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郵票——經典郵票中的升值首選

編號郵票是指從1970年8月1日至1973年10月15日發行的郵票,共21套95枚。由於編號郵票不分類別、套別,每枚郵票均按數字編號,把數字加上括號印在郵票的左下角,右下角則印有發行年份,故稱為“編號郵票”。

與“文”字郵票進行比較,編號郵票在設計、印製和發行上具有一些新的特點。從總體上看,編號郵票首先改變了“文”字郵票畫面上“一片紅”的色調,其中有不少郵票是為特殊事件而發行的特種郵票,反映了我國郵票設計和發行工作已開始走上正軌。

編號郵票——經典郵票中的升值首選

“文革”前郵票的發行原則是“紀嚴特寬”,但“文革”一開始“紀嚴特寬”就受到批判,特別是“特寬”被說成是“毒害人民,為復辟資本主義鳴鑼開道”(見《中國郵票史》第八卷第一章)。因此設計圖稿已獲批准的《中國船舶》和《半工半讀育新人》(1966年4月23日)兩套郵票由於是特種郵票而未能發行,從老紀特郵票發行末期至1974年恢復編印郵票志號前,對其中的特種郵票避而不提,一直按“紀念郵票”發行。

編號郵票——經典郵票中的升值首選

編號郵票中有多套具有典型的特種郵票風格,且後期發行的特種郵票較多。如編29-32《輪船》、編39-43《發展體育運動》、編57-62《熊貓》、編66-77《出土文物》、編78-81《工業產品》等。這是橫遭討伐的特種郵票悄悄復出,特別是《輪船》郵票的發行(圖1),與禁止《中國船舶》發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在當時的情況下,實是難能可貴,意義重大。

編號郵票的設計採用了多種方式,原作有油畫、彩墨畫、民間剪紙、水粉畫和攝影等,顯示出藝術形式的多樣化。1973年發行的《中國婦女》郵票主圖分別採用楊之光的“礦山新兵”、湯小銘的“女委員”和潘家峻的“我是海燕”等原畫(圖2),吳作人的“熊貓”畫作也被印製成了《熊貓》郵票發行。此外,1973年發行的《出土文物》郵票,使社會更加重視對祖國珍貴文化遺產和歷史文物的保護。

編號郵票——經典郵票中的升值首選


現在就由小編帶你們看看編號郵票的3大收藏價值

01 承上啟下別具意義

編號郵票——經典郵票中的升值首選


具有“承前啟後”的特徵。由於“文”字郵票的志號被取消,給生產和管理以及隨後的收藏帶來了許多麻煩,有鑑於此,郵票發行部門就對每枚郵票按數字進行編號——編號郵票應運而生。因“文”字郵票被安排在紀念日發行,就一律稱之為“紀念郵票”,編號郵票也沒有區分紀念郵票與特種郵票,有人據此稱編號郵票為“後‘文革’郵票”。

02 消耗量大存世量少

編號郵票——經典郵票中的升值首選


編號郵票存世量較少。編號郵票發行期間,我國的集郵活動尚未恢復,集郵的全面復甦是在1978年以後。因此,編號郵票發行後主要用於郵政通信,大量郵票被使用和消耗,很少有人購買後進行收藏,因而存世量不多。編號郵票的面值主要是為適應當時的郵資標準來設置的,全部95枚郵票中,4分郵票有6枚,8分郵票有74枚,10分和22分郵票各有4枚,20分、43分和52分郵票各有2枚。因當時發行的普通郵票不夠用,也發行了22分、43分和52分的郵票,以滿足國際通信的需要,但當時用得最多的還是4分和8分的郵票,故編號郵票中面值4分和8分的郵票都屬於“筋票”,而面值22分、43分和52分的單枚新票由於使用量較少,市價都低於面值4分和8分的郵票。

03 發行量少升值空間大

編號郵票——經典郵票中的升值首選


編號郵票發行量比“文”字郵票低很多。與“文”字郵票相比,編號郵票的發行量是很低的,郵票單枚的最高發行量為3000萬枚,最低的僅120萬枚,因此,能組成全套的編號郵票只有120萬套。“文”字郵票的最低發行量為290萬枚,但“文”字郵票的市價卻遠遠高於編號郵票,並且編號郵票和“文”字郵票的套數、枚數和麵值卻相差不多,編號郵票共21套95枚,面值9.78元;“文”字郵票19套80枚,面值7.96元。按套數比較,編號郵票多2套,按枚數比較,編號郵票多15枚,按面值比較,“文”字郵票比編號郵票還少1.82元。 “文”字郵票的全套發行量卻比編號郵票全套發行量高一倍以上,但編號郵票的升值幅度卻遠低於“文”字郵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