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易中天不說人話

假如易中天不說人話

易中天把自己受到歡迎的原因總結為三個字:“說人話”。這受到林興宅教授的啟發。那時易中天在廈門大學任教,當時林教授在一次散步時說:“要麼你的研究成果可以永垂不朽,要麼能夠影響社會,否則自說自話沒有意義。”

易中天是依借電視媒介爆紅,迅速成為學術明星的。他一開始在鳳凰衛視做嘉賓,被當時的主持人評價為“有電視天賦”。這個節目時長50分鐘,有六個嘉賓和一個主持人。易中天分析後得出結論,去掉片頭片尾隔斷廣告等,內容有40分鐘,7個人講話,平均每個人6分鐘,講得精彩,能播出6分鐘,講得不精彩,就只有3分鐘,講多了也沒有用。後來易中天到了《百家講壇》,其實他的談話內容跟先前差不多,只是表達方法有所改變。比如他同樣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點”。因為“三”是一個特別神奇的數字,它可以幫我們用最簡單的結構把問題表述清楚,一太少,大家會覺得其實是沒有觀點而硬擠出來一個,二不夠,三正好。當對方向你提問的時候,如果你可以立刻回答出有三點,一定可以給對方留下腦子很快的印象。但是這時候易中天改變了的做法是,他是先把觀點亮出來;然後有時間再論證,沒時間就別論證。有些嘉賓非常雄辯,“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三點意見”,第一點就能講20分鐘,把節目變成個人演講,但是導演往往會一刀剪掉,因為效果出不來、不能用,導演這樣做也是有考量的,因為媒體不是做學術研究,不要從前三皇、後五帝說起,不要在某一點上心得較多就自嗨起來,不及其餘了。

易中天的“說人話”原則,讓他避開了被說濫了的官話、套話、空話、假話、廢話,反而讓他成功了。2006年和2007年媒體採訪他,易中天引用康德的話說:“一個人所說的必須真實,但是,沒有義務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要說沒有風險的真話。這也回應了前面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點”,說三點,不是我只有三點看法,而是從冰山之下有選擇地剪裁部分呈現而已,那麼自然是選擇能吸引眼球的來說了,太多了觀眾也失去耐心,你不能冒這個險。

所以,易中天現在在進行中華史的寫作時,他跟出版商商量好,把每本書的厚度,設定為從北京到上海飛機上可以讀完,包括書的大小輕重,全部考慮好。寫作過程中也是,易中天會考慮,這個地方讀者會不會有閱讀障礙,需不需要解釋,會不會疲勞。“我不敢說這是截至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中華史,但我敢說是最貼心的,處處都替讀者想到了。”

因為對不同媒介的理解較其他學者深刻,以及易中天對傳播之道——說人話,和處處替讀者考慮——的堅持,這讓易中天在觀眾和讀者心裡持續發熱發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