與法國和解後,經濟發展迅速。西德對東德有較大的吸引力,所以東德的人們也迫切的渴望統一。隨後蘇聯也答應和解,德國才得以統一。由此可見,德國的統一同時具備了內部和外部的條件。

再縱觀巴基斯坦,想要實現統一,必須具備的條件有:國力強盛、解決與印度關於克什米爾的問題、與孟加拉國的不同等等。

首先,暫不論巴基斯坦的國力,就算巴基斯坦的國力強盛,對孟加拉國有吸引力,但畢竟在位置上,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之間還隔著印度。印度與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的問題已經延續了六十多年,雙方關係比較緊張。由此可見,印度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做出讓步。還有一點,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之間,除了同樣信奉伊斯蘭教外,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比如,在語言、文字,地理位置上都有很大的相異之處。

綜上所述。就算巴基斯坦國力強盛了,要想實現統一,在外部條件上,需與印度和解;在內部條件上,需孟加拉國同樣希望統一。但這些條件,估計很難達到。


利刃軍事


自從1990年柏林牆倒塌以後,兩國都有的相互合併的意願。也不能說是兩國,本來就是一個德國,只是因為二戰後美,蘇分佔德國導致的結果。兩德人民還是有很大的統一願望,同時也不存在誰被統一的民族矛盾。自然前提就會相對容易。



另一方面兩德在地理上並不存在問題,只是二戰的結果導致的分裂。兩國的領土都是相鄰的,不存在跨越的問題,這就給統一帶來了更多的有利條件。


柏林分治狀態

返觀現在的東巴(孟加拉國)與巴基斯坦相距遙遠,兩國在地理領土上就相對麻煩。很難做行政上的統一協調,更別說交通等問題導致的國家成本增加。進而也讓整個雙方出現巨大的資源浪費現象。

而且對於再次合併比較留要涉及到部分利益集團的問題,誰統治誰的問題。甚至包括民族內部矛盾問題,經濟發展先後問題。等等這都需要絕對的細化協調。這可不是輕易就能夠合併的。兩德的合併還經過了數年的消化,和相關機構重建,才得以讓國家正常運轉。



而且東巴與西巴之間有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印度,本身就是因為印度的存在,讓兩國就此分隔。對於印度這樣的強大敵人,根本也不可能讓兩國彼此之間跨越自己的領土,相互往來。這樣不等於將印度的安全對兩國根本不設防嗎?


而作為印度只會讓兩個國家分裂,這樣才最符合印度的國家利益。這也是1947年印巴分治以後,到第一次印巴戰爭期間,印度始終想要獲得的結果。

而再讓兩國談合併,就是印度這個天然敵人消失了,兩國也沒有什麼合併的基礎。而對於這樣各自發展各自的經濟,也未嘗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謝謝朋友們的閱讀,謝謝朋友們的點贊!!!


淡然小司


印度是南亞大國,從國土面積,地理位置,人口資源和經濟模式來看,是有潛力發展成世界大國的,而且現在發展的也很不錯,綜合國力超過巴基斯坦,更超過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如果強大後,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印度,印巴是死敵,印度不可能默認巴基斯坦的崛起而置之不理,更不會允許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合併,合併意味著巴基斯坦更強大,這豈不是對印度很不利。



就目前來看,巴基斯坦除了在核武器方面有可能比肩印度外,其他方面和印度還是有差距的,能扛住印度的軍事壓力就不錯了。如果印度默認巴基斯坦吃掉孟加拉國,那隻能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印度在坐山觀虎鬥,準備兩敗俱傷的時候通吃。


毒刺劍客


不會的,因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雙方本來就有很大的離心力,而且他們的情況和東西德根本不一樣,可以這麼說,德國的統一是建立在政治、歷史、文化、經濟、民族、傳統等多重因素之下,而以上因素,巴孟之間並不具備。

東西德的形勢是因為雙方陣營冷戰的政治因素出現的。


首先一個,雙方地緣不相連。雙方就在一起作為一個國家的時候,也是不和的,東巴和西巴當時就存在很大的問題,甚至爆發過嚴重的衝突,在吉大港地區被東巴給壓制住了,不然,都不需要當時的戰爭,雙方自己就鬧翻了。而且,這兩個地區,本來就是文化、政治、歷史、傳統、民族大大的不同,其實對雙方而言,目前才是最好的,也是雙方願意接受的,如果放在一起,反倒誰也不舒服了。

南亞三國則是內在的問題導致出現的分開,這和政治強制不一樣。


而且,東西德情況不一樣,他們首先是地理上的一體,在許多有著長期歷史和傳統的城市和地區,雙方是被強制性的政治因素分開的,但是他們在文化、歷史、民族、傳統和經濟上是相通的,他們的親和力很強,雙方都希望走在一起,這種內生的動力是起決定性因素的,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衝破政治的束縛重新結合,只要政治條件成熟,他們瞬間就能合併。所謂主觀大於客觀,主要因素是內部因素。

東西巴之間的印度是一個地區強國,地理的隔閡造成了內在的分裂因素。


再者,東西德的合併和冷戰時雙方陣營的逐步和解接觸有一定關係,而孟巴之間只是隔著一個印度,但是就這一點就很嚴重了,不但雙方不願意合併,而且印度也更不願意,在這樣的三方之中,是絕對不會出現跨地理隔閡結合的事情的,除非又出現了政治上的強制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